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分异及地域类型

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分异及地域类型

来源:意榕旅游网
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分异及地域类型

赵彤;马晓冬;蔡韡宇

【摘 要】This paper takes 61 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its research unit ,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i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recent 10 years, regional differences still exist .Using the method of MoBi Coefficient to classify rural typ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naming the 61 counties by thei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lly, summarized 12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ypes:agricultur-al dominant economy moderately developed , agricultural dominant economy less developed , agricultural dominant economy underdeveloped , industrial dominant economy developed , industrial dominant economy relatively develop , industrial dominant economy moderate hair , the tertiary industry dominant economy developed , the tertiary industry dominant economy moderately developed ,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developed ,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re developed ,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derately developed , 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ss developed .Then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them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search basis for zon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making in Jiangsu Province .%以江苏省61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定量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类型及其演化过程,发现近10年来江苏省农村经济的总体水平在逐步提升,

但是仍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采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命名方法,总结出12种乡村经济发展类型:农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欠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不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较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较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欠发达型。并分析了类型形成原因。为江苏省分区分类制定乡村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4(000)002 【总页数】6页(P67-72)

【关键词】农村;经济类型;模比系数;江苏省 【作 者】赵彤;马晓冬;蔡韡宇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9;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3.1 0 引言

由于农村发展的多样性,不同自然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复杂而多变。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视角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

国外有不少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农村经济类型的划分与研究[1]。美国根据支柱产业的不同将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农业型、矿业型、制造业型、依靠联邦和州政府补助型、服务业型、非专业化型六类[2]。加拿大将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专业化型与多样化型[3-5]。I.Hodge与S.Monk的研究认为,英国的农村可划分为4种类型[6-8]。与欧美各国相比,日韩两国更多的是在学术层面上对农村经济类型的划分进行探讨,并对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日本学者山本正三和田林明在分析农业人口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将日本的农村地区划分为7种空间类型[9]。韩国学者Lee Sang-ho通过公共教育、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水平4个方面的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韩国农村划分为3个不同的等级[10]。印度学者R.L.Sharma等人依据乡村非农业劳动力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识别印度乡村经济多样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将印度的农村区域划分为4类[10]。波兰学者W.Stola综合考虑了乡村地区的农业功能与非农业功能,对波兰乡村地区的空间功能分类进行了研究[10]。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不仅使得城市空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农村地域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聚落空间三大系统[11],但是,国内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类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已有研究来讲,比较重要的有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划分乡村的类型,典型的有王晓毅、王汉生、陆学艺、杜赞奇等的研究。另一种视角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分析区域农业与农村的发展问题,国内相对讨论较多的有对华北、长三角(江南地区)和华南(包括广东和福建)的研究[12]。俞孔坚等利用改进的聚类分析模型将北京市浅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划分成典型农村、远郊型、近郊型和城市化型[13]。翁丽丽等以福建60个县(市)为地理单元,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将农村经济划分为发达、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4种类型[14]。另外,近些年,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类型划分研究较多的还有刘彦随、龙花楼的团队。他们根据指定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对乡村经济发展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成果显著[15-17]。

江苏省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的差异,加上区位与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因此,本研究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江苏省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其类型。本研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建设措施政策,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4 058.22亿元,占全国10.4%,省内经济发展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格局有着相似之处,大致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的阶梯状发展态势。截至2012年,全省共有13个地市、48个县(市)和931个乡镇。农村人口2 929.89万人,其中,从业人口2 620.82万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 202元,其中,苏北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 502元,苏中地区为12 877元,苏南地区为17 160元。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7,农民生活水平处于我国上游水平。其中,苏北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0.40,这说明苏北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2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1.2.1 数据来源。本研究以江苏省1∶50 000地形图为基础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3)》。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省县域行政区划有过多次调整,为保持样本的可比性,以2012年县域行政区划为标准,对相关年份的数据进行归并处理,共有61个分析单元(包括13个地级市市区和48个县市)。由于市辖区数据无法准确获取,暂用各市平均数据代替。而事实上由于市辖区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

