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 下列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敢问夫子恶乎长。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B .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此之谓大丈夫。
C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 .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 (2分) 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于是(范君)弃其家走之关中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 .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 ②吏护之还乡 C . ①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②魏庄子之歌钟也
D . ①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 (2分) 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有都柱 都:大 B . 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 . 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 . 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4. (2分) (2017高二下·福建月考) 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以子之道 B .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 . 以吾一日长乎尔 阳春召我以烟景
第 1 页 共 14 页
D . 因之以饥馑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 (2分) (2017·江苏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 义不赂秦 B . 而相如廷斥之 C .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 (2分)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D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7. (2分) (2016高二上·淮南期中) 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B . 古时候讲究谦辞敬辞的使用,如表示谦逊的自我称呼,“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若望仆不相师”“妾当作蒲苇”,敬称对方的如“孰与君少长”“少卿足下”“公教晞以道”。
C . 诗人自称居士者多,许多是因为参透人生之后对佛禅的向往和依归。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等。也有叫道人、散人的,如姜夔号“白石道人”,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D . 古代书信体颇为丰富:“书”,指一般书信,如《报任安书》《与微之书》;“表”,是写给长辈、尊者的书信,如《出师表》《陈情表》;还有“疏”,也指书信,后来专指给皇上的奏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8. (2分) (2020·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与纯美的风景摄影所不同的是,纪实摄影崇尚 , 追求朴实无华的风格,且具
第 2 页 共 14 页
有一定指向性,需要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关切和 , 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如实记录,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揭示拍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不宜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粉饰和虚构,也切勿形式大于内容。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呈现未加修饰的现实,揭示出矛盾和问题,做到不煽情、不冷漠、不取悦; ( )
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文学界,没有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重视细节描写。摄影也是如此。好的摄影人善于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影像捕获,通过局部和小切口展示人们常常 的丰富细节。比如这次疫情中被摄影师拍摄的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和贴着创可贴的脸,它们构成了影像的血肉和 , 成为最具典型化的象征性符号。若干年后,也许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白衣天使脸上的美丽印记却依然令人记忆深刻。
(1) 依次填入文中模线上的调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师法自然 同情 司空见惯 肌理 B . 取法乎上 共情 司空见惯 肌肤 C . 师法自然 共情 视而不见 肌理 D . 取法乎上 同情 视而不见 肌肤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B .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C .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向人们提供一 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
D .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为特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
第 3 页 共 14 页
B . 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它就好比影像的细胞。 C . 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说服力和真实性。 D . 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典型化的人物和细节来表现。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9.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北京的雾霾天气持续了近一个月,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委员会副主任说,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于控制好那些尾气超标数十倍的车辆。
B . 2012年是乌鲁木齐的“民生改善年”,我市八个调研组分别深入到各区县、社区和居民家中,听取群众意见,充实、完善和修改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方案。
C . 面对每逢节日快递运力紧张的局面,我国快递业应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本地化比例,将采用加盟模式的民营快递企业转型为自营为主的模式。
D . 俄罗斯近日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陨石坠落引发的强烈冲击波导致近300栋房屋破损,约1 200人受伤,不过伤者所受的多为碰伤、划伤等轻伤。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6分)
10. (6分) (2019高三上·徐汇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
第 4 页 共 14 页
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1) 第④段加下划线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 . 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 . 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 . 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3) 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第 5 页 共 14 页
B . 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 . 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 . 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4) 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5) 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11. (10分) (2020高三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父亲说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手果然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杈,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当敌手走了十多米准备察看战果时,父亲扣动扳机,可是手冻得麻木了,子弹打飞了。
对峙了近半个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父亲一直全神贯注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父亲很镇定,撤退时没忘了将中弹的秋衣拿上。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后来才知道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小礼花。
雪越下越大,敌手无路可走,紧追父亲。父亲手握钢刀,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手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父亲说作为火头军,他总是背着一口铁锅;靠近胸口的地方,还缝了两个布袋,一个装盐,一个盛火柴。
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父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可没有可煮食的东西。父亲突然有了救命的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长靴。
马靴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分别揣进裤兜。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一嗨一”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最终前狼让步了,被拖回灌木丛。父亲长舒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第 6 页 共 14 页
父亲说得逆风而行才能到密营。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此时,他听见了背后的声音,回身一望,是那两条狼!瞎眼狼仍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父亲说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是瞎眼狼备下的。而小狼很卖力地想帮他们解决伙食,其间它发现一只雪兔,可它跳跃着要扑的时候,瞎眼狼松开它的尾巴过慢,扑了个空。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瓜激动地刨着地,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让隐蔽的敌人出来,父亲不顾严寒,脱下秋衣用树杈挑起来,还大声咳嗽,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与勇敢。
B . 父亲撤退时不忘拿走中弹的秋衣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在结构上为文章后文写秋衣的去向埋下了伏笔。 C . 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了读者,又贯穿全文内容,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革命精神。
D . 小说以“我”的口吻主要叙述了父亲与敌人战斗、瞎眼狼和小狼带父亲走出困境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扣人心弦。
(2) 小说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这篇小说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了一丝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2. (11分) (2020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第 7 页 共 14 页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之众人 众多人 B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不及 C . 士大夫之族 类 D . 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 (2)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A . 而耻学于师 B . 择师而教之 C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 则群聚而笑之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断句应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不从师现象进行正反对比,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 C . “小学而大遗” 一句中的“小学”指的是句读之学,“大” 指的是道。 D . 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得出“君子”智力低下的结论。
四、 诗歌鉴赏 (共2题;共9分)
13. (4分) (2018高一上·黑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第 8 页 共 14 页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 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 .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 .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 .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E .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用笔略带迂回,感情平淡,并不忧愁。
(2) 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那些思想感情。 14. (5分) (2019高三上·富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① , 当年拚却②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①玉钟:酒杯。②拚却:甘愿,不顾惜。③银缸: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1)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之情。 (2) 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请赏析。
第 9 页 共 14 页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15. (4分) (2016高一下·庄河期末) 名言名句默写
①《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6. (5分) (2017高二上·中山月考) 下面一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自拟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文意丰美,不超过50字(含标点符号)。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七、 其他 (共1题;共1分)
17. (1分) 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的________。
八、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8. (5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文。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请以“风景”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
第 10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8-3、
9-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6分)
10-1、
10-2、
10-3、
10-4、
第 11 页 共 14 页
10-5、
11-1、 11-2
、
11-3
、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2-1、
12-2、
12-3、
四、 诗歌鉴赏 (共2题;共9分)
13-1、13-2
、
14-1、14-2
、
第 12 页 共 14 页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15-1、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6-1、七、 其他 (共1题;共1分)
17-1、
八、 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8-1
第 13 页 共 14 页
、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