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研究设计与文脉论传统工艺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作用及意义■ 赵云川[摘 要]:“日本设计”一词,是指具有鲜明日本传统文化特质,同时又具有现代高科技含量,并在整体上形成了独特性和高品质的日本现代设计的一种称谓。“日本设计”的形成,与其技术立国和提高生产力的国策直接相关,同时也与其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丰厚的传统工艺文化的积淀和滋润分不开。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关键词]:日本设计;工艺文化;形式风格性质和结果上使文化向着同质化、趋同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而让文化的异质化、本土化和民族化淡出或消失,却是关系到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又因当代全球化是由西方所主导,趋同必然是顺着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倾向的轨迹发展,其结果就是全球化无异等同于西方化。从全球化背景来看设计问题,无疑也反映出这种联系。可以说,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国际风格”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国际风格”从西方国家开始向全球席卷,其机械化、批量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和造物模式使产品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样态,消解了民族性风格和特征中的个性化、特色化成分,割断了人们在情感上与历史和本土文化的联系,取代了昔日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在设计领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趋同,使世界各地的差异正在缩小,形成了同一类型的超级市场,同一类型的商品,同一类型的设计风格,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民族工艺文化的基础受到动摇(图1)。日本在认识和应对全球化方面相比发展中国家有较早的自觉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主要是由于明治维新的变革,使其迅速赶上了欧美的先进步伐,能够在对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对峙;再就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对固有传统的自重心理使然。而传统工艺文化在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一直起着参与和矫正的作用。因此在其充分与西方在经济、文化全面接轨的同时,也能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呈现出一种“和而不同”的发展轨迹。从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来看,它在对外来文化进行移植、消化、融合的同时,始终贯穿着“洋才和魂”的理念,从而能创造出既具有国际性、现代性,又具有民族性、传统性的全新的文化形态。正如荣久庵宪司在《不断扩展的设计》一书中所说:“设计总是将上述历史的变迁不断地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形态的风景’之中。世界上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时差。文明的普及以绝对的支配力向前推进,而日本的传统则以柔软的方式对新的文明予以①包容和接受。”一、对全球造物文化一体化的反动在人类造物活动中,人与物的沟通是通过创造或赋予物的某种功能和形态来进行的。通常,人们在对物的使用中会得到某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感受,并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直观认识或感性认识。然而,进入到工业化社会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加快、交通的便利、通讯系统的网路化,在使人类的视野迅速开阔,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联系得到加强的同时,也由于强势文化的过度膨胀而导致文化形态的“大一统”,物的形态特征也逐渐地趋于同化;富有性格、灵性和文化内蕴的产品减少,这种趋势似乎是当今世界“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种必然。从文化视角来看全球化问题,比起经济来要复杂得多,因为“文化全球化”的核心问题是在77图1 II-WM-2随身听 索尼-PP中心 1981年艺术设计研究设计与文脉客观地说,二战结束时,此前被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扰乱了的日本历史,终于在战后贫困交加的人民的意识中,积蓄了一种追求物质和富裕生活的内在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最终接受了美国式的文明。而当时的产品设计则是完全的模仿、照抄,既缺乏特色又粗制滥造,日本产品在国际上成了“便宜无好货”的代名词。在二战后经济腾飞的初期,正值“现代主义”大行其道,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无论是建筑、工业产品,甚至包装和广告,风格都趋于一致,刻板、单调的“国际主义”一统天下。而到了经济高度增长的60~70年代,日本的设计就几乎同世界先进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其设计也完全敞开并同国际设计运动接轨。针对国际现代主的功能摆在了设计的重要位置;在1958年,出于对工业设计的重视,设立了“G”标志奖(优良设计),并在通产省内设立了工业设计科,制定公布了出口产品的设计标准法规;1961年日本消费者协会和人机工程学学会成立,设计便从之前的模仿变为自己研发(图2);到了70年代,设计名师辈出,各种知名品牌浮出水面,日本进入了品牌时代。“小即是美”的观念盛行,电子产品以“轻、薄、短、小”的特征风靡世界;到了80年代,日本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提出了“商品的价值等于情报的价值”这一理念。