平较高,故市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经整理,以该省61个县(市)的2000,2006和2012年3个时相的统计资料建立属性数据库。 1.2.2 指标体系。农村经济地域差异最集中表现在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2]。因此,本研究遵循系统性、典型性、可得性和通用性等原则,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由于农村的发展通常是以产业为载体,因此,可以采用产业发展来刻画某一地域的农村发展状态: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县市的一、二、三产业中某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无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规定,如某一县市其某项指标超出该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即判定该县域的农村发展状态为某类指标因素所主导。据此,构建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 1.3 类型划分的方法

由于农村始终处于动态性的演变过程之中,影响农村发展的各要素对农村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其交互作用难以定量把握,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类型及其所处阶段判断的难度。模比系数法是一种较为简便、直接的衡量经济发展类型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模比系数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经济发展类型的划分。江苏南北跨度较大,各县(市)的产业结构类型多样。本研究选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对江苏6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类型进行命名。(1)选取各产业结构总产值,通过确定某一县市的一、二、三产业中某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来确定该县(市)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2)利用模比系数,通过给所选取的指标赋予权重来评判某一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划分农村经济发展类型。

表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Tab.1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economy指标 说明 备注X1农民人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反映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比重越大说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滞后,经济发展

状况越不好逆指标X2 地均农业产值:农林牧副渔产值 /耕地总面积。表征农业经济的集约程度,比值越大说明集约程度越高 正指标X3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反映乡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比重越大说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越多样化正指标X4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平均总产值: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重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正指标X5农村人口年平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收入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基础,这一指标反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值越大说明收入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正指标 2 结果分析

2.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异及演化

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模比系数的测度值,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可将3个时相的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成5种类型:经济发达型、经济较发达型、经济中度发达型、经济欠发达型和经济不发达型(图1)。

图1 江苏省2000,2006,2012年农村经济发展分异Fig.1 Difference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00,2006 and 2012 由图1a看出,2000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苏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具体来说,苏州、昆山、太仓、无锡和盐城5个县(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发达类型;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10个县(市)属于较发达型;宜兴、常熟、丹阳、东台等14个县(市)属于经济中度发达型;相对于前3种经济发展类型,剩余的32个县(市)分别属于经济欠发达和经济不发达类型。空间上这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苏中地区也有少数分布。

由图1b看出,2006年江苏省61个县(市)中农村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县(市)数量有所减少。具体来说,徐州的丰县、睢宁,宿迁的泗洪、沭阳,连云港的灌云、涟水和灌南,淮安市以及苏中地区的镇江市都属于经济不发达型。与2000年相比,

2006年经济不发达型和欠发达型的数量有所减少,但苏北地区这两种类型的县(市)分布数量依然偏多。经济欠发达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且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一个是西起沛县,沿途经过徐州市、邳州市、新沂市、东海县,东到赣榆和连云港,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另一个则是西起仪征、句容,沿途经过扬州、丹阳、扬中、泰兴等,东到海门、启东,分布在苏中地区。而溧水县、宜兴市、高淳县、江阴市和昆山市则主要属于经济发达型地区。响水、射阳、大丰、东台、高邮、南京、金坛和无锡等11个县(市)则属于经济较发达型,其余的则为经济中度发达型。相比较2000年来说,2006年全省经济发达型和较发达型县(市)的个数有明显的增多,经济较发达和中度发达县(市)的分布地区也有向北发展的趋势。这说明,2000—2006年间,江苏省苏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在不断上升,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减少。

