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视文学作业

来源:意榕旅游网
对《与狼共舞》鉴赏与批评

摘要:讲述邓巴中尉与苏族人从最初的敌对,到相互的试探,互赠礼品,到后来的相互接纳以至于最后发展出血脉情谊,就如同一株破土而出的植物在广袤的西部毫无干涉地生长着,展现出美国白种人并不是那样的高贵和优等,同时也体现土族人的真善的心灵。

关键词:邓邓巴中尉 苏族人 和平

影片简介

影片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尾声,受伤后心灰意冷的邓巴中尉在一次一心求死的骑马飞驰之后,非常讽刺得成了战争中的英雄。回到营地之后,邓巴自愿驻守边疆,而这个时候正处于国家强权面临分崩离析的关口,“国王死了,国王万岁”。邓巴这个处于风雨飘摇的国家权利磁场最边缘的一个人,已经饱受战乱创伤,是一个仅仅被一套军装捆绑在美国文明最后的死区的稻草人。 这是一部逆美国主流价值观而行的影片,但是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的愤世嫉俗。从影片最初驻守边关最后一队人马的弹尽粮绝到邓巴中尉长达一个小时苏武牧羊式的离群索居后,导演似乎已经为自己还清了最后一笔道德债务。在强势文化的入侵和逐步消亡的弱势文化的抵抗中,《与狼共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批判者,在漫长的拉锯和相互了解以后最终加入苏族,邓巴中尉如同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彻底的改嫁,之后或许他更愿意求得世界的宽容和理解,但是眼前的世界对于民族概念的理解却注定只能有一个你死我活的结局。凯文科斯特纳并不是先知,也不是一个善于大而化之的社会学家,他的镜头语言显得和邓巴中尉一样不善言辞,未必有意闯入了一块未知的领域,却完成了一次摄人心魄的伟大探险。 《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与苏族人从最初的敌对,到相互的试探,互赠礼品,到后来的相互接纳以至于最后发展出血脉情谊,就如同一株破土而出的植物在广袤的西部毫无干涉地生长着。期间一只叫“白袜子”的野狼和邓巴成了朋友,从而邓巴也得到了一个诗意的苏族名字。草原上并不是天堂,印第安部落也不都是天使,杀戮随时都存在,信任和友谊显得弥足珍贵,在掌握了草原上的生存法则以后,我们只看到身着苏族服饰的“与狼共舞”,手里拿着邓巴中尉的步枪,其原来的主人已经不复存在。邓巴对于狼,对于苏族的友谊是两条各自独立的线索。在苏族人眼中,邓巴就是一条脱离族群,桀骜不驯的狼,他会在篝火边尽兴地与狼共舞,就是他和普通白人的最大区别。忽明忽暗的火光,荒凉原始的舞蹈,画面中男子如神像般英俊,无比接近的大地之灵。 影评界经常把《与狼共舞》说成是拯救了濒临灭绝的西部片片种,诚然《与狼共舞》继承了一定的西部片元素,但骨子里却大相径庭。

剧情介绍

影片从一个为苏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观点,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结果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双方时相往还。后来前往当地的白人军队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徒。

对他暴力相向。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

邓巴中尉因为腿受伤害怕成为残废,便打算干脆死在战场上算了,没想到没有死掉,反而误打误撞帮部队打了胜仗,成了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但是他想寻找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于是他骑著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邓巴被“海斯要塞”的范布鲁少校派到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邓巴独自在无人的哨所住下,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他。

不久范布鲁少校自杀了,他的车夫也被印地安帕尼族杀死,于是邓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邓巴独自过著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还和一只两条前腿都是白色的野狼交上了朋友,并给它取名为“两只白袜”。 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有了接触之后,生活便不再平静。苏族人为邓巴的到来而议论纷纷,在如何对待邓巴上起了争执。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去的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妇女“握拳挺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在把“握拳挺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印第安人头领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第二天,几个印第安人来到邓巴的驻地。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

他在捕猎野牛时的骑术和枪法令苏族人大为折服以后又救了一位印第安男孩,不久他便搬入苏族人的营地居住,开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此同时,邓巴与“握拳挺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所有苏族人都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握拳挺立”的相爱和结合。而邓巴也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苏族人中间。除了肤色和长相不同之外,邓巴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印第安人了。

