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左传》中“以史为鉴”的求真与致用

《左传》中“以史为鉴”的求真与致用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9年7月第22卷第3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t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l. 2019Vol. 22 No. 3【历史文化研究】《左传》中%以史为鉴&的求真与致用周秦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中国史学“以史为鉴”的传统在西周文献中就已明现,发展到春秋时代,体现在《左传》中有大量以史 为鉴的记载。考其为鉴之史的来源,主要是《诗》《书》和熟知古史。其内容大体忠于真实,但由于中央王室的话语

权力、流传中的无意识书写、文献不足,导致了以史为鉴“求真”的局限性。《左传》以史为鉴的目的和致用是各种 各样的,体现了时人对现实的各种期盼。在致用过程中也导致了古史的模板化、结构化,损益古史的情况就发生

了,但总体上并未超出“求真”的限度,没有违背当时对古史的普遍共识。要之,《左传》以史为鉴的首要目的还是 为了致用,其次才是求真。关键词:以史为鉴;左传;求真;致用中图分类号:K225.04

文章编号:1008 -777X(2019)03 -0049 -05文献标志码:A一、对“以史为鉴”思考的缘起中国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滥觞于先秦时代。周

学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重构:以史为鉴的《尚书》、

以史为法的《春秋》、以史立言的《史记》%遗憾的

是,刘先生只是选取了三个代表性的著作展开论述,

初已经有明确的以史为鉴的观念,《尚书(召诰》 载:“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10222 % 《尚书》中的训诫诰命、《诗经》中的先王事迹,天然

对于《左传》等其他先秦史著仅承认“有些内容上继

《尚书》的遗绪,有些内容阐发《春秋》的精神,又有

些内容下开《史记》的先河”,而未有具体论述同

时,刘先生的《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4]38\"48

地具有垂范后世之用%春秋贵族大多《诗》《书》娴 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婴劝谏齐景公引

《诗》:“我无所监,夏后及商”/10\"5 %说明《诗》的时

《论通史>[4]90 -103《论断代史5汉书〉中的通史精

神》[5]三篇文章中关于“通史精神”对此问题亦有启

发,由是产生了对此问题的思考%代已有直接的以史为鉴,春秋贵族与《左传》对其进

行了充分的继承%对于“以史为鉴”的话题,刘家和先生已有了深 入的思考,其《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回应了黑格

汪高鑫先生对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也有一系列的 论述①,其指出:“传统史学以史为鉴思想源于先秦 的’六经’,《周易》《尚书》《诗经》和《春秋》这些

尔对以史为鉴可能性的质疑,又在理论层面进行了 独立的逻辑分析在其《对于中国古典史学形成 过程的思考》一文中,刘先生将以史经世的古典史收稿日期:2018 -12 -30i六经'典籍,都普遍地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 重视历史借鉴的思想。”/60所谓“以史为鉴”,就是“以客观之历史作为今作者简介:周秦汉(1995—),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史与中国学术思想史

研究%①参见汪高鑫.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求真”理念[J].学习与探索,2009,(2):207 -211;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

统[J].安徽大学学报,2009,(2) : 96 -102;汪高鑫.论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特点/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 3 ):43 -47 ;汪

高鑫.史学“致用”思想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J].大连大学学报,2009,( 4 ):5 -7;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求道”理念 [J].史学史研究,2014,(1):9-12.-49 -日之鉴所用”,这是一个联系的环节。刘家和认为

“古与今之间实际上是有一条无形而有力的链子拉

着的,这链子就是历史的链子”,其一方面是“知古 就要求真”,另一方面“知古对于他们(以史为鉴者)

不过是知今的一种手段”。⑷21所谓“古”的背后话语 就是“求真”,“今”的背后话语就是“致用”。对《左 传》中以史为鉴的求真与致用进行研究,可以洞察 东周人的古史观和历史观念,这既是史学史的研究,