计算机开始被应用(CAD),“无障碍设计”、“绿色设计”、“通用设计”等被纷纷推出,日本设计师确立了将日本建设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并确立了设计的双轨制,一方面注重传统手工产业的延续性,同时开发高尖端科技产品,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并进,融功能主义和日本审美一体化的设计思想。不同,而日本的设计也因而具有自己非常特殊的形式……而这个特殊的被认为是日本风格或日本特色的重要的文化基因,就是日本具有非同寻常的工艺文化传统。” ②在当今日本,手工艺技术并不是已逝去的传统,而是具有“活态”的性质。它不仅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过去,也展现着现代文明进程中文化的演变或转型,参与和见证了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换句话说,在日本,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工业设计尽管是产业化、机械化的产物,但它是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日本GK设计集团总裁野口琉璃所说:“设计是产业的神授之子。可以说,自从把产业的目标定为出口以来,日本的设计史就形成了独自的流派,其特点是:一方面以日本传统文化为背景,另一方面以海外评价为尺度。这一特点时隐时现,贯穿于日本现代化与设计史的进程中。” ③ 表面上看,现代设计与手工艺传统似乎各自为体,互不交叉,78义产品的泛滥,出现了与反文化运动同步的“反设计”和以装饰主义来抗衡国际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形形色色的设计思潮、设计风格纷纷登台亮相。现代设计领域呈现了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流的多元化设计的面貌。当时的倾向是,设计更加关注文化,重视产品的特色,需求的重点由产品的功能性更多地转向心理性。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价值观上,即对文化系列的需求大于生产系列的需求,选择的观念大于供给的观念。工业设计的特征也开始由“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变。而日本二战后的工业设计现状也印证了这种变化过程:1952年日本工业协会成立,并出现了“生活改善运动”;之后,对电视、汽车、摩托等在方便性、材料的耐久性和精度三方面二、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工艺文化日本的产品设计从最初模仿照抄,到主动地研发创新,再到引领设计新潮流,只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其原因首先是得益于技术立国和提高生产力的国策;同时也是注重传统工艺文化的结果。如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所说:“日本多年学习的历史,造成了一种超级的消化和选择机制,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图2 调味料容器 Gk集团 1961年艺术设计研究设计与文脉但在内质上,却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事实上,日本工业设计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国际性地位,同其发达的传统工艺文化是分不开的。例如,日本的汽车涂装技术是世界一流的,本田的涂装技术又是日本第一,而这项世界一流技术正是由日本传统的轮岛漆名技师指导的结果。为此,黑川雅之这样说道:“对于日本的设计为何林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日本对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研究有关,而并不是在于对现代技术的研究。例如,日本的工业造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的技术是有赖于模具的开发,仅就此来讲,模具的开发技术使日本在工业造型方面在世界上处于了领先的地位。而事实上更多的人并不清楚,为什么日本在这一方面会做得好的原因。实际上日本在模具的开发等传统工艺上投入了很④大的精力。”超强的精巧细致。与他们所用工具的简陋和关于机械知识的匮乏相比,他们手工方面的技术堪称非常精湛。日本手工业者的成熟干练,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手工业者相比都毫不逊色,如果人民的发明创造力能够自由的发挥出来,日本人也会成为成功的工业国民,并且不输给任何人。日本人充满了向其他物质文明先进国家的发展成果学习的好奇心,并且能够迅速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如果他们的政府能够降低其闭关自守的封闭程度,日本可能很快就能依靠他们善于学习的特点赶上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日本人一旦拥有了文明世界过去与现在的所有技能,就会成为最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参与到未来以机械工业的成功为目标的竞争中。” 此段话写自培理于1854年3月第二次访日并签订了“日美合约”之后,距明治维新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文字里,培里对日本手艺人的高超技艺大加赞赏,并认为日本能在短时间里迅速走向工业化制造,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江户时期培养出来的手艺人具有高水准的手工⑥艺技术。三、“日本设计”的形成如同二战后初期“便宜无好货”是日本产品的代称一样,今天的“日本设计”却是精致、功能性好、有特色的代名词。二战后,日本的现代设计主要是向西方学习,靠模仿起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对设计重视,日本逐步开始了在设计上的“双轨制”。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设计、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领域则按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设计。表面上看,后者在形式上与传统没有直接联系,但设计的基本思维还是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小型化、多功能及对细节的关注等。折中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种特色。以柳宗理设计的《蝴蝶凳》为例(图3),设计师将功能主义和传统手工艺这两方面的因素融于这只模压成型的胶合板凳之中,给人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感觉。