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
字词句
◎认识12个生字,会写20个字,会写22个词语。
阅读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分条记录获取的信息。
◎初步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基本的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能初步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能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书面表达
◎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能试着将散文《白鹭》的部分段落改写成说明性文章。
◎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能和同学分享习作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1.您觉得本单元中各板块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完《太阳》后,可以结合“初试身内太松交流平习作合计 容 阳 鼠 台与初例文试身手 与习作 课2 2 1 2 7 时 手”第一题进行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练笔。
◎教完《松鼠》后,除了可以让学生体会本文和《太阳》语言风格的不同,还可以结合“初试身手”第二题,体会散文和说明性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
◎可以在单元学习之初,先让学生确定单元习作的观察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的搜集和筛选,并列出提纲,在教学进行到“初试身手”第一题时选一两段进行练笔。
◎可以在“初试身手”或单元习作完成后,结合习作例文的写法,指导学生解决练笔中出现的问题。
2.您认为本单元的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要如何进行教学?
◎《太阳》《松鼠》是精读课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都需要学生学习,学会每一课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习作例文是为单元习作提供的范例,重在学习、模仿例文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写法,教学时对字词、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不需要提出过多要求。
◎习作例文可以在教学中灵活使用。既可以拿其中的某一段落为例让学生仿照着去写,也可以在习作点评时用来举例;既可以配合“初试身手”的教学使用,也可以在教学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时使用。
3.您觉得教师应该对“搜集资料”做哪些指导?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习过如何搜集资料,有了一定基础,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要点。
◎要提前给学生布置观察和搜集说明性资料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梳理和筛选,确保资料的准确性,明白借助资料能够有效说清事物的特点,从而写出一篇合格的说明性文章。
◎要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搜集、筛选、梳理资料,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16 太 阳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的。
2.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写作:
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人文主题
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的。
2.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难点: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 1.《新解新教材》同步教学课件。
2.让学生选择一个事物,搜集与其相关的说明性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按照《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的要求完成本课预习。 2.根据课后练习,默读课文,尝试自己解答。
3.查找与太阳有关的传说故事,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
1.认识“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摄、氏”等9个生字,会写“寸草不生、粮食”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分享课前搜集到的与太阳有关的传说和资料。 2.导入课文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了,就找了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只是一个传说,那现实中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板书:太阳)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相关答案。
(1)自由朗读,尝试着解决提出的前两类问题。 (2)检测《预习卡》,读一读难读的语段。随机解决难读的字词。 2.提取相关要点,习得阅读方法。
(1)这一类科普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阅读时,试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会方便读懂文章,解答问题。可以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的方式,找出每一个自然段的大意。
(2)学生交流,教师在课文中示范写概括性词。
(3)理清层次。内容概括出来了,那么,哪些自然段是从同一个角度来介绍太阳的,可以合并吗?
太阳自然段,自然段大意,意义段,理由1,太阳很远。2,太阳很大。3,太阳很热。4,动植物生长、人类生存与太阳有关。5,云、雨、雪与太阳有关。6,风的形成与太阳有关。7,太阳光可杀菌。8,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1,特点2,作用三、解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第4~8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
随机指导:第4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用第一句话来概括,这叫“段首概括”。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话,它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自然段的内容。
(2)人类的生活需要太阳。 (3)自然现象与太阳有关。 (4)太阳光可以防治疾病。 提示:可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来提取信息、概括信息,还可联系日常生活,如“晒被子”等常见的现象,了解太阳光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本段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课件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预设:这个自然段对太阳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2)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因为有了太阳,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才能在地球上生存发展。 (3)小组讨论: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和它本身的特点有什么联系?