亦是思想史的研究。沿用求真与致用这两个环节与

视角,考察两位先生所未论及的《左传》,可以填补 这一环节上的缺失。二、王室话语下以史为鉴的求真《左传》中以史为鉴的资源大抵可分为三类:一

是《书》,二是《诗》,三是为时人所津津乐道的“熟知

古史”。《诗》《书》是周代相当重要的典籍,而且被

广泛传习,成为周代人重要的知识资源。《左传》中

以史为鉴引《书》主要是引《周书》,来赞美文王的德

行和回忆武王伐纣①,此外还有《左传•文公十八 年》弓I《虞书》言舜的德行。《左传》所引的《诗》中,

歌颂文王的占绝对优势,引用来赞美武王、成王相对

较少,于此可见文王在周代的政治地位。提及文王

的基本出自《大雅》,偶有《周颂》②,提及武王、成王 多在《周颂》。③至于以幽王之事刺春秋时弊的也不

少,尽在《小雅》。④可见引《诗》中之史为鉴,多引

的是《雅》《颂》。一些熟知古史也是《左传》中以史

为鉴重要的资源,其可以摆脱《诗》《书》而直接举

出,内容有桀纣暴虐、汤武革命、殛鲧举禹、文王伐 崇、周公东征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书》和熟知古史无一 不是发生于三代王朝的中央核心区域,都是关乎着

王朝合法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左传》中为鉴之史

几乎都是中央王室推广出来的知识资源,其主要目

的是政治层面上的,而非纯粹史实的流传。米歇尔

-福柯认为:“话语的功能不仅在建立发出话语者

(立法当局、社会舆论、礼教传统等)与其听众(社会 成员)的密切关系,且在其讯息传递的过程中,暗含

了权力的施加和承受的意义。”本田成之也认为

《诗》是“为国家统制上的伦理的法则的批判,即是 由此以维持纲常的权威者”⑻。这些资源包含着王

室的意识形态,都是王室话语下的产物。地方诸侯 和贵族传颂这些歌颂王室的资源,象征着王室的权

威和贵族的臣服,这一过程就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

也是周王能统治天下的体现之一。等到贵族们不再

乐于传颂这些歌颂王室的内容时,就出现了孟子称

-50 •之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10146的世道%在意识到这些为鉴之史带有很强的中央王室话 语权和意识形态色彩,基于这样的认识,再考察以史

为鉴行为的求真性,就可以发现《左传》以史为鉴求

真的二重性%王明珂在《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 提出“典范历史”的概念与中央王室推广的历史很

相似%王明珂言:“典范历史被认为是历史事实,或 至少忠于史实。”⑼38先秦思想、乃至整个人类文明,

都强调“信”的意义,人有信而受人信赖,政权有信 才有威信%对于“史”来说,“信”就是求真%政治往

往以道德为旗号,倘若周王室中央肆意扭曲历史,则

会极大地损伤其在地方诸侯面前的权威%商周之际 的为鉴之史去古未远,各国亦保存有部分记忆,实不

易欺人%虽然王室推广的历史观,具有不会如民间小说

家一样妄造古史,但其由于有意识形态色彩而会产 生偏颇的一面%比如周人会刻意强调有德得天命的

一面,而淡化杀伐之残酷%王明珂继而讲道:“写成

的’历史’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选择性建构;……其文

本带有典范与权威性。”⑼38所以中央王室会选择性

地宣扬古史,即强调对自己权威有利的古史,这就造

成了中央话语下以史为鉴的求真局限%这就势必要 求文王、武王、周公在官方的叙述中是不容许有负面

形象的,商纣的负面形象作为政治问题也不可质疑

与翻案%连带地,一些更早的人物虽未与商周之际 的政治发生直接联系,但是由于容易引起“映射”的

影响,也被赋予非黑即白的形象%譬如,商汤伐桀贴

切地映射了武王伐纣,那么夏桀在周代的官府叙述

中就势必成为反面人物,而成汤的正面形象就被周 人承认了%于是一些人物和史事就开始模板化、脸

谱化了%影响求真的因素还有一种在流传过程中的无意①

《左传》引《周书》赞美文王的有:《宣公十五年》《成

公二年》《成公八年》引《康诰》,《襄公三十一年》引逸《书》; 追忆武王伐纣的有《成公二年》《昭公二十四年》引《太誓》%② 《左传》言文王事引《大雅》的有:《昭公二十六年》

引《大明》,《僖公九年》《襄公三十一年》《昭公二十八年》引 《皇矣》,《宣公十一年》,《宣公十五年》《成公二年》《襄公十 三年》《襄公三十年》《昭公六年》《昭公二十三年》引《文

王》;弓K周颂》的有《宣公十一年》弓K责》%③ 《左传•昭公六年》言武王事引《周颂•我将》,《僖 公二十二年》言成王事引《周颂•敬之》%④ 《左传》言幽王事引《小雅》的有:《僖公二十二年》 引《小旻》,《襄公十三年》弓K北山》,《昭公元年》弓【《正月》, 《昭公十六年》引《雨无正》%

