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白猿传说中的猿猴造型演变

白猿传说中的猿猴造型演变

来源:意榕旅游网
文学评论 白猿传说中的猿猴造型演变 伍文通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 1756) 摘要:本文通过将汉代新津画像砖上的猿猴形象与唐代《补江 总白猿传》中的白猿形象进行对比。试总结出其形象上发生的变 化.并结合实例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白猿”;“画像砖”;“造型”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64)031-02 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指的神话是一种创造于人类社会发展早 期,而后一直流传至今的幻想性质的作品。从人类诞生至今,神话 流传主要依托的媒介有三种,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以及图形图 像传播。这三种传播方式互相影响渗透,最终形成了我{f 在看到 的神话内容。 口头传播方式导致神话的内容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越 来越多人的想象被加/ 审活的本体之中,使得神话所蕴含的能指 所指变得模糊不清,信息量越来越大,最终神话成为了某一特定地 区特定生活状态下人民的集体智慧产物,如四川本土的白猿传说。 而文字的记载。则很大意义上丰富了神话的细节,完善了神话 的体系,将神话作为神祗的传记记录下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发 展,神话成为了文学的源头,比如《补江总白猿传》就是对四川地区 白猿传说的丰富和发展。 比起前面两种。图形图像则更加直观的反映了人们对于神话 的理解,神话及神话^物 l抽象的符号到具体的姿态,展现出越来 越清晰的轮廓,然后再从中衍生出绘画雕塑等更加富有艺术感的 表现形式。图形图像使神话有了造型,使神话在传播的过程中.有 了新的生命。因此,神话^物在外部造型上的改变也是最为直观, 撮:容易襁戬f『]同 的。  ’在这三种传统的传播方式的影响下.神话人物的形象不断发 生着改变,白猿这一神话人物不断地被增饰润色,而每一次转化, 都一定有着其自身的原因,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就试图对“白猿”这 一形象在造型上的改变做出合理l生的解释。 1写实向夸张的转变 新津出土的四块汉代画像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猿猴劫 夺妇人的故事主题。在这些画像砖中,猿猴赤身裸体。其造型接近 现实生活中的猿类,面部表睛狰狞,并且拥有硕大的生殖器官。比 起唐代《补江总白猿传》,新津画像砖上的猿猴造型无论是从大小 还是形态上来说,都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猿类。 而到了《补江总白猿传》中,白猿的造型则变得更加的夸张和 离奇.首先表 在对其“化身能力”的描写。 “有物如匹练白他山下。透至若飞,径入洞中,少选,有关髯丈 夫长六尺余,白衣曳杖,拥诸妇人而出。” 白猿在这里幻化成了一个美男子的形象,不仅一身白衣,还拄 着杖子,俨然一派仙风道骨。这样的造型无疑是十分夸张和充满幻 想意味的。那么造成白猿的形象由写实到夸张的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和这两部作品创作的地点及作者的意识形态有 作者简介:伍文通男,汉族湖南湘潭人,西南交通大学,文学硕士 关。 、新津画像砖巴蜀一代自古多山地,当地居民依山而居,以猿猴 为代表的山中野兽时常对居民的生活乃至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当 地居民对于猿猴的这一动物并不感到陌生,在艺术创作上,由于本 身对于猿猴外形的熟悉性,导致了工匠在进行创作时基本还原了 现实生活中猿类的特征,因此具有较高的写实性。 而《牵 江总白猿传》诞生在唐代,作者也并非西南居民。K.De. Wosiin曾提出叙事文学中的的一个重要现象,即志怪或异闻类故 事的特殊地理因素。依据这种传统,“奇异”的故事和现象总是与边 远地区紧密相联,不为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所熟悉。因此当白猿 传说在唐代被进行再仓嵝郢寸,就不可避免的被加入了讲故事者对 于异己文化好奇而作的虚构。