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克、千克、吨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及点评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76-78页,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解析】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看、估、掂、称来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根据千克推测1吨有多重。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看、估、掂、称来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根据千克推测1吨有多重。

2、在认识重量单位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和重量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根据千克推测1吨有多重

【教学设想】

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1吨有多重

【教学过程】

一、观察教学插图,提出问题

1、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教学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指名说。

2、你对这些动物有哪些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

3、教师出示书中出现的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如果学生对动物的重量感到惊讶,就养他说说惊讶的原因。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和本节课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1克有多重?

1、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生活中常用的小物体,猜测一下1克有多重?现在小组中说一说,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小组长做好记录。

2、 全班交流自己的答案,教师:1克到底有多重呢?有一位新朋友可以告诉大家。教师出示天平,告诉学生成物体质量的方法。

3、 学生自己操作,称出重约1克的物体,全班交流,说一说重约1克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4、 教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5、掂一掂准备的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指名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6、用天平验证一下自己掂的是否接近。

三、1千克有多重

1、猜测一下1千克有多重?现在小组中说一说,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小组长做好记录。

2、全班交流自己的答案,教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有一位新朋友可以告诉大家。教师出示台秤,告诉学生成物体质量的方法。

3、学生自己操作,称出重约1千克的物体,全班交流,说一说重约1千克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4、教师:表示较重的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5、 猜一猜:1千克=( )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6、 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和千克有关?教师强调:人的体重就和千克有关。

四、1吨有多重

1、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吨”这个单位?

2、 让学生猜猜1吨有多重?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计量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指名说。教师:吨用“t”表示。

五、教师指板书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克所学的内容。

作业设计: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到超市里看一看经常买的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板书设计:

物品的质量

较轻 克g

较重 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很重 大宗 吨t 1吨=1000千克

点评:

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我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这节课上,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准备许多和本节课有关的学具。

在新授过程中,为让学生了解1克的质量有多重,让每个学生都能掂一掂、估一估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

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三、在实践应用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

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

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崂 山 完 小

刘 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