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3124762 U(45)授权公告日 2021.05.04
(21)申请号 202021121668.9(22)申请日 2020.06.17
(73)专利权人 张兴
地址 067000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半壁山
路16号翰明大厦14楼设计三院(72)发明人 张兴 杨世跃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代理人 杜权(51)Int.Cl.
H01R 11/01(2006.01)H01R 11/09(2006.01)H01R 4/2483(2018.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13124762 U()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包括阻燃绝缘外壳,所述阻燃绝缘外壳表面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阻燃绝缘外壳表面,所述活动槽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活动槽表面,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滑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杆、密封防滑垫和弹簧,在对线缆进行连接时,人们通过拉动把手,进而带动滑杆移动,然后人们将线缆插入第二通孔内后松开把手,进而对线缆进行固定,在滑杆、密封防滑垫和弹簧的作用下,更便于人们对线缆进行固定,同时在密封防滑垫的作用下,防止线缆意外脱落,增强该装置的密封性。
CN 213124762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包括阻燃绝缘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开设有活动槽(2),所述活动槽(2)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所述活动槽(2)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3),所述第一通孔(3)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活动槽(2)表面,所述第一通孔(3)内穿设有滑杆(4),所述滑杆(4)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5),所述滑杆(4)表面套接有弹簧(6),所述滑杆(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板(7),所述卡板(7)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防滑垫(8),所述卡板(7)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9),所述活动槽(2)表面开设有滑槽(10),所述滑槽(10)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活动槽(2)内,所述滑块(9)滑动连接在滑槽(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通孔(11)内部固定连接有紫铜条(12),所述紫铜条(12)表面固定连接有紫铜板(13),所述紫铜板(13)共有两个,且对称固定连接在紫铜条(12)表面,所述紫铜板(13)穿设在阻燃绝缘外壳(1)内部,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开设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4)内部穿设有紫铜螺丝(15),所述紫铜螺丝(15)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螺丝帽(17),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开设有螺纹孔(16),所述紫铜螺丝(15)穿设在紫铜板(13)表面,所述紫铜螺丝(15)穿设在螺纹孔(16)内。
2
CN 213124762 U
说 明 书
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背景技术
[0002]导线连接,传统的导线接线方式是将需要连接的电线部分的绝缘皮层去除,再将露出的导体部分扭接在一起,扭接部分再使用绝缘胶布缠绕,达到绝缘和连接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不仅操作麻烦,而且连接部分使用的绝缘胶布容易沾灰和脱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接线端子就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和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一般接线时需要剥线,操作费事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具有免剥线的特点。[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包括阻燃绝缘外壳,所述阻燃绝缘外壳表面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阻燃绝缘外壳表面,所述活动槽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活动槽表面,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滑杆,所述滑杆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滑杆表面套接有弹簧,所述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板,所述卡板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防滑垫,所述卡板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活动槽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活动槽内,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0005]优选的,所述阻燃绝缘外壳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部固定连接有紫铜条,所述紫铜条表面固定连接有紫铜板,所述紫铜板共有两个,且对称固定连接在紫铜条表面,所述紫铜板穿设在阻燃绝缘外壳内部,所述阻燃绝缘外壳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阻燃绝缘外壳表面。[0006]优选的,所述凹槽内部穿设有紫铜螺丝,所述紫铜螺丝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螺丝帽,所述阻燃绝缘外壳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紫铜螺丝穿设在紫铜板表面,所述紫铜螺丝穿设在螺纹孔内。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0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杆、密封防滑垫和弹簧,在对线缆进行连接时,人们通过拉动把手,进而带动滑杆移动,然后人们将线缆插入第二通孔内后松开把手,进而对线缆进行固定,在滑杆、密封防滑垫和弹簧的作用下,更便于人们对线缆进行固定,同时在密封防滑垫的作用下,防止线缆意外脱落,增强该装置的密封性,通过设置紫铜条、紫铜板和紫铜螺丝,在对线缆进行对接时,人们通过拧紧紫铜螺丝,进而使紫铜螺丝穿入到线缆内部,从而对连接线接触,在紫铜条、紫铜板和紫铜螺丝的作用下,更便于人们对线缆进行接线。
3
CN 213124762 U
说 明 书
2/3页
附图说明
[000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在附图中:[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中:1、阻燃绝缘外壳;2、活动槽;3、第一通孔;4、滑杆;5、把手; 6、弹簧;7、卡板;8、密封防滑垫;9、滑块;10、滑槽;11、第二通孔; 12、紫铜条;13、紫铜板;14、凹槽;15、紫铜螺丝;16、螺纹孔;17、绝缘螺丝帽。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15]实施例
[0016]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气设计用接线端子结构,包括阻燃绝缘外壳1,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开设有活动槽2,所述活动槽2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所述活动槽2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3,所述第一通孔3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活动槽2表面,所述第一通孔3内穿设有滑杆4,所述滑杆4一端固定连接有把
所述滑杆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板7,所述卡板7内壁固定手5,所述滑杆4表面套接有弹簧6,
连接有密封防滑垫8,通过设置滑杆4、密封防滑垫8和弹簧6,在对线缆进行连接时,人们通过拉动把手5,进而带动滑杆4移动,然后人们将线缆插入第二通孔11内后松开把手5,进而对线缆进行固定,在滑杆4、密封防滑垫8和弹簧6的作用下,更便于人们对线缆进行固定,同时在密封防滑垫8的作用下,防止线缆意外脱落,增强该装置的密封性,所述卡板7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9,所述活动槽2表面开设有滑槽10,所述滑槽10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活动槽2内,所述滑块9滑动连接在滑槽10内。[0017]具体的,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内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1,所述第二通孔11 内部固定连接有紫铜条12,所述紫铜条12表面固定连接有紫铜板13,所述紫铜板13共有两个,且对称固定连接在紫铜条12表面,所述紫铜板13穿设在阻燃绝缘外壳1内部,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开设有凹槽14,所述凹槽14共有两个,且对称开设在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0018]具体的,所述凹槽14内部穿设有紫铜螺丝15,通过设置紫铜条12、紫铜板13和紫铜螺丝15,在对线缆进行对接时,人们通过拧紧紫铜螺丝15,进而使紫铜螺丝15穿入到线缆内部,从而对连接线接触,在紫铜条12、紫铜板13和紫铜螺丝15的作用下,更便于人们对线缆进行接线,所述紫铜螺丝 15表面固定连接有绝缘螺丝帽17,所述阻燃绝缘外壳1表面开设有螺纹孔16,所述紫铜螺丝15穿设在紫铜板13表面,所述紫铜螺丝15穿设在螺纹孔16 内。[00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人们将该装置移动到指定的位置,然后人们通过拉动把手5,进而带动滑杆4移动,滑杆4移动带动滑块9在滑槽10内滑动,同时使弹簧6压缩,从而带动卡板 7移动,然后人们将线缆插入第二通孔11内
4
CN 213124762 U
说 明 书
3/3页
后松开把手5,进而对线缆进行固定,待固定完成后,人们将紫铜螺丝15拧紧,使紫铜螺丝15穿破电缆线进入到线缆内部与连接线接触,从而完成连接。[002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213124762 U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6
CN 213124762 U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3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