这种虚构与唐代浪漫的仙侠幻想相 结合,便完成了这一从写实到夸张的转化过程。 2丑恶向美丽的转变 新津四块画像砖上的猿猴都表1青狰狞,张牙舞爪,过于纤长的 手脚,让^、感到不寒而栗。而《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白猿在幻化为人 形时容貌姣好气质出众,即便是后来现出原形,也依然威武雄壮。 “乃持兵而入,见大白猿,缚四足于床头,顾人蹙缩,求脱不得, 目光如电。” 白猿即使被缚,但依然目光犀利,炯炯有神,给人英姿勃发的 感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个版本的故事中,虽然依旧保留 .但猿猴的造型已经明显不同于新津 画像砖上的那只猿猴了,最大的改变即在于对其造型的“美化”。 自古猿类就因类人的外表与凄厉的叫声给人神秘的印象.在 四川地区,更是被当做黑暗不祥的象徵,人们认为猿猴会招致不 幸,甚至骚扰已逝者的灵魂,因此在四川地区,猛犬驱赶猿猴也是 墓穴中常见的主题。 在汉代乃至更古老的中国,人们的理解能力和科技水平都有 所局限.因此人们将某些现实生活中的生物与自己的想象杂糅在 一起,将其妖魔化夸张化,比如九头鸟,九尾j瓜等等,这些想象生物 与现实生物的 ̄-zTk区别,即较为夸张的不合常理的身体局部。而猿 猴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古人对于深山老林恐f具的一种化身,代表 的是一个区别于尘世的未知领域.因此在保持了猿猴基本的形态 后,古人赋予了它们狰狞的表情,利爪,硕大的生殖器官,从而将普 通的猿上升到凝隆的层面。 正是这样的厌恶感和一定的夸张,导致了新津画像砖上如此 丑陋的造型。 但到了唐朝,仙侠文化在民间盛行,如唐初虬髯客、李靖、红拂 女“风尘三侠”这样的故事在坊间多有流传,而关于修仙问道的主 题在唐朝也迎来了一个历史上的高峰,仙侠文化成为了当时社会 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版本中,故事增加了更 多的传奇色彩,白猿褪去了兽族狰狞的野I生,在 格上更多的是豪 迈不羁,“晴昼或舞双剑,环身电飞,光圆若月。”等侧面描写则更加 突出表现了其由魔物向仙侠的转变。此时的白猿,与其说是妖怪, 文学界・ 31 ・ 文学评论 不如说是】J]隐…林的 外高人。“旦盥洗 著帽,加白抬,被素罗衣. 不知寒暑 遍身白毛,长数寸 所居常读木简,字若符篆.了不可识 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 但笔者认为这一论断与画像砖上的内容并不相符,画像砖上 已,则置石蹬下。”这样的描写充分反映了这样的变化。而为了配合 这样的}生格转变,自然不能再保留和延续之前汉代丑陋的造型。 人类的审美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一个时代的审美 都或多或少以前一个日1J代的审美倾向为基础,尤其在中国,并没有 出现文艺复 这种巨大的美学思想上的变革,因此在通常睛况下, 造 的改变,新的总是比旧的更受到人们的认可,以另一一位在神话 中拥有崇高地位的神祗_两王母的造 为例 在 lj海经》中有着这样的描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 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我们可以看到对两王母的造 处理上,融人了野兽的特征,反映了当时人 对于山的敬畏。 明确的表达了对于劫持妇女的猿猴的憎恶之情,勇士击杀猿猴也 是最后显而易见的一个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造 对猿猴的生 殖器官做出夸张,恰 合是要突出反映tlj中猿f圣淫邪隆诞的一面。这 也与之前浞到过的, 川地区对于猿猴的妖魔化不谋而合 而对于生殖器官的直接表现,实际E也是 一种较为 讳 粗犷 的直接表现手法,这种对}生的直接表现手法在 代画像砖上多有 出现,比如《桑林野合》等等主题的画像砖中,赤裸的男性器官暴露 无遗,甚至也稍怍夸张处理。这些都是当时粗犷外放的艺术表现手 法的产物。 然而随着创作的时间地点由汉代巴蜀转向大唐,不论是文学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人的认知能力与有了长足的发展. 审美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汉武帝故事》中,她以一个年约三 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形象示人,完全脱离了野兽的特征,俨然成为 了昆仑1 Id的女皇。