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历史课的第一步
【摘要】: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上好历史课重要一步。良好开端,科学方法是重要手段。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兴趣; 激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亦然。一堂历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相当于一个过气的面包--味同嚼腊。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教育学家们向我们深刻地阐述了教学中兴趣激发的重要性。那么,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具体怎么实施呢?结合我的教学经历,我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精彩,先声夺人
导语包括教材的新课的导入和每一课堂的开端。首先来谈谈教材的新课导入,导入新课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用以下几种导入法。
(一) 故事导入法。以生动的传说和故事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把他们带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课堂中。例如,我在讲述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时,以脍炙人口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导入新课;在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时,以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草船借剑”的故事导入新课,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淝水之战》时,以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在教学中可用的历史故事很多,而学生所能了解的只是其中的极少部分,所以故事导入法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为新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利用歌曲、电影、电视片断导入。例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悲壮、愤恨、沉重的歌声立时将学生的情感完全激发出来;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导入法既能在情境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三) 历史偶像导入法。所谓”历史偶像”是指以历史人物为偶像。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偶像有很多,有歌星、”超女、快男”、影星、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等。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各种娱乐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我们的学生多以前三类人为自己的偶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所以在历史课堂上,教师
们承担起了导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体现在历史课堂上就是以中外历史著名人物的感人事迹或者伟大贡献来激励学和鼓舞学生。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这一内容时,以罗斯福鲜为人知的不幸导入新课:”39岁的罗斯福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并使他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走路和生活。生活的不幸与现实中罗斯福的坚强、果断形成鲜明的对比,厄运不能打垮美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总统,是他使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走上了复兴之路”。由此导入新课,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课堂反响和一堂平铺直叙的历史课有天渊之别;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以拿破仑传奇的人生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快被吸引到课堂中,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有了良好的铺垫与开端,这堂课也就上得得心应手了。
(四) 在对旧知识的复习中导入新课。在对已学知识(尤其是上节课)的复习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插入新奇的问题,与新知识相联系,使学生既觉得问题很熟悉,却又一时答不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解欲。由此导入新课,既自然,又有新意,学生因为迫切要了解,注意力必定集中,上课效果自然会好。
二、教师语言巧妙、风趣,学生兴致高昂
语言是任何一堂历史课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看到这种情况: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不一定是知识渊博的老师而是那些既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又能把知识巧妙的传授给学生的老师。幽默的语言使人快乐,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如何在在课堂中使教学内容由无味变有味,由无形变有形,这对教师教学语言的组织和精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之”天京变乱”这一历史事件中石达开被迫出走时,教师用学生熟知的”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这一俗语来描述石达开的心理活动,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在复习台湾问题的课堂上,我由古及今,讲述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几次变迁,最后说到当前敏感的”台独”问题时,我问学生:”台湾到底能否独立?”学生回答否,我再问:”为什么?”学生沉默,我紧接着说:”因为我不同意!”(刻意强调”我”),学生顿时哄堂大笑,很快就饶有兴趣地等待我的解释。我说:”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都知道台湾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台独”天理不容。中国有十几亿的人口,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而绝大部分的中国公民持和我一样的看法,都反对台独,你们说,台独能成功吗?”由此得出结论:”台独”缺乏群众基础,只不过是小部分跳梁小丑演的一出闹剧而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史实记忆,方法巧妙;学生减负,兴趣提高
历史学科的学习,一要识记,二要理解。而识记是理解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学业负担很重,每天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这个是重点,那个也是重点,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兴趣全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如果在讲述识记性的史实同时配以巧妙的记忆方法,教育效果就截然不同了。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我用:”公开行游传,各赔两百万”来记忆《天津条约》的内容。即:
公: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开:开放十口岸。
行: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游、传: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赔两百万: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而在《天津条约》中被迫开放的十个通商口岸也有巧妙的记忆方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分别有:长江流域的南京、镇江、九江和汉口;沿海的营口、烟台和汕头;岛上的琼州、台湾和淡水。又如在学习秦统一六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对于这六国顺序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即:”赵魏去演戏”,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因此,巧妙的记忆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轻学生的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应提高了。
总之,历史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历史教学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若要体会教学中真正的快乐,我们就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