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他们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枪射击。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于是邓巴再也不说英语,而毅然说起了印第安语。驻军少校无计可施,只好派一队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苏族人发现邓巴被捉后,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

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握拳挺立”离开了苏族人村落。十三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

故事梗概

这是美国人开发(或侵略)西部时的故事。

北美当时有一个印第安部落苏族,他们的名字是以某人所在环境或经常或曾经进行的活动命名的。John被印第安人发现时在与狼跳舞,得此名。

John 因为作战英勇被将军给予某些自由,如随意愿到任何地点服役。也许他意识到了他们军队的强大,所以他跟边境指挥官说要到最边境的地方去服役,趁着边境还没消失。(这个边境偏僻到原来驻守的人员坚持不住四散而去,可是他们刚走了,John和补给物资就到了。)

与狼共舞在边境地带体验了长久的孤独,不过这也给他大量时间来写日记。与他

同样孤独的还有一匹狼,这匹狼孤独到每天看着他做什么,有时候还跟着他出去跑两圈。

故事的女一号握拳而立原本是个美国人,在大约5岁的时候被掳到印第安人的部落养大。她的印第安老公在一次与其他部落的斗争中战死,她伤心自残的时候被John救下。这样John第一次进入了印第安部落。之后的交往中,握拳而立

利用她那点残存的英语充当了翻译。有总比没有强。

对另一个部族的战斗看起来就是一个小小的歼灭战,因为与狼共舞不仅参与了,还把他库存的枪械拿出来分给苏族人使用,当然这也让他彻底融入了苏族并和握拳而立结了婚。

与狼共舞戴上羽毛没多久,就发现他曾经住过的要塞里挤满了人,新的驻守部队到了。他的装扮立刻引来杀身之祸,他被当做了叛国者。在押解途中,他的族人--苏族人把他解救了。

假如不是John的孤独,他不会这么有耐心与狼和印第安人结成朋友;假如不是踢鸟的和善与好奇John也许早已死于任何一场孤军奋战。然而最终John成了与狼共舞,成为了印第安人一份子。在他融入的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所谓文明人类的野蛮与贪婪。草地上众多被扒皮的血淋淋的野牛尸体就是最好的证明。

John融入当地部落后开始与原来的他所属的部队作战(尽管最终他为了保护苏族而单独离开了苏族),这个角色与《最后的武士》如出一辙。

幕后制作

这是一部反映西部历史的史诗片。通过他的视角,观众可以逐步深入陌生的印第安社会、文化、习俗、日常生活以至其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到西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风光。邓巴身上表现出的忧郁、骄傲气质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暗合了道家文化中清静无为、个性至上的价值观,不经意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距离。片中猎牛场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影片《与狼共舞》是凯文·斯科特纳的导演处女作。该片长达近4个小时,耗资1800万美元,是部动用了3500头野牛、300匹马、130多名技术人员和400名临时演员的大型史诗式西部片。它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配有印第安语字幕的影片。凯文·斯拉特纳认为:“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他坚持影片必须打上印第安语字幕,并且自信它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支持。果然他成功了。 在首映式上,他邀请了许多印第安人观看影片。三个小时过去了,电影院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与狼共舞》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与狼共舞》在第63届奥斯卡评奖活动中一鸣惊人,荣获12项奖项提名,并最终夺取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等共七项大奖,令世界为之瞩目。凯文·斯科特纳大胆地采用了十几年来不被看好的西部片样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察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影片所表现出的多元化显现,为西部片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他复兴了一个片种,同

时也使自己获得了辉煌的成功。 影片虽然采用了传说的叙事式的故事结构,但与众不同的是影片巧妙地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情调融为了一体,使整部影片有了大放异彩的艺术魅力。而影片在拍摄技术上也有着极可称道的精彩之笔。把浑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与雄浑壮美的西部大草原的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而又出色的场面调度,使影片达到了极其出色的视觉效果。但是影片真正的成功原因还应归结到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片一反以往影片特别是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作法,肯定了印第安人的纯朴真挚和善良。影片还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并以邓巴与苏族人各善相处体现了这种理想的自由与美好,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历史意义