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与人们审美倾向的 改变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因此在造型上,为白猿穿上了罗衣和头冠,这样的美化更j]13符 合当时唐代浪熳的审美倾向。 或是美术,他们的艺术风格都渐由粗犷走向内秀,直接描写多被间 接移情所代替。因此在《补江总白猿传》中,并没有通过外部造型来 反映白猿的淫欲,而是f 女的口委婉的说出卖情。“夜就诸床嬲 戏,一夕皆周,未尝寐。”在外部造型方面,尽量保持一定的唯美华 丽,抒发了时代的浪漫1青环。 参考文献: f】l巫鸿著.礼仪中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f .三联书店,2005 3粗犷向内秀的转变 汉代新津画像砖的创作者在对猿猴进行造型时,无一例外的 对其硕大的生殖器官做出了夸张的处理,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对于 生殖能力的夸张.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表现,性欲旺盛的猿猴 I2I高文编著.中国画像石全集.第7卷.阳川汉画像石【I\ .河南 美术出版社.2000 【3I李安纲.孙『吾空形冢文化沦fJ]肤两师范大学,2002,O1 (上接第3O页)唪东亮从父亲那里承继的是流放者的命运。这样,库 东完一代重新思考人伦、文化、政治的关系便有了可能。个体意 在新睛势的威逼、强迫下在库东亮的成长中扎下根。在这段民族史 中,大众的觉醒,新人、新意识的出现是以上一代人的惨痛牺牲为 代价的。 程度,可想_而知,寻找和修复又显得多么紧迫。,j、说在一开始便向 我们展示了母『生和人的力量,与其说苏童是在给英雄祛魅.不如说 是在塑造伟大的母亲和活生生的人。邓少香在死时亲吻了自己的 孩子,邓少香并不是作为英雄的标本存在于小说,而是作为母亲、 作为人的形象存在。 另一个寻找则是是“坚守”和“相信”。寻找的是一种自我.一种 3成长与寻找 如苏童接受记者采访所言,倘若读者不能记住少年库东亮的 生命的价值,虽然此价值难以用任何物质来衡量;坚守和相信的也 是自我,是生命的价值,还有爱。东亮是一个被遗弃的卑微人物,魍 是他对母爱的渴望,对爱睛的渴望,以及对父亲血肉之情的爱难以 割舍,所有这一切是全人类的共有的渴望和珍宝,我有幸在这样一 个《河岸》看到了它们。 命运是灰色的,没有人能够摆脱;爱却是永趣的,灿烂,2口星辰 形象,《河岸》就是失败的。苏童在《河岸》中对库东亮倾注了大量笔 墨,他不仅仅是,J说的叙述者,更是作品真正意义的体现者。而这, 体王见在成长这个基点上。库东亮的成长,贯穿于小晚上下丙 个、音 分,尤其F半部分,库东亮、慧仙是小说塑造的重点人物。 库东亮的成长可以与库文轩构成对比。库东亮承继父亲的政 治身份,被流放;库文轩承继邓 香的身份获得过荣光。库东亮与 文艺红人慧仙是暗恋者与被暗恋者之间的关系;库文轩与当时的 文艺红人库东亮的妈妈是夫妻关系。在文本意义上,这绝对不是巧 合。人伦关系本身是这部小说的基点,而这两组^伦关系更是两代 注释: ①苏童-可岸[M].人民文学出版让,2009,4 ②袁复生.苏童:我有意表达那个时代特殊的 玉抑”气氛[N】. 晨报周刊。2009,6_5 ③油冶:油坊镇码头治安小组,简称油冶,被库东壳嘲讽为“油 脂” 人命运的往解。苏童的本意,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背景以及父亲、母 亲,也I 是 战长背景。一一 缝康心态的民族史,不可能是建立 在父亲、母亲的视角上,只能建立在新一代^或长的视角上。 库东亮上岸,是为了寻找母亲,可是那个叫做母亲的人。又把 他赶回了河上。慧仙是个孤儿,她也在寻找母亲。库文轩看1以抱定 了母亲,其实他也在寻找母亲,证明自己是邓少香的儿子。对母亲 的寻找,是对母|幽 寻找,这正是在寻找人,在呼唤I青感,在确立个 体意识的价值!找不到母亲,便难 确定身份。母性,是人类最伟大 的一种情感,当母k生在大众视野消失的时候,人伦关系毁坏到什么 参考文献: 【l】苏童.河岸I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 【2]袁复生.苏童:我有意表达那个时代特殊的“性压抑”气氛【N1. 晨报周刊,2009,6-5 【3]刘学明.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一析苏童小说<河岸>的审 美意象 当代文坛,2010,4 32-文学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