识书写。中央王室宣扬的古史传播到地方只是一个 开始和前提,人们充分吸收以至于以史为鉴,需要酝

酿和积累。保罗•韦纳说:“历史实相乃是漫长时

代以来众人约定俗成的看法;约定俗成就能产生实 相……根本不需要借助参考资料来确立实相……当

某段历史成了约定俗成的见解时,他们就不会依据 事实真相,对当时实际发生的事与过去定然会发生

的事作什么区分。”/100这种历史的流传过程在逻辑 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部分西周春秋

贵族从《书》《诗》等文献中习得该古史,此时他们所 知的仅限于文献中的内容;第二阶段,这些贵族开始

传播宣讲,古史在流传过程中并非每一个听闻并接

受古史的人都读过原始文献,古史的流传已经开始

脱离文本;第三阶段,在流传到一定程度后,在大众

观念中积累沉淀出一个公认的故事模板和印象,忽

略了细节,而只保存了故事的主体内容,这个模板和 印象不可能严丝合缝地符合《书》这样的原始文献;

第四阶段,当这一古史作为以史为鉴的材料被引用

时,实际上引用的是一个积累沉淀出的公认模板和 印象,于是一切荒淫的形象都可以安插在桀纣身上,

一切贤明的形象都可以比附在成汤、武王身上,这一 行为并不违反脱胎于原始文献的古史的主体部分。

至于“每一丝历史细节考而后信”的观念,乃是后世

历史学研究发展带来的学术观念,东周人并不苛求%

李锐也认为时人言说古史“虽不乏言过其实者,但

主体部分却应该是1公认’的,否则不可能让1听者’

信服”/110 %先秦诸子辩论可能会增益古史,但任何 辩论的基础都是基于一定的共识,这一模板和印象

即是诸子的共识,这为以史为鉴的求真性做出最低

限度的保障%《左传》中以史为鉴的材料是有限的%刘家和

说:“史学之求真总会在证据上受到一定方面和层

次的限制。”⑷15西周春秋基本笼罩在官学垄断下, 文献藏于官府,直至春秋末年的孔子也只是述而不 作%而战国时代,私学和私人著作出现,民间传习的

文献大量涌现,藏书风气也出现了%最主要的是随

着春秋时代的政治动荡,国家灭亡或大夫在政治斗

争中失败,原本藏于秘府的官史随着人的出奔而外

流,记事更详细的史官笔记流散于民间%①这些材

料开始被传习,在战国时读史的风气大盛%所以说

相对于战国而言,春秋时代以史为鉴的素材相对较 少,并没有丰富的史料来考订史实%《论语•八佾》

中孔子也感慨:“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1027顾颉刚说:“所谓1不足征’的,是史料%所 谓'吾能言’的,是传说%……他只拿了致用观念来

看夏、殷,而不拿历史观念来看夏、殷%……究竟受 时代的束缚,惟有宛转牵就于致用的观念之下而 已。”/12 0除此之外,《左传》中对话的语境常常是朝

堂之上,怎么能奢求一个为政者在朝堂上考证史

实呢?三、贵族话语下以史为鉴的致用刘家和讲:“史学作为精神产物,其两’极’却由

客观的实际(reality)制约着%这就是说,史学作为

知识系统来说,其内容为过去的实际,其目的在于求

真;而史学作为价值系统来说,其功能在于为今人的

实际服务,其目的在于求善%”⑷19所以,以史为鉴的

一方面是求真,另一方面是致用%李锐认为中国史 有这样的特点:“求真未必是中国史的首要目标,求

礼或礼义才可能是中国史的首要目标与特点。”⑴0

所以说,《左传》中以史为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致

用,用于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由于《左传》中的以史为鉴多用周王室推广的

古史观,又加之尊王攘夷是当时的政治主张,所以其

以史为鉴行为多带有为周王室张目的色彩。王明珂

说:“在一人群社会中,典范历史的i典范性’(’au­

thenticity * )与威权性(authoSty),主要由于它能说明

整体人群社会的构成,特别是能以i过去*来说明 (及合理化)’现在'一社会的阶序性构造,因而受

到居于阶序社会上层、核心之威权群体的认可与保 护。”⑼38《左传》中的东周人常常强调文王得天命和

武王伐纣,反映了其试图维护华夏周王室作为天下

共主的合法性和权威的努力;对周代分封的强调,②

则表达了诸侯保有某块土地并征伐蛮夷的合法性;

