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 南 大 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学 院: 理工学院 学 系: 环境工程 专 业: 环境工程 课程名称: 文史哲通论 学生姓名: 张雨航 学 号: 20080521 指导教师: 勾利军
2011年 11 月 26 日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张雨航 08环境工程 20080521
文史哲通论的课堂上,勾教授曾经带我们讨论过中西的差异,廖科杰、易榕等同学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观点。由于最初的想法同廖科杰同学一样,认为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中西的差异,为了避免有过多相同的观点出现,所以我决定只撷取中西差异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文化差异来阐述我的观点。
勾老师第一节课说过,丧葬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缩影。所以我先从丧葬文化谈起。丧葬礼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因之一,也是社会的基因之一。丧葬方式是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的。所以假如想从一个侧面复原其民间文化中的神灵世界,从而了解该国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看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丧葬习俗,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我们中国,除了一些地理条件特殊,信仰独特的民族,大多数民族都是以土葬为主的。而在西方的某些海洋民族,则大多数以火葬或者海葬为主。我觉得这种丧葬文化的不同,其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条件和位置不同所造成的。由于我们的先祖大多所处的是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的平原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更依赖于气候、土地,所以我们自古所强调的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封建社会的那种小农经济更是将这种过于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推到了顶峰,我们中华民族
2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逐渐形成的为是一种以家为单位,依靠天时地利的生存模式,而这也使我们中华文化在根底深处一直无法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所以我们的归宿和宗教信仰更多的是可以在人生终老时落叶归根,将躯体送回到赐予我们资源的大地母亲的怀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用在这里不是特别恰当,但也可以反应我们民族在死去后,仍希望能给大地带去一些利益,以使自己的灵魂的到安眠的想法。
反观西方文化,由于大多数海洋民族或者游牧民族无法靠其现有的土地资源保证其生活甚至生存下去,所以西方人更多强调的是自我,强调与自然的竞争,征服自然,这就使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向一种彻底摆脱人对自然的依属的方向发展。与我们渴望安定和平不同,他们的安定和平并不能保证其根本的生活水平,所以他们才利用战争的手段,通过掠夺的方式,去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所以他们更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西方社会对殡葬的热情。所以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觉得,火葬或者海葬,能使灵魂更自由,而并不在乎所谓躯体的归宿。
其实我觉得,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正好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
除了丧葬文化,我觉得谈起文化最不能忽略的就是艺术。从宏观上看,我觉得中西艺术上最本质的差别就是中国的艺术注重写意,而西方的艺术
3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则注重写实。
先从绘画谈起。勾老师曾在第三节史学课上也就是“历史上的的男性与女性课”女性衣着部分提及过绘画,虽然并没有做过深入的讨论,不过勾老师的意见是西方的绘画更高一筹。其实这方面我跟勾老师的看法是很有出入的,更下面我会对我的观点加以阐述。
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我觉得它是一种浓缩民族文化的有形产物。西方的传统绘画注重写实,再现真实,所以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科学性,自然美,表现手法也是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追求和一种自然的真实。而中国画强调的是画家内心的情感抒发,更多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的意趣,强调的写意。相比于勾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其实中国式的这种表达自我相较于西方式的那种表达对象是更胜一筹的,正如对于“飞”的表现,相较于西方执着于给天使、独角兽等加上各种各样的翅膀,四处移花接木,我们敦煌里的衣袋飘舞,境界就不止高了一个档次,既然“飞”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何不“飞”的轻松些呢?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我觉得艺术这种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表达自我而非对象,所以后来西方从莫奈的印象画派开始,直至今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毕加索的画,才更受人们的青睐。我们不论是画画还是唱歌,不论是跳舞还是写诗,都是因为我们想抒发出当时心中的那种感觉,想记录下当时的心境,而并非如某些史学家一样,只是想客观的反应出历史的进程,所以我觉得艺术需要的更多的是表现自己。当然我无法否认如今的一些画家要靠写实吃饭,
4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只有成为真正的大师才能随意挥毫泼墨,但我觉得当绘画或者说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非随心而发时,它已经降低了一个档次,很难再登大雅之堂了。于是看到现在中国小孩从小就被送去学写实,而外国小孩反而在绘画方面受到我们中国从前的那种无拘无束放任思维的教育,我不得不叹息这个方面的退步,不过进步还是退步并非我能料定,在历史的长河里,自有后人去评说,而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差异,不仅与我们自古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由于中西美术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美学的差异,使之中西美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岁月。至于线条、色彩、手段,手法这些方面,我没法从专业的角度去阐述,为了避免贻笑大方,所以就不多加赘述了。
再来看看诗歌方面。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我们中华诗歌作为璀璨中华文明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使我们一向对其有着很浓重的自豪感的。我觉得中西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品格不同,不过这种不同的品格,归根结底我觉得是源于社会为文化背景的差异。
先从内容上看,东方的诗歌,更多的看重抒情,而西方的诗歌,则多数在于叙事。不论是早期的希腊文化,还是后来的教精神,都促使了大量的长篇叙事诗出现。在叙事的过程中,西方诗歌通过一些描写,来表现和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个性主义,渲染人之情。而东方的诗歌,受“发乎情,止于礼”的影响,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段来描写一些感情,即使
5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是早期的《诗经》当中,即使是其中的民歌《国风》,也有不少采用的是其他带有喻意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想想李清照那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的场景,再看看西方诗人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的形象,我觉得差异不言自明。虽然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但我觉得这些方面并不能直言孰优孰劣,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不同吧!
中国诗歌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我觉得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我们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其实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现代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90后”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是我这种曾经上一代眼中另类的“80后”都无法理解的,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相对于勾老师你们那代人,我们这一代的人现在还不能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由于艺术方面可谈的真的太多太多,为了控制文章的篇幅,我只好舍
6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弃艺术,来关心下饮食文化方面的不同,作为跟勾老师有相同爱好的我,实在不忍舍弃这一方面。
其实我觉得,正如一法通后万法通,饮食方面的差异也跟我们的文化背景不能分割。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讲求营养,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再一股脑的填入他们那一部部生物机器里,这样的饮食文化实在是我这个中国 土生土长的吃货所难以接受的。如果饮食是不管一个菜肴的色、香、味如何,而单纯去追求营养的配餐,相信不出几天就会让和我一样的大多数中国人崩溃掉。
要问我们中国的美食首要目标是是什么,估计答案会出奇的一致。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我们家那边经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不过我觉得我们其实最看重的,还是食物的味道。
对比于西方式的营养学,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尽管我们的口腹得到了满足,不过我们在菜肴的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估计西方人也同样接受不了。 不过平心而论,我觉得营养问题正是我们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所以虽然我仍
7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然庆幸自己生在中国可以做个幸福的吃货,但是还是希望国人或者后代可以更健康的饮食,毕竟健康了,才能去吃的更多。
说完饮食,我的文章终于告一段落,可能由于勾老师上课的时候氛围太过轻松,导致我想到是交给勾老师的文章后,越写越轻松,很多地方用词比较不正式,有悖很认真的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不过历时4天,总算是把这篇文章改的可以自己接受了,作为对这学期这门课程的一个总结,心里还是有小小的成就感的。
最后在即将来到的圣诞、元旦和春节,祝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返回中国的勾老师每个节日都快乐!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他人抄袭~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