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奇才蔡伯喈
摘要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奇才,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其性格正直刚强、通脱豁达、自然率真。因“事董”“叹董”一事,后人对其所谓的“变节”之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关键词:蔡邕 正直 通脱 率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是东汉末年的杰出学者。才华过人,学识渊博。据《后汉书》记载,蔡邕的传世之作,包括诗、赋、碑、铭、章、表、书记等百四篇,举凡历史、文学、经学、天文、书法、音乐等无所不包。其涉猎之广泛,创作之丰硕,成就之卓著,不仅绝冠当时,且流风所及,影响深远。但就是这么一位奇才、通才,文化巨擘,因为“事董”“叹董”一事,后人对其人品人格则颇多微词,认为他没有血性和气节。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曰:“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平日之为人可知矣。”至北宋蔡邕甚至还被写成了“陈世美”,成了民间鞭挞的、不忠不孝的对象。元代高明创作的戏剧《琵琶记》,更是把蔡邕塑造成了一位背信弃义、喜新厌旧的人。那么历史上的蔡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看待其“变节”行为?鲁迅先生在读过其《述行赋》后认为,蔡邕“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所谓的“血性”,即血气、性格,指一个人刚强果敢、不惧邪恶的气质和品性。本文从史料出发,试图还原一个性格正直刚强而又通脱豁
达、自然率真的蔡邕,并对其所谓的“变节”行为作一辩析。 一 正直刚强
蔡邕出身于官宦世家,也是气节文人世家。《后汉书》记载,其先祖蔡勋好黄老道家之学,汉平帝时曾在朝为官,王莽篡权后因拒绝出仕,遂携家逃入深山,终身不仕。其父蔡棱,性格孤傲,亦有清白行,死后谥号贞定公。其恩师胡广是六朝元老,也是朝廷的诤臣,为官三十余年,多次进言皇帝,提出改革建议。这样的家世家风和恩师胡广的言传身教,对蔡邕以后的行为交游特别是对人生仕途的选择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二十七岁的蔡邕首次被征召入京。此时,朝廷政治黑暗腐败,外戚宦官轮流把政。先是外戚梁冀擅权,骄横跋扈。此后,桓帝联合宦官杀掉了梁冀及其党羽,胡广也因此被牵连而贬为庶民。桓帝大封宦官,徐磺等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五侯,五人中除单超早亡外,其余四侯把持朝政,无恶不作。朝廷中正直之士屡遭打击,胡广也受到影响而失势。蔡邕因琴艺高超,被宦官征调赴京,为其鼓琴弹唱,娱宾遣兴。对当时的朝廷政治有着清醒认识的蔡邕,既不敢违命朝廷,也不肯与其深恶痛绝的五侯同流合污,于是行至洛阳附近的偃师县,即称病不前。回归家乡途中,既感于朝政的黑暗,个人的遭遇,又目睹了沿途满目的萧条和百姓的民不聊生,遂写下《述行赋》以寄怀。赋作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与百姓的贫苦潦倒,奸佞之徒的为所欲为与忠贞志士的横遭迫害进行比照,强烈地抨击了腐败政治,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
悲愤之慨。蔡邕此次拒招和创作的《述行赋》,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正直刚强、保持自我、维护个人尊严的立身之道,表现出高尚的气节和操守。
蔡邕第二次步入仕途,又因怒斥近臣而险遭杀身之祸。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随着朝廷政局的短暂平稳,蔡邕接受了司徒桥玄的征辟。在出任朝官期间,蔡邕对朝廷忠心耿耿,不畏强权,仗义直言,多次进谏灵帝,直陈时弊。写了极具个人政治见识的《上封事陈政七要书》,阐述自己的治世思想;作了《对诏问灾异八事》,指斥朝廷官员贪赃枉法,反对宦官外戚擅权专政。要知道,这在当时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量的。后蔡邕果遭众宦官嫉恨,被诬下狱,全家流徙朔方。刺客一路追杀,却终为蔡邕的高义感动,不肯下手。数月后,皇帝念其才高,被赦还本郡。途中过五原郡时,由于性格的正直孤傲,倔犟刚烈,不肯与太守王智(中常侍王甫之弟)共舞,并拂衣而去,于是又遭王智诬陷,被迫亡命天涯,长达十二年之久。试想,如果蔡邕在当时能稍稍屈己迎合,其结果自会大相径庭。
