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植株的生长
初一生物 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植株的生长,观察掌握根尖的结构,掌握芽的结构及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教材分析:
植株的生长是种子萌发后幼苗的生长。本节内容从幼根的生长、枝条的发育两个方
面进行阐述。植物的生长主要表现在根的向下生长和茎的向上生长。根是怎样生长的?这个问题可通过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解决。通过实验明确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伸长区生长最快。通过对根尖不同区域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分析,得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在观察了根的生长之后,利用教科书上关于茎发育成枝条的示意图和播放枝条发育的视频,解决茎的生长。不论根的生长还是枝条的发育都离不开分生组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描述根的生长和根尖的结构及功能。 2、掌握枝条发育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经验了解植株生长的表现及根的生长过程。
2、通过观看视频和分析“芽发育成枝条”的示意图,了解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1、 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2、 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资源:培养好的植物幼根、采集好的枝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入:
种子在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都具备以后就能萌发成一株幼苗,那么幼苗又是怎样由小长大,长成高大的植物体呢?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引入探究:展示开学第一天老师送给同学们的铜钱草图片和培养近一个月后的铜钱草比较,让学生观察有何不同?
讲述:植株生长的过程很复杂,不同的植株也有差别,主要体现在根的向下生长和茎的向上生长,木本植物的茎还能加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植物的根,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根尖和根尖以上的部分。根的生长主要与幼根的根尖有关。
推进新课
探究一、幼根的生长
1、认识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根尖。根尖对植株的生长非常重要。
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展示实物及提问:根毛实物及引入多媒体中的根尖的结构:
(1)用放大镜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这就是根毛。那么从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这一小段就是根尖。
(2)通过多媒体展示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根尖的结构,结合书上的图和文字,请回答根尖可以分成几部分?
回答:——根尖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2、 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引导探究:在实验室里我们注意到玉米种子萌发后,幼根生长迅速,那么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呢?这个实验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一部分,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探究的思路。
怎样才能找出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需要观察和比较根的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内长度的变化。 继续提问:如何比较不同部位的长度变化? 学生思考后回答:要对根进行标记。
继续提问:应选取什么样的根来试验?怎样对根进行划线?从哪开始划线?每两条线之间
的距离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后播放实验过程的视频。
学生交流实验记录的结果,一起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 讨论交流:
不同小组的数据不同的原因:幼根的生长情况不一样,划线不准确,记录时间间隔不一样,培养的条件不同。
对不同小组的数据应如何处理?实验如果只用一株幼苗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一作答。
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根尖的各段在生长中变化明显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显微镜下根尖纵切图片,讨论各部分细胞的形态特点,分析各部分的作用。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描述:
根尖的顶端是根冠,构成根冠的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的套在外面,那么,它具有什么功能呢?
——具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的细胞比较小,排列紧密。之所以叫分生区,是因为他的细胞能够分裂增生,属于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有什么功能呢?
——分生区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量增多。
分生区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一小部分补充根冠的细胞。而大多数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的细胞。请观察伸长区和分生区的细胞有什么不同呢?
——伸长区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细胞越大。伸长区的细胞体积能够迅速增大,从而补充成熟区的细胞。
成熟区的细胞与伸长区的细胞又有什么不同呢?
——成熟区的细胞开始分化,表皮的一部分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从而增大了根尖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成熟区内部的部分细胞开始分化形成导管,能够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这就是根尖的结构及其功能。根的生长主要与根尖有关。
描述总结根尖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讨论小结:幼根生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
——在根尖的结构中与根的生长有关的结构是分生区和伸长区,分生区的细胞能够分裂增加细胞数量;伸长区的细胞能够伸长增加细胞体积。
教师强调: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承接导入:
冬天,许多植物都落叶了,一到春天它们又都披上了绿装,那么这些枝条及绿装是怎样来的呢?
探究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观察发现: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桌子上的枝条,看看枝条有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
2、 再观察每个枝条上侧枝的着生位置,推测枝条是由什么发育而来?
由学生推测的结果引入介绍: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来的,芽根据着生的位置分为顶芽和侧芽。自主学习:观察课本上芽的结构,推测枝条的茎、叶、芽分别由芽的哪部分结构发育而来。
引导提问:芽能够发育成枝条,说明芽中有什么?位于哪个结构中? 学生思考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芽能够由小长大,说明芽中有分生组织。
(2)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使芽轴伸长。即芽轴发育成茎;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芽,而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展示图片:是不是所有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观察图片,了解根据发育结果还可以把芽分为:
叶芽、花芽、混合芽。
承接导入:清明节刚过,这让我想起一句谚语: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一些植
物体可以通过“拔节”,使茎快速长高,这是因为它们的节中长有居间分生组织,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居间生长。
继续引导:茎除了长高还能加粗,那么木本植物的茎是如何加粗的呢?
探究三:木本植物茎的加粗
学生实验并思考:
1、用手掰断柳条,哪部分容易折断?哪部分不容易掰断? 2、横切开柳条,剥开树皮,摸摸树皮内侧壁,有什么感觉?
3、用解剖针分别刺刺树皮剩下的木质部分的边缘和中央,感觉一样吗?
交流后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木本植物的茎分为四部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
树皮内有韧皮部,因而不易折断,脆而坚硬的部分就是木质部。
思考:我们木质的桌椅板凳由哪部分制成的?茎能不断加粗说明茎中有什么?茎的加粗到底与哪个结构有关?
