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这是一首作者30岁时写的登高览胜之作,反映了诗人蔑视保守势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其政治雄心已有所表现。 2、《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这首曲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描摹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3、 《故乡》:作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们学过的作品:小说:《社戏》《孔乙己》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散文诗集:《野草》
《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4、《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创作的小说,多取材于下层社会受压迫人们的生活,反映旧中国劳动人民的不幸。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茶馆》等。 我们学过的作品:《济南的冬天》 《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 5、《我的叔叔于勒》:法国,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6、《出师表》选自<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作者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文章言辞恳切,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7、《孟子二章》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不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集。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共七篇。《孟子》一书在文学领域上也有极大的成就。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
子的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逻辑严密,长于论辩,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事理。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穿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因此,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要做到舍生取义。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告子上》这篇短论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于困境才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采用了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结论。 8、《诗经二首》选自《诗经 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305篇,当时统称为“诗”,又称之为“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尊为经典,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的土风歌谣,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称为“十五国风”。 160篇“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用于诸侯朝会或贵族宴享。共105篇,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连歌带舞用以娱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创始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经》大部分的诗篇是分章的,较多的是以四行为一章。每章之间多用复叠方式,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反复咏叹,突出诗歌形象,增强感染力。
《蒹葭》全诗着意渲染一种渺远迷茫的境界气氛,一种执著缠绵而又略带伤感的情调。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关雎》通篇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起兴,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关雎》也用了重章叠句的一咏三叹的形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至春秋的诗歌 ① 篇(首),故也称“诗三百”。 ② 是全书的第一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在《蒹葭》中, ③ (填诗句)便是用秋景起兴,引出思念的对象“伊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 ① 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采用了起兴的表现方法,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以雎鸠起兴,引出淑女和君子;又如《蒹葭》中“ ② ”,就是用 ③ 起兴,引出 ④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① ,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蒹葭》是其中的一篇。诗中创设一个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特征的 ② (季节)凌晨的景色,在这个情境中主人公浮想联翩、幻觉迭现,呈
现了交错、反复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爱情的真诚和执著。三章的起始两句都采用了 ③ 的艺术手法,起到了使主人公触景生情和平衡结构的作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 ,是各地的歌谣,我们学过的《 》就出自“秦风”。 9、《饮酒》作者是东晋陶渊明。本诗写了诗人归隐之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悠然自得的欣赏自然美景,无一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认为这种隐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展示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10、《过零丁洋》作者是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子安集》。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文坛四杰。这首诗是王勃任职长安时送别友人的作品。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2、《望岳》作者杜甫,唐代诗人。杜甫以“望岳”为题的诗共三首 ,分咏东岳、西岳、南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3、《钱塘湖春行》作者是白居易,唐代诗人。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刘禹锡,唐代诗人。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意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15、《行路难》作者李白,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号“青莲居士”。抒写了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可是李白心里堵得慌,酒也喝不下,菜也吃不下。五六句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达对未来的信心,希望被任用。九十两句瞻望前程,歧路甚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他的心。最后两句虽然无法确定自己要走的路,但他坚信一定会有机会,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16、《游山西村》作者南宋陆游,此诗赞美了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他探索前行时的感受,是写景名句,更是蕴涵人生哲理的警句。现在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唐代杜甫。安史之乱,杜甫流离成都,经亲友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于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写的是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18、《观沧海》作者东汉末或三国曹操。曹操远征辽西乌桓,经过渤海边的碣石山时所写,把登高望海所见的初秋自然景色,特别是大海的壮阔生动的描绘出来。曹操北征乌桓,是为了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天下。他在北征途中写下此诗,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
此诗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这四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9、《江城子》作者宋代苏轼。这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的作品。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词的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明确地把目标指向不断侵扰宋朝西、北边境的辽和西夏,塑造了一个力挽雕弓射杀天狼的英雄形象,把他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书写得淋漓尽致。 20、《山坡羊》作者元朝张养浩。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此小令在赴任途中所写。吊古伤今,同情人民苦难。
这首怀古小令,从壮丽的河山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不仅是对全诗的总结,更是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