西部片曾经在好莱坞甚至世界电影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金戈铁马的豪情和气吞山河的魄力贯穿在美国的电影发展史上,重现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历史和篇章,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但在80年代后,新好莱坞时代似乎不再青睐西部片,而城市警匪片、太空科幻片等新的类型片,则接过了西部片的题材与手法,争取了年轻一代的观众。

1990年,勇敢的探索者凯文·科斯特纳首次执导并主演的《与狼共舞》在西部片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横扫当年奥斯卡,震惊世界影坛。它不但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更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点,把旧西部电影中被忽略和丑化的印第安部族作为主要角色,重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情感。

影片在银幕上第一次完整地再现了一个世纪前印第安人质朴纯真的生活,对美国政府犯下的灭绝种族、毁灭印第安文化的罪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对好莱坞西部片的叙事主题进行了革命性的冲击,科斯特纳抛弃了西部片的怀旧色彩,全片张扬着一种全新的自我意识,使西部片在好莱坞重振雄风。

在接近4个小时的激情演绎中,凯文·科斯特纳表现出令人敬佩的专业操守和专业水准,他不但在影片的取材上大胆颠覆以往白人至上的西部电影传统,更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彻底打破了种族界限,以平等的角度对少数民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淳良质朴、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进行了赞美,并对和平共处、友爱互助等民族相处之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使充满浪漫主义的跨种族爱情故事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影片中甚至对西部开拓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疑问,对野蛮的战争和争斗进行了控诉。《与狼共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和深刻内涵不但得到主流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少数部族中,尤其是印第安土著中引起的反应更是空前激烈,凯文·科斯特纳也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

影片的评价

西部片的主旨无非是英雄气概和男性气质,深层里还透着白人对于征服的一种自豪感。邓巴中尉的气质决定了他并非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潮流中的殉道者,所以与其说《与狼共舞》挽救了西部片,还不如说《与狼共舞》是对于多年来美国西进过程中征服者逻辑的一种反思,在道义上为红极一时的西部片赎罪。在民族大熔炉中,逐渐打破壁垒,舍弃“傲慢与偏见”,美国两百年未曾完成的使命,凯文科斯特纳用了四个小时怎么也不算长。影片的最后提到,苏族文明最终还是被征服,这是无法扭转的趋势,只不过其漫长过程中的流血和阵痛或许可以短一些。 无论是邓巴随队出征捕猎牛群,还是帮助苏族击退来敌,邓巴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美军步枪。他没有立地成佛,但是现在,每一次战斗他都清清楚楚知道其意义和目的。每一场战争都不会被记载,不会有留下功绩和罪恶,可能仅仅为了保护冬季的储备粮,有一部《与狼共舞》在前,之后十多年的好莱坞战争片都是在倒退。八十年代的好莱坞试图把所有的罪恶都抛给越战,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好莱坞彻底沦为美国新一轮强权逻辑的喉舌,《黑鹰坠落》,《太阳之泪》-------在美国飞机拯救世界的臆想中,老美们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甜蜜的洗脑。当跨出民族主义的那条分界线隐隐约约在邓巴中尉身上浮现的时候,好莱坞并没有在意,使得《与狼共舞》的思想境界是空前的,更加是绝后的,其灵感就如同苍野中一闪而过的狼影。 二

