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B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解析】B。A项中“楫”应读为jí;C项中“镂”应读作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作 qi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金就砺则利 。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D、行李之往来。 ....【解析】C. A古义:金属制作的刀剑等;今义:金子。B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C古今同义:认为。D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解析】D 。 A曰:名词作状语,每天;B.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C.水:名词作动词,游水;D.无活用。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C、君有疾在腠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解析】D。题干中是“痛恨”的意思。A.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B.快;迅速。C.病。D.痛恨。
5、下列句中的“望”与“望其旗靡”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B、先达德隆望尊。 ..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适冬日之望日前后。 ..【解析】A.例句中的“望”的意思是“向远处看”。A向远处看,远看。B名望。C盼望、希望、期望。D农历十五,天文学上月亮圆的那一天。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A。例句表并列。A表并列B.表修饰C.表转折D.表承接 7、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C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解析】C. A使...弯曲;译文:使它弯曲让它形成了这样。B.疾:强;译文:声音并没有加强。C.正确;D.备:具备;译文: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8、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D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解析】D 。题干中“强”解释为“强劲,强壮”。A.“强”解释为“强大、势力过大”;B.“强”解释为“勉强”;C.“强”解释为“有余”;D.“强”解释为“健壮,强壮”,与题干一致。
9、下列各组中加粗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 ) A.无可寄托者 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 步其韵奉和一首 乃自强步 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解析】A。A第一、第四句的“寄”相同,皆为“托付”义;二、三句中的分别为“寄居”、“转达”义。B“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来义。C“步”依次为举足两次、追随(按照)、行走、使.…….行走义。D“饮”依次为喝、使..……喝、没入、喝的东西义。
10、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雁荡具体而微者。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D. 例句: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A.定语后置句,“马之干里者”定语后置,译文:日行干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B.定语后置句,“雁荡具体而微者”定语后置,译文: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C.定语后置句,“战士还者”定语后置,译文: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 D.宾语前置句,“博见”宾语前置,译文:不如登上高处见的范围广。 11、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B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祝曰:“必勿使反” ⑥老妇必唾其面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③⑤⑥⑧ D.①②①⑥
【解析】B.①知:通“智”,智慧;②有:通“又”,再;③无;④颁:通“斑”,花白;⑤反:通“返”,返回;⑥无;⑦说:通“悦”,高兴;③共:通“供”,提供;故选:B。
1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全属于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C ) ①金就砺则利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畜 ④是社稷之臣 ⑤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⑧封之以膏腴之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 ③①⑦⑧
【解析】C。 ①古今异义,古义:金属制作的刀剑等;今义:金子。②古今异义,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③通假字,“畜”通 “蓄”,意思是“喂养”。④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⑤古今异义,古义:土地方圆,指面积;今义:泛指地点。⑥古今异义,古义:那人,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⑦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或宴请的主人。⑧形容土地肥美。 13、跟“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未之有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学不可以已
【解析】B。 例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译文为:邹忌不相信自己。A.“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文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B.“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译文为:从未有过这种情况。C. “者.…也”表判断,译为: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D.表判断,译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跟“则修文德以来之”中的“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越国以鄙远 C.没死以闻 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解析】C 。 例句:使动用法,使……来(归附)。A名词作状语,当面。B意动用法,“鄙”本义是名词“边境”,在这里支配后面的远;所以从大范围讲“鄙”是名词做了动词,不过不是做一般动词,而是特殊的意动。 C使动用法,使听到。D意动用法,认为……美。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D 。A.第一个“而”,表修饰,用在“肢”的后面,表“望”的情态;
第二个“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B.第一个“焉”,兼词,兼“于此”,在这里;第二个“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第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D.两句里“也”都是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6、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解析】C“生”通“性”,本性,天性。句子翻译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1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君子非生异也 B、木直中绳,以购赖 C.鸳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稿暴,不复挺者
【解析】C解析;A项,“生”通“性”;B端,””通“燥”;D顺,“有”通“又”,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列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解析】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19、下列句子中加息的词,古今义不同的项是( C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吾尝终日而思矣
【解析】C解析:“黄泉”古义为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20、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略句) 【解析】C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B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解析】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翻译: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二段节选目《荀子劝学》的又字,按要求完成。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①,
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易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瀚,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易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滑 渐: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解析】A “形”应为动词“表现”。
3、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①[甲]文: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② [乙]文: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③ [丙]文: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翻译: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②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翻译: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余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日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圆、燃隐、夷族、猪族的孩学,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篇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