在逃亡期间,蔡邕依然关注国事,渴望重返政坛。五凉军阀董卓带兵攻入洛阳,董卓自命为司空,闻知蔡邕高名,招其入京。对朝廷政治有着高度敏感的蔡邕深知此番凶多吉少,故再次称疾不就。不料凶狠暴戾的董卓却原形毕露:“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以灭族相胁威逼出仕,又命州郡迫使蔡邕到任。为了保全族人,不得已,蔡邕只好屈从于董卓之淫威第三次踏入仕
途。蔡邕被迫出仕后,虽深受董卓厚遇,但并不阿谀依附董卓,在是非面前依然敢于正言直谏,保持了做人的本色。
从三次入朝的经历来看,蔡邕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声名和影响在朝政中占据有利位置,或依附权势,阿语取容,或保持缄默,明哲保身,等待他的一定是仕途顺达,官运亨通。可是蔡邕却不畏邪恶,先是拒绝了宦官的力邀,维护了个人的尊严。第二次因指斥朝中近臣奸佞之流而几乎送命。第三次被迫入京,完全是为避免灭族之灾的无奈之举。这些都表明蔡邕是一个正直刚强的人,是一个极重名节操守又具有强烈政治责任感的人,是一个有血性的人。 二 通脱豁达
蔡邕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成就与影响,使其自然成为东汉末年的文坛盟主。但他并不以此自居,反而对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新人呵护有至,大力举荐。以其通脱豁达的胸襟和气度,对同时代人,不计辈分,不分地位,不顾个人境遇,大胆提携,并对其具有独特性的作品予以积极肯定。
东汉灵帝、献帝时期的风流才子边让,不拘小节,举止随意。但能言善辩,长于辞令,且以文章著称。蔡邕惜其才华,自己在流亡期间,还不忘向大将军何进举荐边让。在当时封建正统思想禁锢下的汉代社会,蔡邕的举荐无疑需要十足的勇气与博大的胸襟。而对于王粲的欣赏与推重更体现了蔡邕的通脱。粲虽才华横溢却其貌不扬,史书记载,王粲身材短小,体质孱弱,形貌奇丑。后流落荆州,依附刘表,形貌的丑陋是其不遇的重要原因。但王粲外貌上的
缺陷并没有成为拜访蔡邕时的障碍。史书记载,蔡邕得知王粲前来,为了迎接他,急忙中竟把鞋子都穿倒了。在满堂宾客面前,“五十多岁的蔡邕之所以对年仅十三岁的王粲倒屐相迎并赠书数车,不但因为他出身望族,有异才,重要的还在于王粲的通脱佻达”。《三国志·杜龚传》称王粲“性躁竞”。从正统观念来看,一个人性格躁动、举止无忌,容易不被世人所容,而蔡邕不仅不予计较,尊重其个性,还以同样“躁竞”的举动来迎接这位刚露头角的童子。这一方面体现出蔡邕不以前辈自居、爱惜人才、奖掖后进的美德,也体现了他通脱豁达、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顾雍是三国时吴国的宰相,其名即与蔡邕的赏识有关。少时曾师从蔡邕学琴书,聪明易教,蔡邕干脆把自己的名字送给这个后辈学子。性情的洒脱纯真由此可见一斑。
蔡邕对于东汉奇文异书的欣赏与肯定,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其性情的通脱。王延寿是东汉文坛的一位奇才、怪才。家学渊源,其父是著名楚辞学者和文人王逸。他的传世之作有《鲁灵光殿赋》《梦赋》《王子赋》,皆以奇异著称。蔡邕见到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大加称赞而自己辍笔。王充的《论衡》也是东汉的一部奇书,许多观点对于长期在经学禁锢下的士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声音。蔡邕在流亡江湖身处逆境期间得到这部书后,如获至宝,并大加推荐与传播。
蔡邕一生,不论在朝在野,都乐于结交有才性的士子,甚至不惜越职上表,不遗余力地大加举荐,包括他对奇文异书的肯定与赞
赏,凡此种种足以体现出蔡邕性格中通脱豁达的一面。 三 自然率真
蔡邕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如前所述,他完全不顾及身份地位年龄的悬殊,举荐边让,倒履迎接王粲,送己名于晚辈顾雍,都充分表现出性情的纯真自然。汉代是儒家正统思想独尊的时代,凡士人皆重礼仪,信奉所谓的三纲五常。而蔡邕却大胆地为青衣女子创作《青衣赋》以表达爱慕之意,其中与青衣女子艳遇的描写,已经看不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评价。蔡邕的这种不拘礼法也是他真性情的表现。蔡邕的真性情更体现在他对母亲和叔叔的态度上。《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生性笃孝,其母卧病在床三年,无论寒暑,蔡邕夜不解带,和衣侍候在母亲病榻前。