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 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 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 ④丁氏对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

(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溉汲:打水浇田; 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闻:知道、听说; ④句意:姓丁的答道。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

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启示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结合文章主题谈自己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 。”

【注】①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 )

A. 可令二子来 B.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C. 三令五申 D. 巧言令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

(3)①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 ) A. 德行 B. 言语 C. 方正 D. 雅量 【答案】 (1)D

(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3)①A【乙】 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4)B

【解析】【分析】(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3)①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卿面何以汗?”是问出汗的原因,故A处应填“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卿何以不汗?”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战战栗栗,汗不敢出”。②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两人各有优缺点,要辩证地分析。“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

达自己出汗的原因。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作答。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故选B。 故答案为:⑴D;

⑵(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⑶①A【乙】 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 (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一)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

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6.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 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 , 揭然③有所存,恻然

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 , 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 ,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

济⑧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⑨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⑩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①疑滞: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⑧济:成功。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低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 B. 意与日去(消失) C. 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 广咨问(广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庶几之志

A. 夫君子之行 B. 下车引之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D.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答案】 (1)C (2)A (3)C

(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解析】【分析】(1) ABD解释正确。C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故“险”理解不正确。

(2)“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这里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陈元方。C代词,代指知识。D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3)ABD分析正确。C由“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可以看出“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 夫:段首或句首发

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 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 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微之辈。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①其仆市②履于肆

, 仆私其直④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

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⑤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⑥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使:命令,派。②市:买。③肆:店铺。④直:同“值”,价值。⑤踵:到, 走到。⑥缪:同“谬”,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适:恰逢 B. 他日,友人来过 过:拜访 C. 逾年而事暴 暴:暴露 D. 而悔谢曰 谢:感谢

(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 不 能 知 子 而 缪 以 疑 子 吾 之 罪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 【答案】 (1)D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①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⑶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

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8.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告诫;振奋,振作;消失,逝去;立志

(2)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D

(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5)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 立志 。其中,“驰”属古今异义词,“志”属于词类活用。

(2)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作精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②枯落:像枯枝败叶那样;接世: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这句话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翻译如下: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 怎么来得及。

(3)ABC分析正确。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诸葛亮其实是在告诫儿子,如果你不趁年轻时抓紧学习,把时间白白浪费掉,那么到老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因此,这句话是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故选D。

(4)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培养自己的品德,淡泊名利。从“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树立明确的志向。从“非学无以广才”可以看出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刻苦学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以看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5)在这篇文章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

图强,避免老了后悔。这样的题,不必面面俱到,能从一个侧面谈启发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往往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语境义。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文章中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 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

遇狼→________狼→________狼→________狼→________狼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看,视;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解析】【分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代:清。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洞”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挖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暝”意思是闭眼,“暇”意思是空闲,“黠”意思是狡猾,“变诈”意思是作假,欺骗。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情节的梳理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章的情节。逐段阅读,根据狼和屠户的活动,可以看出依次写的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悟狼五个情节。

(4)本题考查作者感悟的归纳。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文末的主旨句等。可以从狼和屠户不同的角度来谈。 故答案为:

(1)①看,视;②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元方善对 (南朝)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远近称之________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2处,)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案】 (1)称赞,赞许;效法

(2)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称:称赞。词类活用词,法:动词,效法。

(2)根据句意: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故句子划分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本题注意关键词:周旋:指应酬、揖让一类礼节活动。动静:行止;行动。 (4)陈元方思维敏捷,善于回答。元方对袁公问话的用意心知肚明,所以他的回答是“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即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这样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故答案为:⑴ 称赞,赞许;效法

⑵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⑶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那么一致。

⑷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文章,结合人物的语言、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② ,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③。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注】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③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群儿戏于庭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2)翻译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阅读本文后,司马光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答案】 (1)玩;离开

(2)从这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3)勤奋好学、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聪明智慧,果断和珍惜生命。 【解析】【分析】(1)①群儿戏于庭: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戏”是一词多义:玩;游戏;戏剧;戏耍。②众皆弃去: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是一词多义:离开;距离;除掉,减掉;失去。

(2)本题翻译注意:自,从。是,这。释,放下。至,甚至。

(3)①“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看书入迷,不知寒暑饥渴,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面对同伴掉入水缸里的情况,其他同伴跑掉,司马光不不慌不忙,想到用石头击破水缸,看出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肯动脑筋、果断、珍惜生命。 故答案为:⑴玩;离开;

⑵从这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⑶勤奋好学、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聪明智慧,果断和珍惜生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太丘舍去 舍:________ ② 去后乃至 乃:________ ① 尊君在不 不:________ ② 相委而去 去:________ ③ 元方入门不顾 顾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尊称的一项是( ) A. 尊君家君令郎 B. 尊君 令堂 令郎 C. 家严家君小儿 D. 家严 家君 令堂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你认为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 (1)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2)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3)B

(4)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乃”“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3)A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称。B 都是敬称。C家严和家君都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小儿: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三个词都是谦称。D家严和家君是谦称。

(4)结合远方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从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的语言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和礼,从“人门不顾” 可以看出他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也是维护礼和信。

故答案为:⑴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⑵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⑶ B

⑷ 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敬辞和谦称的理解辨析能力。敬辞谦称很多,多冠于词头,①、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 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②、谦称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 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记住这些,就容易判断了。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3.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虚受:虚心接受。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 ④空以体道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案】 (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鲜: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培。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倚:偏颇。 (3)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莲的外形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从莲的香气写出莲的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莲的品性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乙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注意文中“竹……竹……竹……竹…….”的句式就可得出答案“性直”“心空”。

(4)两文都给予君子以高洁美好的品质,结合这些品质来作答即可。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等。 故答案为:⑴① 多 ;② 少 ;③ 种植,栽培 ;④ 体悟 ⑵ 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⑶ 外形 、 香气 ; 性直 、 心空

⑷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提炼相关信息。

⑷本题考查抓住塑造君子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两文内容,抓住能表现君子品行的句子作答。 【参考译文】

甲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乙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阋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 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 (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指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丝竹(代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公文,文书)、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不是对比的手法。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⑵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译文要流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涉及的是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进行分析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④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选白《世说新语》)

【注】①聪惠:聪明,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yì):看望。④设:摆放。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甚聪惠________ ②此是君家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3)从文章来看,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一句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在哪里。 【答案】 (1)同“慧”,聪明;这

(2)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3)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甚聪惠”翻译为“非常聪明”,“惠”同“慧”意思是“聪明,聪慧”。“此是君家果”翻译为“这是你家的水果”,“此”是代词“这”。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句中“诣”意思是“拜见”,“乃”意思是“于是”。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孔君平由杨梅联系到了对方的姓氏,“此是君家果”一句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以牙还牙,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而且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委婉,同时又不失礼。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故答案为:⑴同“慧”,聪明;这

⑵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⑶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

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