教师小结:正因为太阳这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度,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作者为了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列举了很多实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讨论。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同桌之间相互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2.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2.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太阳的。(板书:远、大、温度高、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让学生自读课后第二题的三个句子,想一想: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相机介绍何为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二、抓住重点句段,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1.体会“远”的特点。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把写太阳远的语句画下来。同时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的第一句话: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1)教师出示“一亿五千万”数字条:150000000。我们知道,数字末尾零越多,数字就越大!请同学们数数多少个零。
(2)请学生朗读这句话,读出距离的远。 教师小结: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直接说明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这样使太阳“远”的特点更加直观、具体,让人有了鲜明的感受,这种用数字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我们叫它列数字。
课件出示: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1)为了让我们感受到1.5亿公里有多远,课文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步行和坐飞机。 (2)抓住关键词“如果”,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朗读指导:抓住关键词“日夜不停”“三千五百年”“二十几年”。 教师小结:第1自然段作者不仅用上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列举了“步行”“坐飞机”这样的具体实例,就把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说得更清楚了,让人有了鲜明的感受。用我们所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更容易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作举例子。
2.体会“大”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写太阳大的语句画下来。同时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句话: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1)出示旧版课文中的句子:“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比较不同,说明理由。随机指导:①“一百三十万”和“130万”数字表达方式不同,使前后数字保持一致性。②增加了“体积”一词。这两点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2)用上一个数学符号来替换“抵得上”(“=”),列出等式:130万个=1个,这里是把什么和什么作比较?(太阳和地球)
设计意图: 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还要让学生 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学中,可采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图 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或者让学生自己尝试描述太阳的特点,寻找学生语 言与课文语言的差距;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补充资料,丰富体验。使用上面这些方法 的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大大的圆表示太阳,由学生在旁边画出地球,并说明理由。教师相机指导:与太阳相比,地球就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体会太阳的“大”。
(4)全班读课后第二题第二句话。 教师小结:作者说“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就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太阳比地球大得多。作比较的好处就是能更好地突出太阳大的特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体会“温度高”的特点。 (1)让学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温度高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在说明太阳温度高的时候,用了哪些数字?如果这句话只保留“太阳的温度很高”,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如果只保留“太阳的温度很高”只能从字面上感受到太阳的温度高,但是缺少说服力。加上数字与钢铁的对比,就能鲜明地突出太阳温度高的特点。
(3)小组交流:针对“五千多摄氏度”说一说生活中熟知的事物的温度。 预设:生活中开水的温度是100℃,钢铁的熔点在1500℃左右。
(4)教师小结:五千多摄氏度有多热我们不太清楚,但当我们与生活中开水的温度、钢铁的熔点等进行对比后,马上就能感受到太阳的温度是很高的,看来列数字真是一个好办法。
三、点明方法,当堂练笔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交流学习本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从“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等方面为我们介绍了太阳。作者为了说明太阳的特点,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说明性的文章,我们要关注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尝试写说明性的文章时,也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收获,练习写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学习精 读课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目的在于为单元习作作铺垫,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 说明方法。教学中,借助“初试身手”的第一题,并让学生围绕身边熟悉事物的某 个特点来写,目的有两个:一是能降低学生初次练笔的难度,二是能使本单元的各 板块之间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习作单元的编写特点。 3.引导学生观察“初试身手”第一题的图片,阅读文字示例,小组讨论:这座塔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可以把它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预设:这座塔的特点是高。可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来介绍它。
提示:可根据教学进度,相机安排“初试身手”第一题来练习。练笔既可以在这里进行,也可以在学完两篇精读课文后再进行。练笔的内容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和单元习作结合起来。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归纳总结:围绕事物的特点用上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就可以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教师相机板书:确定特点 选择方法
教师相机指导:
(1)提醒学生看看自己所写的片段是否运用了课文中所学的说明方法。 (2)是否是围绕着所写对象的突出特点来写的。
(3)是否能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将所介绍的事物的某个特点说清楚。 5.学生根据评价修改习作。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习题。 2.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习作单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他们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很快地把握了内容,明白了说明方法的作用。同时采用分段解决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让他们理解主要内容,明确主要说明方法,学习说明方法的好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