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3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9 No.3 2008年6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Jun.2008 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视角:高等教育创新 刘靖 (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在振兴东北的历史任务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 命,而人力资源又是实现吉林省经济振兴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笔者针对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存 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视角,并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的几种 途径和做法。 关键词:吉林省;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08)03—0031—04 众所周知,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振兴东北的历史使命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吉林省又是教 育大省,一直以来,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为吉林省的快速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 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到来,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吉林省原有人 力资源开发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日益凸现,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吉林省高校难以充分发挥应有 的作用。因此,从高等教育创新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解决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与不足这一问题不失 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吉林省人才队伍总量多、缺口大 虽然吉林省的人才总量居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人才相对量位于全国的前列,但是人才缺口 相当大。2002年全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1%,人才占全国总量的2.14%。2005年全省企 业和工程技术人员有20万的缺口,到2010年则会出现47万的人才缺口,全社会的工程技术人 才缺口大约在55万至100万左右。吉林省每年人才总量增加的部分多为初、中级人才,而流失 掉的却是高层次的人才,加上每年都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退休,形成了吉林省人才总量多但素质 较低、断层现象严重的局面。 2.吉林省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吉林省人才队伍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才在地区、行业、产业和所有制上分布不合 理。吉林省50%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长春、吉林两市,东部和西部地区人才稀少,有些贫困 地区经济建设一线人才寥寥无几。全省绝大多数的人才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经济建设一线的 收稿日期:2008—02—08 作者简介:刘靖(1974一),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在读博士研究生。 ・3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人才不足30%,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不足5%。全省74.3%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事业单位, 只有25.69%在企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3%在机关或事业单位,6%在企业。高层次人才远 离生产一线的问题十分突出。 3.吉林省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吉林省的地缘特点和收入水平所限,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 高端人才工作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工作热情,外省的高薪和优厚待遇是“挖走”吉林省大 量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2006年,吉林省从国外、外省引进硕士学位以上、副高级职称以上的 优秀人才253人,而同期流失的优秀人才则达到3000人,流出和流入的比例达12:1,呈现严 重的逆差现象。吉林省每年有三分之二的大学毕业生,90%的硕士研究生被外省录用。流出去的 人才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高,其中包括国务院特贴人员、国家突出贡献专家81人;省级有突 出贡献专家56人。而在吉林省引进的253名专业技术人才中,只有4名“双聘”院士、23名学 科带头人,在全部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科研教学人才占一半,农业科研人员仅占5%,这与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所需要的人才量相去甚远。 4.吉林省高层次人才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 全省高级人才数量偏少,高级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4.9%,比全国平均比例5.7%还低 0.8个百分点。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少,尤其是在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能解决重大科技难题的高级专家、学术带头人为数不多,难以满足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 业的发展要求;懂得经营、会管理、能把握市场、决策投资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外向型、 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优秀的企业家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水平虽有所提高,但 相当一部分人的学历水平与实际能力有很大距离。吉林省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86.9%集中在教 育、文化、财会、卫生等传统专业领域,而从事信息技术、电子、石化、农业、医药、汽车等重 点发展行业的人才不足5%。紧缺行业的专业人才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 5.吉林省的部分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知识更新缓慢 吉林省是教育大省,具有较好的教育基础,但是受高考制度的部分影响,高等教育重视知识 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的现象普遍,高等教育结构以及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协 调。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的高等教育容量仍旧显得不足,办学条件也很有限,人才的 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陈旧,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不强,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始终 难以解决。 二、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视角:高等教育创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以,解决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诸多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是教育改革 的创新,而高等教育又是各教育阶段中与人力资源开发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因此,在新经济形 势下,高等教育将在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的战略作用。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是科 学推动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振兴吉林、振兴东北的必然选择。 1.促进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要进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创新 (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地方性 吉林省高校必须在办学思想上突出鲜明的“地方性”,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和 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2]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时,既要急社会所需,又要有 前瞻性;要有近期打算,更要有长远打算,对于重点产业所需人才要超前培养。 (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时效性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结合吉林 省人力资源现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由过去的培养学科理论型、单一型、模仿型人才向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变,而且要注意三者的整合统一。