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篇】 教在“学”的起点:儿童立场上的出发 ■张勤坚 十年课改,正从理念和行动两方面逐步改进教师的 教学行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Et常教学中,许多教师 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在盲目地教,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与 我特意把“关爱”之类具有外力强制作用嫌疑的词排除 在外,便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去享受自然的“阳光 雨露”,同时应该且必须去承受自然的“风吹雨打”。 二、为何要教在“学”的起点上?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我们首先要明晰教与学之 个体存在。我们认为。每一位教师首先应该进入儿童的 内心去发现,并以此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及行为。 太仓市实验小学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便是 从学生“学”的起点出发,去逐步改进教师“教”的行为, 间的辩证关系。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体,是教 学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 并在这一实践行动中努力探寻以下四个问题的答案: 一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是一个共识、共享、共进 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研究学生“学”的起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如何 去“教”的问题上.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我 们依然无法脱离教师“教”的研究。因此,研究儿童“学” 、何为“儿童立场”? 事实上我们都无从解答,因为这是一个无标准答案 的问题。之所以判断为“无标准”答案,是因为就教育而 言,“心中有儿童”从理念到行动的路径充满荆棘且太具 有不确定性了。 因此,关于“儿童立场”,我的观点.就从这个网上流 传甚广的故事开始吧: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孩子: “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孩子说:“我要当飞行员!”林 的起点,成为教师普遍强调自身教学综合素质提升前提 下的一种必然转向。促使我们形成这种根本转向的原因 有三: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发生了转变,从传统教学视 野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转向了以儿童的发 展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逐步 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 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孩子想了想说:“我会 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 出去。” 从教师的如何教转向了学生的如何学,真正体现“以学 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三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发生 了转变,从知识出发转向了从问题出发,更为注重儿童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 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 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你 的自主发现与自主建构。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我们已然有了一定的研究 基础。学习起点研究的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孔老夫 子的“因材施教”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 要这么做?”孩子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林克 莱特这才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已经达到”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正是我们基于儿 童“学”的基础上的“教”所要正视和解决的。学习起点研 究的实践基础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可以及时分析和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注意到了林克莱特的智慧,却 忽略了这个问题的“残酷性”(几乎没有人去质疑“该不 该问”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我个人的感受 而言,林克莱特以“伤害”善良小男孩的代价,去获取一 个史上最经典的“倾听”故事,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由 此我得出自己的结论:林克莱特的“故意”行为成就了他 的所谓“善于倾听”的智慧。 儿童立场,就是要保护每一个儿童,不以伤害任何 一了解学生的学前知识、能力、习惯、兴趣,并以之作为教 师教学设计时“未雨绸缪”及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的 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关于“教与学”的研究,无论是理论 还是实践层面,都不够深入和系统。因此,我们需要一种 真正的关于儿童“学”的起点研究.更需要一种基于儿童 “学”的起点的教师“教”的研究与实践。 个儿童为前提。儿童立场,在无标准答案的前提下,也 因此有了我理想中的关键词:平等、尊重、自主和包容。 三JL童学的“起点”究竟在哪里? 从现有资料的检索与分析中我们发现,关于学生 “学习起点”的研究一般均被窄化为对学生“知识起点” 的调研与分析,通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在 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不断地去发现和解决。 儿童“学”的起点既有同年段学生共有的“类”的起 点,又有着儿童各自不同的“个”的起点,因此我们要从 但这显然并非我们理想中的“起点”研究。 太仓市实验小学的“起点”研究同样是从儿童知识 基础的分析和研究开始的。比如每学年的一年级新生入 年级整体、班级整体到学生个体作多层次、多角度的分 析和研究。 儿童“学”的起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同一个 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起点。因此,我们需 要研究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在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各自 的学习起点。 儿童“学”的起点还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 不同的学习起点是由不同的学科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的起点研究还需要研究学科的特质。 学,学校都会有“新生学前知识基础起点分析”的调研,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年级新生入学课程”,并有针对他们 的生活经验、心理、认知水平以及个体需求等方面开展 的系列研究。 同时,我们对“教与学”的起点研究,还进行了更为 宽泛的探究: 从时间维度上看。“教与学”的起点研究,可以发生 正是有着这么多的不同点,才让我们的起点研究显 在教学前,也可以发生在教学中,还可以发生在教学后。 教学前的起点研究,我们着重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与 情感,初步预设教师教的策略;教学中的起点研究,我们 及时分析学生学习中形成的知识与问题.及时调整教师 的教学策略;教学后的起点研究。我们通过科学的评价 得丰富多彩。音乐组每课五分钟的“小舞台”让教师能够 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他们各自的特长与爱好,并以此为 起点发掘他们的音乐潜质,培养他们的艺术特长;六年 级学生有“中小学衔接”课程,可以让他们和自己的老师 共同走进“明日校园”提前体验未来的中学生活.为他们 不久后的华丽转身打好前站:查人韵老师的研究团队 与分析,让这一课的结束成为下一课新的教学起点。 从研究对象这一维度出发,“教与学”的起点研究, 我们要研究儿童、教材和教师。我们研究儿童是站在儿 童立场看问题,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让课堂充满生活 “从学生作业中寻找教学的素材”,学生的一份份作业在 教师的分析汇总后,成为他们下一步前行的基石:倪建 斌老师所带团队开展了“‘学’的起点分析”研究.提出了 学生的起点研究既要着眼个体,又要把握群体.还要通 过横向、纵向的比较进行分析的观点。他们认为起点研 究需要“去伪存真,准确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顺学 而教”。顾燕老师的研究则着力于教学起点的动态调整, 教师的教必须随着学生学习起点的变化不断修正和调 整;吴振亚老师则希望通过“低就、接近、高攀”三种策略 来解决学生学习起点与教学目标之间忽远忽近、忽高忽 低的现实问题。 教学有起点,起点便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教学起 气息。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研究教材是 从儿童知识起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合儿童学习需求的 二次开发:我们研究教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进行 立足自身教学能力基础上的教学设计。让教学过程更科 学、更合理,也更自然、更客观。 当然,我们研究“教与学”的起点,还必须建立一种 从整体到局部再到个体的研究。学生整体发展水平的准 确定位能够使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学生发展 的“均值”为起点.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 直接指向教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学生个体发展水 平的多样化呈现更考验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与水 点的研究并没有终点,我们永远走在起点研究的路上。 教师“教”的起点,是一个“无限接近”儿童的过程, 平。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 个性化发展。 而学生的“学”也必然是一种能够主动接近乃至超越教 师“教”的起点的主动学习过程。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过 “教与学”真正的起点,就隐藏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 之中。 四、怎样才能真正“教”在起点上? 程,就是教、学双方相互迎合和无限接近的过程,是教、 学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动态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 只有这个最佳“契合点”,才是各具个性、各具特色、各具 精彩的,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的个性化,也是让儿童“自 由生长”的这一教学理想得以实现的终极追求。 儿童“学”的起点是现实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 此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分析和把握;儿童“学”的起点 又是动态发展且不断生成的.在一个起点被解决的同 时,又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学习起点.因此需要我们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