对周公东征的强调则表达了周人诸夏对东夷的警

告,这些都反映了在大的政治原则层面上的需求%

王明珂讲:“典范历史知识不一定是最真实的过去;

它成为典范乃因其最符合当前之社会现实,或最能

反映人们对未来社会现实的期盼%” [9]37 &左传》中以

史为鉴还有对德道的期待:对周公诛管蔡的引用则 试图宣扬“杀放不肖的同族也正义”这一政治道德% 《襄公二十一年》又有“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

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10592 ,表达了①

关于春秋时代“史官的个人记事笔记”的外流情况,

可参考王和的两篇论文:王和.《左传》的成书年代与编纂过

程[J].中国史研究,2003,(4) :33 -48;王和.《左传》材料来 源考/J0 .中国史研究,1993,(2) :16 -25.② 女口《僖公四年》《成公十一年》《昭公九年》《昭公十 五年》《定公四年》等%-51 -陟黜人才的新道德准则,即不拘泥于父子、君臣、兄 弟的关系。但毕竟周王室在春秋时代已经衰落了,东周人 言说古史另有个人目的,其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也体

现了致用的多元化。李锐认为时人讲古史的“目的

不仅仅是讲史,对英雄祖先的吹嘘与追思,记忆与回

忆,述说、选择、争论1过去’,而且包含了古人对开 天辟地以来的许多事情的1理解’和1解释’,对1秩

序’’规则’的确定,对1权力’的屈服,对1原因’的

说明,对现实的认同或批评,对君主的规谏,对族群

的巩固,等等许许多多东西,是一种宇宙论、政治学、 历史学、修辞学之总和”/110%在致用的过程中,古史的特定意义被不断强化,

进而导致了模板化、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诗》中对 先王常常使用光芒万丈的溢美之辞,十分夸张。 《左传》中的舜、禹、汤、文王、武王、成王是有德且圣

明的,而鲧、桀、纣、幽王是无德且有罪的,对比是鲜

明的。如《昭公四年》载古君王朝会盟誓,夏启、商

汤、武王、成王、康王、穆王、齐桓、晋文这些贤君圣主

都夺取了伟大胜利,桀、纣、幽王这样的淫主暴君的 盟会都加速自己的灭亡丿10730\"1这些君主都是非黑 即白的形象,商汤、武王做什么都是对的,好像桀、

纣、幽王做什么都是错的,对于后者常常出现《荀子

•非相》所谓“后世言恶则必稽焉”的情况,/140其实 春秋时人都已经有所怀疑了,&论语•子张》载子贡

曾质疑:“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 流,天下之恶皆归焉”⑴173%桀的仍之会、纣的黎之

蒐、幽王的大室之盟并非有缗、东夷、戎狄反叛的主

要原因,以史为鉴者却将此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用 历史研究的眼光看来非常荒诞%但《左传》的文本

并非基于历史因果关系的当代科学研究%当代历史 研究其书写的首要目的是道德训诫,强调的是“慎 礼”而反对“示侈”,对客观历史的叙述恰恰是其次 的%正如恒慕义所言:“我们不应该因此设想,古代

的中国人和希伯来人真是有意欺人;却该明白,那时

代的人们所注意的是镇定的道德,并不是真确的历

史。”/150448求取道德的方法之一就是侧重于以史为 鉴的致用性%《左传》中以史为鉴的古史常常呈现出一种排

列同类古史的结构,像上文所引《襄公二十一年》的

“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

为戮,周公右王”和《昭公四年》的历代君王盟会%

艾兰的博士学位论文《世袭与禅让一古代中国的

王朝更替传说》运用列维•斯特劳斯创立的结构主 义学派的有关神话分析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人