首先,要搞好高校的学科 ・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专业设置。根据教育部已经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到249种,调 减幅度为50.6%。为此,高等教育在招生中必须贯彻实施好教育部这一要求,按照新专业目录 设置招生专业。其次,要搞好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加强基础,强化应用。压缩必修课时,增开 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选修课程。与此同时,还要抓好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 培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舍得投资增添相应的教学实验设备,有条件的要建立实习实验基地,使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2.促进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要进行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高等教育体制是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规范和基本准则,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起着 规范、约束和引导的作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吉林省已经形成了较为庞大的高等教育集 群,主要分布在长春和吉林两市,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高等教育体制,至今在高等教育领 域还有很大的影响力,阻碍了高等教育创新。进行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宏观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针对吉林省经济形势的发展,建立有利于高等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新型教育体制。教育管理体 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布局,建立国家和吉林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并以吉林省政 府统筹协调为主的新体制;建立并完善有关高等教育创新的法规、政策和制度;在教育决策、教 育制度、教育经费和人员配备上,为教育创新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物资支持;在整个吉林 省地区内,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是尊重创新人才的社会风气,要鼓励和保障人才的创 新热情和创新成果,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2)微观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吉林省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实现管理权力的下放,高校内部管理要实现由人治管 理向人本管理转变,要为吉林省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教 学管理体制上,要按照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建立起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 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制度、教学评价评估体系;在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 中,实行教学科研并重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研与开发的力度,明确主攻方向 和任务,建立科研机构,出台特殊政策,确保科技创新目标的落实;对吉林省经济发展急需的专 业,应试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制;建立相应奖励制度,如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发放助学金等, 毕业后对于留在吉林省内从事本专业者给予较高的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对重点专业所需要的人 才,应给予优厚的待遇。 3.促进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要进行高等教育主体创新 按照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和学生都属于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切高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两个主体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创新活动也是由这 两个主体共同完成的。 (1)培养吉林省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 在吉林省高等教育创新性教学活动中,要承认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课堂为核心,以课外为阵 地,在全面落实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 利用课堂介绍相关的前沿知识和富有挑战的活动,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课后 自主进行知识反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置疑,培养独立思维;教师应该始终贯彻“以人为 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爱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活动,实现从感 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不断深化学生对吉林省的深厚感 情,为吉林省吸引、留住人才奠定情感基础。 (2)培养吉林省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吉林省高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学生应该在教 师的指导下,开展广泛的科研活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也要转变观念,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吉林省大学生应 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这样才可能进行创新。 4.促进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要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创新 高等教育方式的创新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手段,从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创新人手, 着重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学生能力的客观发展需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陈旧做法,充分利用启发式 教学、齐放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主 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激发其思维和创新的激情;根据学生的个性 和特长,开展个性教育,着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 性,关注其创造潜能的开发;在广泛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 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吉林省经济建设 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2)教学手段创新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空前的 挑战。吉林省高校要加强对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投入,使崭新的教育手段能够向全时空、远距离、 交互式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使教育媒体种类从粉笔、黑板、言传身教向电子化、信息化为特征 的多媒体教育发展。同时,大力开发高等校园网,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计算机教育技术创新,使 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吴计生,刘惠清.吉林省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5,(2):34. [2]马力,刘靖.吉林省现代化人才管理体制构建探索[J].学问,2007,(7):25. 【责任编辑于蓬蓬】 New Angle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IU Jing (EconomicManagement College oft3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 Abstract:As the traditional old industrial base,Jilin province carries important dutise and missions in revitalizing Northeast of China.However,human resources is a basic guarantee to achieve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In this paper,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new ways nad meas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rom the new visual angle in order to solve a lot of prob— lelTIS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Jilin province;Human resources;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