由图1c可以看出,2012年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地区。各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组团”的趋势。苏州、昆山、太仓和常熟四个地区组成了呈“块状”分布的经济发达区;丰县、徐州、睢宁和泗洪则形成了呈“带状”分布的经济不发达区;以宿迁、沭阳、涟水、淮安为中心的11个县(市)则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区;以南京、句容、镇江、扬中、泰兴和如皋为中心的9个县(市)则形成了呈“东—西”走向横穿苏中地区的“条状”分布的经济中度发达地区;以高邮等为代表的9个县(市)和以金坛、宜兴为代表的6个县(市)则形成了两个以“条状”类型为分界线的经济较发达区。在这些县(市)中,高淳虽地处苏南,但由于其落后的经济基础等原因,经济类型属于欠发达型;而沛县、邳州虽地处苏北,却属于经济中度发达地区。大丰、如东转入经济发达类型之中。 2.2 农村产业结构的分异及演化

比较各县市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与61个县市的平均值、标准差之和,可将3个时相的江苏省农村产业结构分成4种类型: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第三

产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图2)。

图2 江苏省2000,2006,2012年各县(市)产业结构分异Fig.2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each county(city)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00,2006,2012 由图2a看出,2000年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集聚特征。农业主导型地区包括丰县、邳州、睢宁、泗洪、盱眙和滨海等14个县(市),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以及分布在苏中地区的兴化市。以宜兴、苏州、昆山和无锡为主的11个县(市)则为工业主导型,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全省只有南京市是第三产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则较为松散地分布在全省,但以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居多。除了第三产业主导型,其余3种产业结构在全省呈现出均匀分布的态势。

到了2006年(图2b),全省产业结构的布局略有变动,均衡主导型县(市)的数量增多,但大体与2000年保持一致。具体来说,宿迁市、兴化市、滨海县和洪泽县的产业结构类型由2000年的农业主导型转为均衡发展型,而灌云县、赣榆县和射阳县则由均衡发展型转为农业主导型。此时,苏南地区的金坛市、常熟市和靖江市则由均衡发展型转为第三产业主导型,无锡市则由工业主导型转为第三产业主导型。2006年苏南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远快于苏北和苏中地区。

到了2012年(图2c),全省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均衡发展型的县(市)个数明显多于其他产业结构类型,分布地区纵跨江苏南北。农业主导型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的丰县、睢宁县、东海县、灌云、灌南、响水、滨海、射阳、涟水、泗洪、盱眙11个县(市),比2006年减少了3个。工业主导型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苏中的仪征、溧水、扬中、江阴、张家港、海门、昆山7个县(市),比2006年减少了4个县(市)。第三产业主导型和工业主导型地区则多分布于南部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和新沂6个县(市),在数量上比2006年多了1个,在分布上有向南发展的趋势。从2012年江苏产业结构分布来看,农业主导型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而其他类型主要分布在苏南、苏中地区。

2.3 农村经济发展动态分析

2000—2006年,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农村经济发展类型上来看,2006年农村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类型的县(市)个数相对于2000年来说明显减少,尤其是苏北地区最为明显。而经济较发达的县(市)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分布上也呈现出向北移动的趋势,尤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甚。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主导型的县(市)个数也有明显减少,但仍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而第三产业主导型地区的数量则有一定增加,且主要分布在苏南广大地区。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尤其是“十五”规划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发生了变革。农业生产目标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和效益;农村经济结构也由过去的以农业为主转向非农业为主,尤其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足利用,产业结构向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生活得到了保障,从而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006—2012年,江苏省农村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不发达型县(市)的个数有了明显减少,主要分布在苏北内陆地区,苏中和苏南广大农村地区则主要以经济发达型和经济较发达型为主。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主导型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北内陆西侧和东部沿海等农村地区。而苏南地区工业主导型县(市)的个数则明显减少,相反,第三产业主导型县(市)的个数明显增多。这主要由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投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使得农民创收方式多样性,从而促进了多种产业的发展。

2.4 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

基于对各县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选取2012年的评价结果,采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类方法,最终可将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分成四大类、12小类(图3)。从图中看出,农业主导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比较落后,其中不发达县(市)的数量占了绝大部分;而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主导型地

