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

1 .( )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A. 斯多葛 B .柏拉图 C .莫尔 D .圣西门

2 .( )是布丹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贡献。布丹继承了马基雅维利提出的 “ 国家理性 ” 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已经存在的( )概念,并最终使其成为近代欧洲政治学理论的主流话语。

A .主权理论 主权 B . 社会分工合作

C . 教权至上 教权高于王权 D .父权论 英王神圣不可侵犯

3 . 14 .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 )为主要特征的。

A. 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 B . 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C . 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 D .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

4 .荷兰政治思想家( )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地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A. 奥兰治 B .格老秀斯 C .斯宾诺莎 D .霍布斯

5 . 18 世纪的法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 )和以卢梭为代表的( )。两派均从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基本的政治概念与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等重要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 保守派 激进派 B .立宪派 改革派

C .宪政派 民主派 D .自由派 民主派

6 .( )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表现。

A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B .亚当 · 斯密

C .邦雅曼·贡斯当 D .伊曼努尔 · 康德

7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 )制定的( )。

A .商鞅 《商君书》 B .韩非 《韩非子》 C .李悝 《法经》 D .李斯 《焚书令》

8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 )的认识顶点。

A .天人合一 B .重民思想 C .抑民思想 D .重农思想

9 . 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 )。

A .祖统说 B . 道统论 C .玄学 D .名教

10 . 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 )”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 . 以夏变夷 B .理一分殊 C .三教合一 D .性品说

11 . ( )是传统政治哲学的极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A .韩愈 B .王安石 C .朱熹 D . 王夫之

12 .在( )的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他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A .朱熹 B . 郝经 C .许衡 D .赵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8 分,共 48 分)

1 . 但丁

2 .莫尔

3 . 功利主义

4 .法家学派

5 .独尊儒术

6 . 范仲淹

三.简答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1.什么是哲学家治国?

2.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四.论述题( 16 分)

卢梭是如何论证不平等的产生的?

中外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 B 2 . A 3 . D 4 . B 5 . D 6 . A 7 . C 8 . B 9 . 12 . C

10 . A 11 . B D

二.名词解释

1 .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但丁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论世界帝国》,该书代表了早期市民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护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实行统治,以保障人民所要求的和平。

为了论证自己的主张,但丁提出君民利益一致的理论。在统一的君主国里,天下属君主一人,君主既无所求,又无所争,战争自会停止,人民所要求的和平也必然能实现。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但丁支持王权,反对教权。 在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上,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驳斥了君主权力来自于教皇的观点。

2 .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在学期间,莫尔攻读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深受柏拉图《理想国》的影响。莫尔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尤其是圈地运动的残酷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试图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1516 年莫尔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该书模仿《理想国》的对话体裁,以文学游记的形式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罪恶,并展示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称。

3 .依照边沁的功利思想,个人利益被视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的根本道德原则,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因此,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应以增加人和社会的幸福,减少人和社会的不幸为目的。

边沁对快乐和痛苦进行了分类,他提出,这些不同的快乐和不同的痛苦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是可以进行计算的。通过对快乐与痛苦的计算,能够衡量出政府的立法效果。他认为,计算快乐与痛苦的价值,进而改进法律,就可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

边沁的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正是在功利原则的指导下,边沁提出了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

4 .法家学派兴盛于战国时代。代表人物有慎到、申不害、 商鞅、韩非 等。

法家学派具有比较鲜明的派别意识,他们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是:其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其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其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主要途径。

5 . 汉初,适应恢复社会经济和重建统治秩序的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兴盛一时。儒家也在对秦亡的反思和寻找长治久安之策中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汉的巩固和强盛,统治者开始寻求新的统治思想。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学说。他鼓吹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又提出纲常理论,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欣赏。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的政策,儒学上升为官方学说,成为政治指导思想,由此,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6 .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 )任参知政事,与欧阳修等在皇帝支持下进行改革。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是范仲淹等人所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他提出了“明黜陟”、“精贡举”、“抑侥悻”等改革措施。

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他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尽管在守旧官僚的排挤下,庆历新政虽然很快夭折,但改革的呼声并未就此沉寂,反而更为高涨,更大的改革在酝酿之中。范仲淹和李觏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三. 简答题

1 . 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

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柏拉图所讲的“哲学家”具有特殊的含义。柏拉图提出,“知识”和“意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他把一般人所谓的知识归结到“意见”范畴。“知识”只是哲学家才具有,它是对“理念”的把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知识,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达到了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家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只有哲学家才真正掌握它,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执政。同时,柏拉图接受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信念,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人一旦有了关于善的真知识,就会具备完善的德行。哲学家是最有智慧的人,也是唯一掌握了真知识的人,因而必然是德行最完美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矫正国人恶劣的品性。

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他把这种哲学家视为城邦的“拯救者”。他相信,只有依靠哲学家治理,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

2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是他在用人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是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是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因而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再局限于“富贵”、“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他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官员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所谓“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特别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在他看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标准。他认为,作为贤者,要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终于职守,把功劳、安乐留给君主,自己承担怨恨诽谤和忧愁。此外还要能帮助、教育民众,解决民的温饱问题,使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各安其生。

墨子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墨子还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就是要为贤才“置三本”。所谓“置三本”,实际上是要解决贤者的经济、政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墨子认为这些是推行尚贤的根本措施。

墨子尚贤主张反映了正在崛起的士阶层的政治期盼,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四、论述题

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的平等,人类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使生产不断发展,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越来越走向不平等。卢梭将这过程分解为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状态、强者与弱者的不平等状态和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状态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自然状态中的平等被打破,私有财产与私有观念的出现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由社会的不平等替代自然的不平等,贫富分化被人们逐渐认可。

自然状态下的平等一被破坏,继之而来的就是最可怕的混乱。于是富人造出一些动听的理由,如保障弱者不受压迫,约束有野心的人,保证每个人都能占有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等等,对穷人进行劝说,以联合起来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使这一权力治理大家。这样,国家出现了,政府建立起来了。人类的不平等也就随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社会和法律首先出现了,却反而使不平等根深蒂固了。社会和法律“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

但经过契约而形成的权力是合法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秩序是大家认同的。然而,最初由选举产生的公正权力却逐渐蜕化。阴谋、派系、冲突、内战加重了人们的痛苦,为了确保安宁,人们越来越甘愿让人加重对自己的奴役。这样,已经成为世袭的首领们,就逐渐习惯于把官爵看作自己的家产,把自己看作国家的所有者,他们也习惯于把他们的同胞叫作奴隶。

这样,不平等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专制是这一不平等阶段的特征,它的命令是没有考虑道义和职责的余地,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美德。在这里,一切个人又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等于零。这一状态使不平等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不平等最终在这里汇集,直到出现新的变革完全瓦解这一专制政府,或是使它再接近于合法的制度,这种不平等才开始进入另一次循环。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