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
1.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称之为( )。 A.心理顺序法 B.逻辑组织法 √ C.直线组织法 D.纵向组织法 解析:
逻辑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心理顺序法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直线组织法指的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连贯的“直线”,环环相扣,前面已学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逻辑基础,前后基本不重复的方法。纵向组织法是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纵向的、以先后发展顺序来排列,以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方法。 2.课程内容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习者适宜学的( )。 A.价值范畴 B.技能范畴 C.方法范畴 D.知识范畴 √ 解析:
课程内容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它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
3.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并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到愉悦的学习方法称之为( )。 A.讨论 B.观察
C.游戏操作 √ D.实验操作 解析:
游戏操作是一种在玩中的学习,一要给幼儿自己探索的空间;二要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愉悦感。谈话与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从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观察法是指幼儿在直接接触事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一种方法。学前儿童的实验操作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
4.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将全班幼儿入园初期的口语表达水平与学期末的口语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判断幼儿的进步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属于( )。 A.个体内差异评价 √ B.绝对评价 C.相对评价 D.外部评价 解析: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相比较而确定的评价,意义在于找到评价对象自身的变化或不同。绝对评价是依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将评价对象与这个标
准相比较而做出的评价。相对评价是在某一类评价对象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将该类对象逐一与基准相比较,判断其是否达到基准所具备的特征及其程度。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任何组织或个人对其进行的评价。
5.幼儿生长发育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 )。 A.生理机能指标 B.生化指标 C.形态指标 √ D.心理指标 解析:
身高和体重等形态指标是幼儿生长发育最常用的评价指标。
6.在球类活动中,( )应以滚接球、抛接球、原地变化拍球和直线运球为主。 A.托班幼儿 B.小班幼儿 C.中班幼儿 √ D.大班幼儿 解析:
在球类活动中,中班幼儿应以滚接球、抛接球、原地变化拍球和直线运球为主。 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新生儿人格结构中唯一的成分是( )。 A.伊底 √ B.自我 C.他我 D.超我 解析: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伊底。
8.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而变化。这表明儿童( )的发展。 A.性别同一性 B.性别概念 C.性别恒常性 D.性别稳定性 √ 解析: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性别特征的认识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
9.儿童对道德规则的认识和实践服从于父母和老师等权威人物。这体现了幼儿品德发展的( )特点。 A.具体性 B.情境性 C.他律性 √ D.模仿性 解析: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性别特征的认识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 10.选取“国庆节”“中秋节”等题材作为社会教育的内容属于( )方面的教育。 A.自我意识 B.人际交往 C.社会环境
D.社会文化 √ 解析:
“国庆节”“中秋节”属于国家的文化节日,因此以这些节日为教育内容的属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教育。 11.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 A.受表扬 B.好奇心 √ C.学本领 D.活动身体 解析: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和探索的原动力。 12.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是( )。 A.初级科学概念 B.抽象科学概念 C.科学经验 √ D.科学理论体系 解析:
儿童是在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概念的。
1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是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 )。 A.哲学依据 B.心理依据 √ C.学科依据 D.社会依据 解析:
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是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心理依据。 14.下列科学内容中,不适合幼儿探索的是( )。 A.气温的变化 B.四季的成因 √ C.雨、雪现象
D.季节变化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解析:
四季成因主要涉及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对幼儿来说过于抽象,不利于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1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 A.观察分析法、事件详录和访谈法 B.观察分析法、行为核检法和事件详录法 C.观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D.情境观察法、事件详录法和访谈法 解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中,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观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作品分析法和访谈法。 16.大约2岁半以后,幼儿进入实词句阶段,经常说出类似“妈妈球球”“爸爸班班”之类的语句。这种句子和成人打的电报相仿,故称为( )。 A.不完整句 B.复合句
C.电报句 √ D.完整句 解析:
儿童有时在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如“我们跟狗狗一起玩”,会被幼儿表达为“狗狗玩”,因此,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17.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常用的范例指导方法主要有( )。 A.讲解、提问 B.示范、参与 C.示范、演示 √ D.示范、反馈 解析: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常用的范例指导方法是示范、演示。通过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育活动,这是音乐教育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18.( )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创作法”。 A.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 B.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 C.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 D.铃木音乐教育体系 解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即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示范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
19.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基本内容。这是(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认知目标。 A.小小班 B.小班 C.中班 √ D.大班 解析:
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认知目标是通过欣赏作品,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20.儿童在泥塑中能搓出各种弯曲的、盘旋的棒状物,还能制作出立方体和圆柱体,并会用棒状物组合的方式制作出一些复杂的物体。这个年龄阶段大概是( )。 A.2~3岁 B.2~4岁 C.4~5岁 D.5~7岁 √ 解析:
5-7岁的幼儿,由于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又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旺盛。他们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泥塑活动中,儿童能搓出各种弯曲的、盘旋的棒状物,还能制作出立方体和圆柱体,并会用棒状物组合的方式制作出一些复杂的物体。
二、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5.00)
21.幼儿园综合性课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幼儿园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通过主题的综合等。 ) 解析: 22.幼儿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幼儿健康是指幼儿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能较好地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 解析: 23.价值澄清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价值澄清法是通过幼儿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诸外部行动的一种社会教育方法。 ) 解析:
24.早期阅读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早期阅读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儿童阅读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的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前图书阅读经验、前识字经验和前书写经验。 ) 解析: 25.亲社会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 ) 解析:
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20.00)
26.简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歌唱活动。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情感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对于儿童来说,歌唱是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韵律活动。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3)打击乐演奏活动。打击乐器是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打击乐演奏活动是以身体大肌肉动作参与为主,运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通过打击乐演奏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活动。
(4)音乐欣赏活动。幼儿的音乐欣赏,是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 ) 解析:
27.简述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解析:
28.简述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其曲调应该具有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音域比较狭窄。 (2)节奏比较简单。
(3)旋律比较平稳,且以五声音阶为骨干。 (4)结构比较短小工整。 (5)词曲关系比较简单。 ) 解析:
29.简述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选材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作品中的形象鲜明生动。
(2)作品结构简单,情节单纯而有趣。 (3)作品的语言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4)作品的题材以学前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主,注重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并适当选择名人名著。 ) 解析:
30.简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促进幼儿“关心尊重他人”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 解析:
四、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0)
31.幼儿园组织小朋友春游,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满目的春色,叽叽喳喳地说着,笑着……突然路边的广播里响起了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是《两只蝴蝶》啊。”随即合着音乐唱了起来“亲爱的,你慢慢飞……”孩子们热闹的大合唱顿时引来了游人的止足观看和议论。有的说:“唉!这么小的孩子就唱这种歌了,他们知道自己唱的什么吗?”有的说:“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唱这样的歌儿呢?”带队老师望着沉浸在歌声中的孩子和议论纷纷的游人,不知如何是好。 假如你是带队老师会怎么办呢?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幼儿园组织幼儿春游,是为了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成长,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至于对春游路途上幼儿一些不被成人理解的行为,教师却不能立即制止,否则会扼杀幼儿的兴趣,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达不到春游的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这种表现视而不见。幼儿教育与家庭、社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幼儿会唱这种歌曲,不一定出于某人所教,可能是幼儿发自内心而唱,是他们好模仿的结果。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刚才的激情,引导他们唱本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歌曲。这样幼儿的兴趣肯定会比刚才唱《两只蝴蝶》还高,同时老师也在无形中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这种无声的引导比严厉的呵斥、制止所产生的效果更好些,幼儿比较容易接受,也不会影响幼儿春游的心情。 ) 解析:
五、活动设计题(总题数:1,分数:25.00)
32.大一班自由活动时间,个别幼儿用泡沫拼板(30Cm×30Cm)当滑板玩,许多孩子也想玩,但有的幼儿滑不起来,有的只能滑一点点。请根据幼儿利用泡沫拼板滑行的兴趣,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体育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分数:2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有趣的泡沫拼板(大班健康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泡沫拼板的用处、泡沫拼板的多种玩法。
2掌握双脚踩在泡沫拼板上进行滑行的技能,发展平衡与协调能力。 3体会集体泡沫拼板滑行游戏的乐趣,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泡沫拼板可以做垫子、充当“方向盘”以及玩滑行游戏等多种用途。 2活动难点:掌握滑行方法与技巧,并进行团体合作。 活动准备:
1音乐:《去郊游》《健康歌》。 2泡沫拼板若干,做好的泡沫滑行板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歌曲导人
1教师播放歌曲《去郊游》,请幼儿每人拿一块泡沫拼板做方向盘,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2跟随歌曲旋律,教师引导幼儿排成长队,走到户外活动区域。 (二)基本部分——活动展开 1热身活动《健康歌》。
(1)放下手中的泡沫拼板,组织幼儿在室外按照顺序排成长队站好。 (2)播放《健康歌》,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共同做热身活动。 2讨论并猜想泡沫拼板的滑行玩法并进行尝试。
(1)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泡沫拼板的滑行玩法,幼儿进行自由尝试。 (2)请1~2名幼儿做示范并说一说泡沫拼板的滑行玩法。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想到许多泡沫拼板的滑行玩法,下面咱们一起用泡沫拼板滑一滑吧1 3游戏一:脚踩“风火轮”。
(1)教师分发做好的“泡沫滑行板”,确保人手一份,并帮助幼儿穿戴。 (2)教师示范并讲解游戏规则。
①教师示范滑行动作,并说明动作要领:身体前倾,双脚不得离开地面,靠滑行的力量前进。 ②幼儿模仿,教师指导。 (3)幼儿练习并逐渐提升速度。
(4)比一比,赛一赛,谁的“风火轮”最快 ①将幼儿分成四组,排队站好。
②游戏开始,在距离排头幼儿10米处放置其他泡沫拼板,幼儿通过滑行去取泡沫拼板并返回,幼儿依次进行,教师计算时间。
③时间结束后,哪组幼儿的泡沫拼板最多,哪组获胜。 4游戏二:火车排排队,争做团结滑行员。
(1)根据时间与人数,请幼儿准备好滑行板,排成长队,将手放到前面幼儿的腰间,共同向前滑行(考虑大班幼儿的协调能力有所提高,建议每组先由三名幼儿进行,依次增加人数提高难度)。 (2)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幼儿安全。 (三)结束部分——放松操
1播放音乐,幼儿跟着老师做放松操。
2教师带领幼儿回到教室,放松喝水,活动自然结束。活动延伸:请幼儿到美工区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滑行器。 )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