区的经济则处于发达和中度发达之间;均衡发展型地区所包含的县(市)数量最多,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农业主导型县(市)主要分布在江苏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主导型县(市)大多数分布在江苏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很少或几乎没有分布在北部;均衡发展型的县(市)在省内均匀地分布着,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从图中可知,宿迁、沭阳、淮安、阜宁、连云港、靖江等9个县(市)属于均衡发展经济欠发达型,沛县、徐州、邳州、赣榆、如皋、句容等14个县(市)属于均衡发展经济中度发达型,建湖、盐城、宝应、宜兴属于均衡发展经济较发达型,大丰、如东、启东、太仓4个县(市)属于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型。从分布来看,均衡发展类型中,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县(市)的数量高于苏北地区。据此得出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类型形成原因与发展对策(表2)。

图3 江苏省2012年农村经济类型划分Fig.3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2 3 结论

本研究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江苏省乡村发展地域类型,并把江苏省乡村发展划分成4大类,12小类。从多个视角研究了江苏省乡村经济发展。 (1)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异与演化来看,2000—2012年,江苏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类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产业布局也日渐合理。2000年,江苏省乡村模比系数均值为0.69,而到2012年,模比系数均值上升为1.42。2000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苏南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州、昆山、太仓、无锡和盐城5个县(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发达类型;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10个县(市)则属于较发达型;宜兴、常熟、丹阳、东台等14个县(市)属于经济中度发达型;相对于前3种经济发展类型,剩余的32个县(市)则分别属于经济欠发达和经济不发达类型。到了2012年,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高于苏北地区,但已有明显减弱的趋

势,各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组团”的走势。苏州、昆山、太仓和常熟4个地区形成了“块状”分布的经济发达区;丰县、徐州、睢宁和泗洪则形成了“带状”分布的经济不发达区;以宿迁、沭阳、涟水、淮安为中心的11个县(市)则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经济欠发达区;以南京、句容、镇江、扬中、泰兴和如皋为中心的9个县(市)则形成了“东—西”走向横穿苏中地区的“条状”分布的经济中度发达地区;以高邮为代表的8个县(市)和以金坛、宜兴为代表的6个县(市)则形成了两个以“条状”类型为分界线的经济较发达区。在这些县(市)中,高淳虽地处苏南,但由于其落后的经济基础等原因,属于欠发达型;而沛县、邳州虽地处苏北,却属于经济中度发达地区。大丰、如东虽地处苏中,却因其沿海的有利区位转入经济发达类型之中。

表2 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类型Tab.2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类型 分布县(市)形成原因和特征 发展对策经济中度发达型 响水县,射阳县农业主导盱眙县,灌云县,涟水县,滨海县经济不发达型经济欠发达型丰县,睢宁县,泗洪县,东海县,灌南县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主要是由于各县(市)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水平低。且苏北地区相对于苏南地区来说,市场较为闭塞,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没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主要属于自产自销的形式。农业虽然属于基础产业,但却未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沿海地区应利用临海优势,发展滩涂养殖,培育沿海农产品加工业。内陆地区应利用农产品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业主导经济发达型昆山市经济较发达型江阴市,张家港市,海门市,仪征市经济中度发达型 溧水县,扬中市主要分布在苏南、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苏南地区的吴江和昆山属于经济发达型。这些县