-52 -很少叙述历史传说,他们通常只是以浓缩的形式提

到它,他们经常以排列方式罗列不同历史时期标志

性的传说,以呈现一种基于他们自己的理论学说的

统治模式%在这些简略形式中,他们改写故事以使 之适合他们自己的哲学命题。”/160119这种结构把不

同时代的史事糅合在一起,消弭了不同史事之间的

细节差异,提取出这些史事的共性,用这种共性来进

行以史为鉴%于是乎,模板化的人物形象都更加根

深蒂固了,每个历史人物都被赋予了固定的历史地

位和意义%只要这个大体的人物形象和古史结构不被打

破,就不会受到诟病,于是比附古史增益形象的情况

就发生了%不仅《左传》对话中引述古史会出现这

种情况,像《国语》这种“语”类文献也是如此%内藤

湖南指出战国诸侯有很多像《国语》一样的“语”类

文献,认为它们“讲述往事,诽谤今日,那种故事逐

渐随着讲述者的意识,成为了歪曲事实的创作%

……为了陈述自家的某种主张而引用各种往事,

……将自己对时世有感而发的主张寄托于故事之中

……将《国语》作为史料时,要考虑到李斯所谓1饰 虚言以乱实’的成分,注意其中1驰说者’的夸张之

词”[17] %李零也认为“语”类文献的“ 1故事性’胜于

1记录性’,是一种’再回忆’和1再创造’”/180%其实 不只是《左传》《国语》,战国的诸子著作这一倾向更

加明显%艾兰说:“理论上,每个哲学文本都应呈现

出一种与其主张和社会态度相一致的变型模

式%”/160112古史内容的损益变化在先秦各种文献中 都很常见,是当时学术的特征之一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历史哲学的问题,即历

史认识的主客观问题%汪高鑫指出,对历史的主体

能动认识“不是简单地通过史料就能复制、观照出

客观历史,而是一种创造性的1复原’,会打上认识

主体个人的主观印记%道理很简单,认识的媒介史

料是前人留下的带有主观的东西,而认识的主体是 现实中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观、世界观、现实立场、

知识结构、情感好恶等等,这些都是左右或影响主体

认识客体的种种因素”/190%春秋贵族在了解古史 后,其传述乃至致用的时候,或有意或无意地都会改

变古史的内容%认识主体只能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再认知其所处的世界,这是古史损益过程中无意的 一方面%《僖公十九年》载卫人欲伐邢,国内却偏偏大

旱,占卜又不吉利%这不利于宁庄子的政治主张,于

是他讲道:“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

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10240周人克殷乃

是周代征伐它国最高的政治正确,以此为鉴因而有 很强的政治道德优越感。李惠仪指出,在《左传》的

书写中,“人们有空间去争辩和操纵他们对过去的

诠释”/200% “克殷而年丰”的记载全然不见古书,显 然是宁庄子为了伸张自己的主张而比附出来的。 《左传》文本为了表现这次以史为鉴的正确性,特意

在文末补充“从之,师兴而雨”,进而宣扬了“即便国

内困苦,也可征伐无道,伐则得利”的道理。至于卫

征邢的具体历史原因,或为了利益、或为了复仇,历 史的真实被道德的训诫掩盖了。此时,求真性被致 用性压过了,换言之,其所求的非史实之真而是道德

之真。《庄公三十二年》载周惠王问“有神降于莘”是

何故,内史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 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

虞、夏、商、周皆有之”/10181 %所谓四代皆有就更笼统 模糊了,甚至连古史人物都未罗列。似乎是文本的

创作者担心听者不信前述之言,而在文末慌乱中仓 促补了一句,没来得及言说%《孟子•尽心下》言:“尽信《书》,则不如无

《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10249将其与 《左传》以史为鉴对比,貌似两者大异,前为疑古,后 为信古,但两者实际上的思维方式出奇的相似——

都是拿自己的观念去反推历史%孟子不信《书》的

原因是《武成》所记载的“以至仁伐至不仁”最终“血

之流杵”,不符合其所认为的“仁人无敌于天下”的 儒家观念%这是拿自己的观念去比附历史记载,而

非用历史观念考辨历史记载%以史为鉴的致用风气在战国时代尤其强烈,其

日益激进就发展成托古之风,后者算得上是前者异

化的发展%东周人希冀以过去的历史来改造今日之

现状,这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其例,文艺复兴的倡导者

们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来试图走出中世纪%正 如恒慕义所言:“恰如古代希伯来人在理想的将来, 为他们的高尚的理想去求解放,古代中国人乃在理 想的过去求解放。”/150448刘家和说:“致用有一个弹力极限,那就是史学

之真% ”⑷21由上观之,可以说《左传》中以史为鉴的 致用并没有超出这个“弹力极限”%《左传》中以史

为鉴求真的一面确乎反映了历史的大体之真,符合

一般人的共识,得到了当时的公认,至于细节则多忽

略不计。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左传》中以史为鉴致 用的一面确乎比求真的一面突出%《左传》文本所