教师讲解:茎的加粗与形成层有关。形成层能不停地分裂产生新细胞向外补充韧皮部,向内补充木质部,从而形成年轮。年轮就是形成层细胞活动在一年的不同季节内旺盛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一年一圈,可见形成层对于木本植物茎的加粗非常关键。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爱护树木,保护形成层。情感目标达成。
探究四、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承接导入:不论是根的生长,枝条的发育,木本植物茎的加粗都离不开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那么植物的生长都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都需要从环境中吸收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演示实验:结合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长状况,引导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引入:土壤中的无机盐有时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种庄稼时,要想庄稼长得好,必须给庄稼施肥。
展示图片:1、课后调查的农民施肥的种类,分析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氮、
磷、钾。
2、 同学们课后调查的养花施肥的一些小常识,一起了解。
3、 对比植物体缺乏各种无机盐的症状与健康植物体,总结各种无机盐的作用。 练习:判断图片中的植物体分别需要补充什么无机盐?
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以知识网络的形式,从总体上引领学生总结、回顾本节
课的知识体系。
课堂反馈:精选选择性的练习题8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植株的生长1. 2、枝条的发育 3、木本植物茎的加粗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最多的是氮、磷、钾)、有机物
1、幼根的生长
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植株的生长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学生在此方面已经有了知识和体验方面的积累,如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以下的知识基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特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等。同时在生活中同学们通过种花种草等实践活动,对于植株的
生长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知识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显微镜观察细胞装片、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植株生长的过程,既引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帮助了学习内容的理解。
效果分析
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在课上都有事情做,乐意做,那么这堂课就是高效的。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探讨我的《植株的生长》的课堂效果。
1、 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
地掌握了学习内容。
2、 本节教学中,有几个部分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完成的。如生物小
组同学们通过生物实验证实:根靠根尖向前生长,各小组提前测量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及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等,并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又能很好培养同学们的实验动手、思维、观察、记录等诸项能力。同时,也体现出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是学习,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去做科学,多方位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的理念。
一堂课下来,有亮点肯定就会有瑕疵,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精心设计,争取每一堂课都能够在实效、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我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植株的生长》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说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本节教材对“植株的生长”的介绍,包括根的长长、芽发育成枝条和木本茎的加粗三个方面。它们的共性为:都是通过分生组织来完成的,在根的分生区、芽的生长点和茎的形成层里都有分生组织。
关于“幼根的生长”,教材首先介绍根尖的结构,是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的实验做铺垫。此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这部分内容重点应该集中在探究实验上。此实验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测量数据的方法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该实验和观察根尖纵切面细胞的特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和根长长的原因。 关于“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教材结合“芽发育成枝条示意图”,描述了枝条各部分是由芽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并且教材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芽的发育与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之间的关系。教材通过“小资料”简要描述了芽的不同分类。植株的生长既有纵向的延伸,也有横向的加粗。考虑到植株的根的加粗生长比较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教材中没有提到这一点。但是茎的加粗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教材简单介绍了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形成层在加粗生长中的作用。还通过一个体验活动“试一试”,体验形成层的存在。
关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教材主要阐述了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对水分和有机物的需要则只用一句话带过了,因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生长需要有机物的内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学到。关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教材先结合种庄稼、养花种草需要施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认识无机盐对植株生长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图片来展示植物缺乏无机盐时出现的症状。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以及掌握数据的测量、分析和处理方法是本节的重点,探究实验过程中如何画好等距离的四条线以及解释根尖伸长区生长最快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初一生物 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评测练习
抢答时刻:
1、在根尖形成大量根毛有利于( ) A、根的吸收 B、根的稳定 C、根的固着 D、根的支持
2、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 、根冠 B、伸长区 C 、分生区 D、成熟区
3、植物生长需要较多的无机盐有( )
A、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B、含氮、铁、钙的无机盐 C、含磷、钙、锌的无机盐 D、含铁、锌、磷的无机盐 4、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
A、根毛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5、根尖的表面被称为“根冠”的结构保护着。随着根在土壤里不断伸长,根冠的外层细胞不断磨损,但根冠从不会因为磨损而消失,原因是( )。 A、分生区细胞能分裂和分化 B、根能够长出根毛 C、根冠细胞特别耐磨 D、伸长区细胞能伸长生长 6、植物对无机盐的需要正确的叙述是( ) A、每种植物只需要一种无机盐 B、不同种植物需要同样的无机盐 C、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D、植物需要的无机盐越多越好
7、植物可以进行无土栽培的原因是( )。 A、植物吸收的并不是土壤中的无机盐 B、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仅是水分和无机盐 C、土壤与植物生长无关 D、土壤对植物仅仅起固定作用
8、竹子的茎不能逐年长粗,是因为没有(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木质部和韧皮部
初一生物 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整堂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了学习内容,课件中的动画视频及新鲜的枝条、铜钱草植株的生长变化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赏心悦目,并产生热爱植物的情感。
2.通过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小组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
不足方面:当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整节课堂的构思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其次,学生评价不到位。在小组活动和集体交流时虽然注意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培养,但从整体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没有合理设置评价细节,小组活动不充分。今后要多对小组合作进行训练,培养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课标分析
《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是鲁教版《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前一节已经介绍了种子的萌发条件及过程,所以本节课主要按照植物的生长发育顺序,继续介绍“根的向下生长”、“枝条的向上发育”“茎的横向增粗”等过程。承接下一节内容“开花与结果”,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课程标准》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所以我遵循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把培养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作为重点。
《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过程”,“说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本节教材对“植株的生长”的介绍,包括根的长长、芽发育成枝条和木本茎的增粗三个方面。通过层层推进,体现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根据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概述根的生长过程和芽的发育。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测量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四个区细胞形态装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显微镜的操作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及缺素症状,认同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