母死后,恪守礼节,于坟冢旁结庐守孝。蔡邕双亲早逝,与相依为命的叔父同居一处宅第,情同父子,和睦相处,三世不分家产。后因触怒宦官而连累叔父一起被下狱,蔡邕向皇帝申诉,表示自己宁死无悔,只求皇帝宽宏开恩,不要累及年迈的叔父,言辞之凄恻,感人之深。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客观地看待蔡邕之出仕董卓以及因叹卓而死于非命。如前所述,蔡邕为官时刚正不阿,颇具士大夫气节,从他对宦官集团的坚决和不屈斗争中我们即可领略到这种难得的品质。一个人早年不惧权势而重个人气节,为坚持操守历经磨难尚且不改,他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在晚年突然改弦易张而晚节不保。这件事说到底实乃士人在专制强权下的无奈、妥协以及在乱世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对于生性笃孝的蔡邕来说,只为了自己的名节
而殃及所有的族人,这是他无法做到的。他只是不愿意使整个家族为此受到灭顶之灾才勉强出仕,不能谓之无德,何况蔡邕入朝后,以国家为重,正身立朝,对董卓敢于直言相谏,并未谄附取容,明哲保身,不能谓之无守。董卓擅权,行为越礼,蔡邕多次规劝,董卓对其谏言虽时有采纳,但对其刚愎自用,残暴凶恶的个性和肆意纵容部下滥杀无辜,祸国殃民,以及野心勃勃,僭越之意,蔡邕却无能为力。在劝谏无效,而单凭个人的力量又无法扭转时局后,遂产生了逃隐念头。史云:“然卓多自 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
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最终却无处可逃,只好作罢。所以,对于董卓,蔡邕其实是怀着极其复杂的感情,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想逃避、想另觅明主已经很难,他只有想办法尽力去弥补董卓的所谓错误,以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因此蔡邕“事董”一事被当作他人格中的污点而受到后人的指责,这是不公平的。至于说蔡邕因叹董卓之举而被王允所杀一事,更谈不上失节。这完全是其真性情的一个自然流露,也是无可厚非的。对此,范晔可谓体察入微,不惜花费诸多笔墨为之开脱。“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 全人哉!及解刑衣, 欧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
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资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属其庆者,夫岂无怀?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我们不能说蔡邕是被王允冤枉而死的,但董卓之死,事出仓卒。蔡邕深知董卓之作为,未必就认为卓之不当杀,只是受卓敬重厚恩,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心生感慨而已,这也是出于人之常情。事实上,蔡邕也并非不知道这一叹的后果,实则是不拘泥于死板的操守、不计利害的率性而为,也是其善良、不拘小节、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我们仅仅因他叹董之死根本不足以否定其气节操守。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尽管世俗对蔡邕身后名誉人格妄加涂抹,但历史上的蔡邕的确是一个正直、刚强、坦荡、率真、有血性的人。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10bzwo3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清)顾炎武,(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末定草》(六至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
[3] (南朝)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4] 高长山:《蔡邕评传》,中华书局,2009年版。
作者简介:张春丽,女,1964—,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