表达的内容主要还是求真之外的诉求,即如道德训

诫、政治立场等各种目的,致用才是他们言说古史、

以史为鉴的动机所在,求真是其次的%[参考文献][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2] 刘家和.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1 ):95 -104.[3] 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0:197.[4] 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

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3./ 5 ]刘家和.论断代史《汉书》中的通史精神[J ].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8 -67.[6] 汪高鑫.论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特点[J].廊坊师范学

院学报,2009,(3) :43 -47.[7] /法]米歇•傅柯.知识的考掘/ M].王德威译.台北:

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20.[8] /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M].孙?工译.桂林:漓

江出版社,2013:57.[9]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 /英]保罗•韦纳.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论

构建的想象/ M].张竝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4:10,14.[11] 李锐.上古史研究之反思一#兼论周人古史系统的转

变与礼制之变化/J].河北学刊,2015,(6) :64 -68.[12]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七/ M].北京:中华书

局,2011:58,60.[13] 李锐.谈历史学对中国上古史的独立研究[J].中国史

研究动态,2018,(2):2 -38.[14]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75.[15] [美]恒慕义著,王师韫译.中国史学家研究中国古史

的成绩[C] 〃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2.[16] [美]艾兰.世袭与禅让一一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

[M].余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M].马彪译.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8:60 -61.[18]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19.[19] 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求道”理念[J].史学史研

究,2014,(1):9-12.[20] [美]李惠仪.《左传》的书写与解读[M].文韬,徐明德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320.

[责任编辑朱小琴](下转第63页)-53 •[参考文献][1] 李小缘.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J].图书馆学季刊,

文,2012.[6]李友仁.百年变迁:云南省图书馆1909—2009纪实

/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5./7]刘衡如.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 J].浙江公立图书

1926,(3) :375 -396.[2] 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

馆年报,1923,(8):17 -21.[8] 杨宝华,韩德昌.中国省市图书馆概况1919—1949

秋至五四前后/M].北京:中华书局,1982.[3] 汪康年.论中国富强宜筹易行之法/N].时务报,1896

/ 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366.[9] 章锡琛.近代图书馆制度[J].东方杂志,1912,( 9) :3-12 -05.[4]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

-7.[10] 李先绪,宋绮.云南图书馆历史现状研究/ M].北京:

版社,1987:221.[5] 张志东.20世纪上半叶(1901—1950)云南公共图书馆

长征出版社,2001:3.事业发展研究/ 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责任编辑朱小琴]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Yunnan Public Liira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909-1919)Cui Yu(School og History and Culture, Bogai University, Jinzhog 121013 , China)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upsurge of creating pub­

lic Obeees rose from aie contral i the locol cities. On October 1909,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t up the Yunnan

Librare, and later established a museum with night newspapes Oe first reading branch of Haixin Pavilion as well as

Oie Yunnan BooOe. The museum has greatly develop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unnan Linrare has played a role in demonstrating and promoting Oie development of otOer linraries across the countiy and strengtO-

ened the development of Oie modem linrare industre in China.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Yunnan Librar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上接第53页)

ValiCity and Pragmatism of + History as Mirror,in ZuozhuanZhou Qinhan(School og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 China)Abstract: The tradition of + histore as mirror, in Chinese histomovmphy has been evident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has developed in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ich is reflected in a larae number

of historicol records of histore as mimor in Zuozhuan. The sourco of this idea is mainly Shi, Shu and familiar ancient history- Its content is generally loyal to the truth, but due to the central Royal femilyl discourse power, un­

conscious weting in circulation, and insufficient literature, which leads to the limitation of vvlidity of histore as mir­ror. The purpose and pragmatism of histore as mimor in ZuozAuan is vveous, which reflects all kinds of expecta­tions of reality. In the process of pragmatism, it alse led to the modulaezation and stmcturalism of ancient histore

which resulted in the profit and loss of ancient history. However, on the whole, it did not exceed the limit of vvlidi­ty and did not violate the general consensus on ancient histore at that time. To sum up, the pmmvy purpose of his-

toro as mirror in Zuozhuan is pragmatism, and the second is vvlidity.Key words : Histore as Mirror; ZuozAuan ; Validity; Pragmatism・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