(市)的工业大都属于民营经济,发展特点是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群发展。形成原因主要有:苏南地处集镇密集地区,受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强,交通运输便利,文化发达,对辐射有较强的接收能力;人口稠密,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高达一半以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苏南农村较早兴办乡镇企业的内在动因应利用本地的特色产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使得大量中小型企业集聚到一个区域,加深区域内的分工和合作,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区域的生产效率,增强其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进现代物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达型经济中度发达型苏州市区,常熟市,常州市区南京市区,无锡市区,新沂县主要集中分布在南京、苏中、常州等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在江苏省前列,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强。还有就是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多样,服务业较发达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由于其非农化水平高,因此,可以在城郊发展商贸物流业,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建设大型批发市场等,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着重打造城市休闲产业,以促进城乡一体的发展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型经济较发达型太仓市,如东县,启东县,大丰县,宜兴县,溧阳县金坛市,海安县,盐城市区,建湖县,扬州市区,宝应县,高邮市,姜堰市主要集中分布在苏中地区。由于苏中经济发展历史上高于苏北,经济实力很强,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工业基础优于苏北,这就导致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因此,能吸纳更多人才,从而加快其经济的发展应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达到以工促农,城乡统筹发展。还应注重农村建设,走乡村城市化道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覆盖面,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群众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均衡发展经济中度发达型徐州市区,沛县,邳州市,洪泽县,如皋市,赣榆县,金湖县,东

台市,镇江市区,丹阳市,句容市,泰兴市,泰州市区,兴化市经济欠发达型宿迁市区,泗阳县,沭阳县,淮安市区,高淳县,南通市区,连云港市区,阜宁县,靖江市产业均衡发展是该类型的主要特征。以沭阳县为中心的块状结构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徐州地区。这主要由于徐州地处五省通衢之处,交通条件便利,人口流动性较强,而且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都相对好于沭阳地区围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接受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建设工业园区,推进就业非农化,促进农民就业转移。同时,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另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特色农业优势,发展农业观光、生态农业

(2)从产业结构来看,各地区产业结构有较大变化。其中,农业主导型县(市)的数量在不断较少,而二、三产业类型和均衡发展型不断增多。特别是均衡发展型,已经覆盖江苏省大部分县(市)。2000年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集聚特征。具体来说,农业主导型地区包括丰县、邳州、睢宁、泗洪、盱眙和滨海等14个县(市),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兴化市。以宜兴、苏州、昆山和无锡为主的11个县(市)则为工业主导型,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而此时,全省只有南京市是第三产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则较为松散地分布在全省,但以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居多。到了2012年,全省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均衡发展型的县(市)个数明显多于其他产业结构类型,且其分布地区纵跨江苏省南北。农业主导型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而第三产业主导型和工业主导型地区则多分布于南部广大地区。

本研究运用模比系数法定量划分了乡村经济发展类型,采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命名方法,总结出12种乡村经济发展类型:农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欠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不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较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

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较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欠发达型,并分析了类型形成原因。为江苏省分区分类制定乡村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研究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对研究区域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进一步对农村经济类型划分的方法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林凤.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6(73):28-31.

[2] Huang Xiaojing.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Policies on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D].Jinan:Jinan University,2002.

[3] 毛丹,彭兵.市场推动、政府干预与农民行动——加拿大乡村的兴衰及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6):33-40.

[4] 彭兵.通向城乡衔接的乡村社区能力建设——自加拿大新乡村建设运动生发[J].社会科学辑刊,2010(4):63-66.

[5]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30-430.

[6] Gile A W.Countryside Planning:The First Half Century[M].London:Routledge,1996:34-74.

[7] Jonathan Murdoch T M.Constructing the Countryside:An Approach to Rural Development(Restructuring Rural Areas)[M].London:UCL Press,1993.

[8] 闫琳.英国乡村发展历程分析及启发[J].北京规划建设,2010(1):24-29. [9] 车将,廖允成.国外农村建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81-9382.

[10] 刘自强,李静,鲁奇.国外乡村经济类型的划分及对中国乡村发展政策制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1(4):34-38.

[11] 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 冯德显,梁少民.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33-36.

[13] 俞孔坚,许立言,游鸿,等.北京市浅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区划分:基于二步聚类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66-71.

[14] 翁丽丽,李永实,王晓文,等.福建省农村经济类型划分方法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8-53.

[15]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16]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地理研究,2011,30(9):1637-1647.

[17] 龙花楼,邹健,李婷婷,等.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3):495-5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