本片首要的创新在于反思历史、超越西部片传统。作者认为反思比还原更重要。影片触及美国人迫切关注的两大历史问题:“西部拓边”与“南北战争”。西部史和西部电影史都指涉一个敏感的“印第安问题”。以往的史书和经典西部片多把西部史描述成代表文明法制的白人移民与代表野蛮残暴的印第安人斗争的历史。印第安人长期被妖魔化成茹毛饮血的鬼怪,艺术作品一概为白人的拓边战争辩护。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反思西部扩张历史,同情屡遭屠杀的印第安人,西部片也开始改弦更张。《舍恩》(1953,又译《荒野大镖客》)《搜索者》(1956)对牛仔追杀印第安人进行了自我批判。《午后枪声》(1962)、《小大人》(1970)则是对西部片传统模式的反讽和嘲弄。《与狼共舞》堪称第一部为印第安人平反的反西部片。它对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和文化毁损罪行有着痛心疾首的反省。影片开头就以崭新的戏剧化方式解构了南北战争历史:北军中尉邓巴在与南军激战中身负重伤,不愿截肢苟活而作自杀式冲锋,结果歪打正着地转败为胜,成为传奇英雄。这不仅仅是叙事开端之前的引子,而且导入了人们无法回避的历史语境设置和重大历史主题。影片开场就煞有介事地介入历史,然后戏说历史,旋即又悄无声息地隐退历史,让邓巴远离战争成为边防战士。转移至“种族主题”和“文化主题”。这种史诗气魄和时空转移体现了大手笔的胆识。种族主题牵扯出的文化主题暗合了当代民主文化大跃进的趋势:消除冷战危机、提倡平等对话和平共处的后现代政治策略和文化战略。编导以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从反思历史中寻找当代性,表现出对濒临灭绝的有色人种的友爱和同情,连印第安人的姓名都亲近自然而远离文明,如“握拳而立”、 “笑口常开”、“风中散发”、“踢鸟”等。他们的行为准则始终遵循与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合一,栽种与收割、狩猎与牧养并行不悖。而这一切,都以观众充分信赖的白人战斗英雄邓巴为特定叙事视角,他深有感触地说:“只有一个词能够描绘他们的生活,那就是和谐。”邓巴的限制性主观视角不但有利于叙事材料的组织,而且也替代了观众的视线,使观众随之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认同他的判断。对印第安人而言,邓巴虽属于外来闯入者和文化他者,但他非为征服而来,而是为探索为沟通融洽携带救世福音而来,而基督福音的要义是信望爱而非仇恨对抗。影片首次使用印第安演员、语言、字幕,显示出平等和尊重的态度。白人英雄邓巴中尉与苏族人之间从对立—接触—友谊—融合的过程令人信服地展现了异质文化形态化敌为友、平等对话、和平共处的美好理想。邓巴的日记、咖啡与苏族人的图腾、习俗相互吸引着对方。双方的真诚融合在消除敌意后有三个情节动力:

一是邓巴射杀野牛救了苏人“笑口常开”的命;二是他与被苏人养大的白人姑娘“握拳而立”相爱并按苏族人习俗结婚;三是邓巴帮助苏族人英勇战斗,打败了凶残的帕尼族人。最终,邓巴与妻子离别苏人远走高飞也出自避免战祸连累苏族人的善意。邓巴功成名就之后,拒绝城市而进入荒原,这迎合了当代“返回自然”的文化潮流。邓巴与狼共舞、与苏族人亲善消解了主流文化的“自我中心”,表现出与异质文化平等对话的主动姿态和对弱势文化的人文关怀,提供了一个远缘文化杂交的生态学优生学范式。为配合这一主题,摄影师将传统西部片中冷漠苍凉的蛮荒处理得富有温暖的亲和力与诗情画意,运动镜头和画面色调美不胜收。影片的轰动效应在于,使观众从习惯了的被屏蔽的西部书写史中醒悟过来,通过精致的影像重新认知更接近本真面目的西部开发史,并重新评价拓边运动的功过是非。正如导演科斯特纳所说:“它是对我们历史上那段骇人听闻时期传奇式的顾盼,那时,在进步名义下的开拓所带给我们的是极其微薄的,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影片“自然与和谐”的文化主题更能契合当今后现代主义的全球一体化宽容精神,这就是它激发各国观众广泛共鸣的原因。

大明星科斯特纳首次执导电影并主演邓巴,轰动影坛,名利双收。他成功地塑造了文武双全的战斗英雄和文化英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巴延伸了西部精神或美国精神。邓巴形象的象征意义并不亚于写实意义:他与车夫来到边塞象征回归自然;指挥官自杀、车夫被杀象征邓巴与白人世界脱离关系;邓巴的日记象征着重写西部史和西部电影史;与狼共舞象征西部神秘文化的魅力和文化融合的理想;邓巴手持国旗出访苏族象征合众国向少数民族伸出和平橄榄枝;邓巴解救“握拳而立”并与之结婚象征民族融合、民主平等、多元共存、信仰自由的建国向度是全体人类的共享福音。

影视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作业

——对《与狼共舞》的鉴赏与批评

班级:科学系09级地理班 姓名:朱锐强 学好:093151041 日期:2011年6月23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