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是最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学科之一,对学生进行个性和创新的培养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 个性 创新 培养 一、前言
美术课时小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个性和创新思维。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专业的美术学习,更大程度上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通过个性的展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利的,所以现在的小学教学中老师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1、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是特别成熟,对老师有一定的畏惧感,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表现的更加活跃,和老师积极
的沟通交流,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突出自己的个性,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2、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
小学美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互动环节大胆的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自己的个性,表现出自己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激励,鼓励学生展示个性
小学美术教学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美术绘画教学,通过简单绘画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绘画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利用合适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诱导,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在美术欣赏中,学生对同一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观点,老师要对学生的观念表示肯定,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美术学习中更好的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小学美术作为美术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用标准答案等形式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的开拓创新,以美术学习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营造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自由良好的氛围,在自由的状态下减小学生的思维束缚和行动限制,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给他们更大的空间交流和学习,让他们更加大胆的想象和创作。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念,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创作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找到学生的创新点,对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学的愉快,学的开心,更加愿意去发挥自己的思维去创作。同时在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时,还可以采用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音乐相搭配,为学生创作寻找灵感,比如:在学习画蛋糕的时候,老师可以放生日快乐歌,让学生产生联想,创作不同造型的蛋糕。还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
让学生在教室之外进行美术学习,更广阔的空间,会让他们学习兴趣更浓厚,思维能力更发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美术的学习中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想象力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效果。比如在教学生画外星人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接触的知识不同,所以想象出的外星人形象也是不同的,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和错,只有不同的思维和不同的认知。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在绘画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魅力。
3、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美术教学是将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活动在前三者中展现出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进行思维的训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教学中要更多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摆脱固定地位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朝着发散性方向发展。比如,老师在让学生欣赏《龟兔赛跑》的
漫画时,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为什么兔子跑的快会输?为什么乌龟跑的慢会赢?如果再进行一次赛跑水会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意见,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进步。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孟娜.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探析[D]. 曲阜师范大学,2011.
[2]吴娜.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文教资料.2013(03).
作者简介:孙晓丽,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小学部,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