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西外乡学校 黄为芳
一百年前的十月十日,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被列强蹂躏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
辛亥革命是有必然性的,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于是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这场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它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亚洲的觉醒,以及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一面。这次革命虽然赶走了清朝皇帝,建立了共和国,却没有能够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以致使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后仍然长
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之下。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说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他最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但是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然没有得到改变。
孙中山先生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中国,因此要进一步发动文化上的改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失败,且其成果也被袁世凯所抢夺。但是并不代表那些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失败。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包括闭关锁国那些封闭政策,所签署的那么多不平等条约都是使得中国现代化进程退步的重大原因,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同时他结束了封建统治无疑它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社会进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非但不是延缓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它倒是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我是觉得,尽管成果不尽人意,但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却足够了。辛亥革命在某方面还是成功的。
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 一个家庭的福气运道,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 家庭要想和谐兴旺,首先要走对方向,父亲的格局就决定着家庭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决定了眼光是否长远,眼光是否长远又决定了事物的成败。 家庭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家庭需要经营,需要规划。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作为家庭中的男性,承担着家庭领导者的职能,是家庭“权威”的代表。作为家庭列车的火车头,父亲的眼光要远,格局要大,只有父亲的格局大,才能确保家庭的发展方向不出错。 老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观念、思想等都会通过家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传递。如果父亲有一个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后辈子孙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难或变故时,不退缩,能够顶住压力。对待家庭小的损失不斤斤计较,不浑浑噩噩混日子,积极对待生活,对于家庭发展有大致的规划。 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父亲是孩子在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肩负着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任。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大格局,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才能为家庭的兴旺积蓄后备力量。 在教育孩子中,父亲的大格局体现在不给孩子贴标签,懂得孩子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 说到才女,不少人会想到民国时的“合肥四姐妹”,进而感叹合肥张家是个风水宝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