另外,在源源不断流向消费市场的家用现代产品诸如电器、照相机、音响器材、摩托车和轿车等生产是建立在现代高技术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与传统工艺文化相悖的倾向,但在更深层面上,它与丰富发达的传统工艺文化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传统工艺文化中所具有人性化特征可为工业化造物提供参照和启示;另一方面,传统工艺中所具有的精湛技术以及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可为现代产品生提供一种潜移默化的运用价值。当然,在批量生产的工业模式中,大型企业设计师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且设计只是包括市场和消费在内的非常复杂的例行公事的组成部分。然79常盘文克也在《日本制造业的创新文化》一书中充分肯定了传统工艺文化在现代工业制造中的作用,他说:“手工艺文化对于现代工业制造来讲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即是‘对人的锻造’这一要素。就是培养技术人员的优良品质,让他们继承并发扬手艺人那种为实现工艺与品质的梦想,而充满热情、意志坚定,并不断追求更高⑤境界的精神气质。”由此来看,日本现代设计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如同其文化给人带来的独特性一样(双向的),是对现代国际设计的一种丰富,也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趋于单一、贫乏的文化现状的一种挑战。正是由于日本人能将其丰厚的传统工艺文化广泛地融入到现代设计领域中,才使得日本现代设计能够独善其身,以富有性格和灵性的文化样态展现于世界。在这方面,日本为世界,特别是为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这种传统工艺文化作用于近代工业制造中的意义,早在幕府末期,黑船来航迫使日本打开国门的培理(Pelly)提督那里就看得非常清楚。他对日本传统手工式制造业能迅速与机械化嫁接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实际上,日本人在机械技术方面显示出了艺术设计研究设计与文脉而即便是这样,在高技术性产品的设计中,也无不受到日本传统美学观念和工艺文化精神的影响。这一点,从日本许多电器产品注重小型化、轻便化、多功能以及简洁、雅致等产品特性中,即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的存在。如果说在高尖端的产品中不太能体现出日本风格和日本文化特性。那么在图形设计、包装设计、招贴广告设计等方面,日本风格特征就更为明显。例如在包装设计上,图3 《蝴蝶凳》 柳宗理 1956年多在于既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营养,同时又融自身的文化传统,从而创造出具有现代感又有传统韵味的作品。田中一光的《日本舞蹈》(图5)就是这样一幅代表作品。它将现代图形构成中的造型语言同日本歌舞伎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现代设计观念揉和到日本传统艺术中,在融合东方传统美学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特征之间,寻找到了独到的思路与表现手法,最终呈现出独具风格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从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日本在战后曾因跟风式的模仿设计和低劣的产品质量而声名狼藉,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其设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就让欧美发达国家刮目相看。日本人在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的同时,将传统手工艺技术和精神融入其中,积极开展原创性设计,全方位地提升了它们的综合品质,从而最终成为被世人公认的“日本设计”。 “本论文为PHR(IHLB)项目成果之一”注释:①(日)荣久庵宪司、野口琉璃、伊坂正人、黑田宏治著,杨向东、詹征梅、詹懿虹译:《不断扩展的设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0月,第9页。②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245页。③ 同注①第10页。④ 吴晨荣编:《思想的设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7月,第15页。⑤(日)常盘文克,董旻静译:《创新之—日本制造业的创新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1月,第53页。 ⑥ 同注⑤第47页。日本文化的特征不只是单纯地运用诸如浮世绘版画或书法、图案作为装饰,而是强调整体设计,注重将包装结构的功能性、合理性与日本传统工艺以及造型简洁、明快以及典雅、质朴等相联系、相交融。并在包装材料的使用上,善于运用天然的或手工制作的材料,呈现出80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心理。从平面设计来看,日本在战后出现了不少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平面设计家。其中,龟仓雄策、图4 《永井一正的世界展》 永井一正 1980年 103.5cm×73.5cm 富山县立近代美术馆藏田中一光即是这一行业的领袖人物。他们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语言系统与日本传统形式相交,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形式语言,奠定了日本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基础。之后,日本第二代招贴设计师粟津洁、永井一正(图4)及福田繁雄等人又致力于在前辈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福田繁雄,其独创的想象力而被国际招贴界公认为当代世界最知名的招贴设计大师之一。接着,又涌现出了以横尾忠则为代表的日本第三代招贴设计师。他们的共同努力,使日本招贴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手工艺制作与现代工业图5 《日本舞蹈》 田中一光 1981年 103.1cm×72.9cm 富山县立近代美术馆藏生产并存的新视觉样式。这些设计家的成功之处,大赵云川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