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MIT的通识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启示

MIT的通识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启示

来源:意榕旅游网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6 M IT的通识教育模式及对 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启示 张 丽,李 冲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 通识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不断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 程设置和组织机制四个方面探讨MIT的通识教育模式,并在分析我国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 吸收MIT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寻找到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通识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通识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理工大学;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大众化跨越 能综合(Comprehensive)的教育。从那时开始,通识 式发展之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高等学校的教 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是由于不同学者 育模式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 对通识教育认识的维度不同,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一 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 上来。因此,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才培养质 首先,部分学者从通识教育性质的维度定义通 量的教育模式,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 识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是 者的重视。 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如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报告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辨析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Studies Report,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部分学者译为 1985)明确指出:“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 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起源于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 教育……通识教育是人人所应受的教育。”李(Lee 提出的“Liberal Education”,即博雅教育或自由教 CT)提出:“通识教育只是一种观念、思想……当我 育。l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将 们说及通识教育时,我们的意思是大学教育不应该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相关联,提出要给青年一种 过于专门化。”[1l有的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自由 General Education,即一种古典文学和科学的、尽可 教育。如米勒(Gary E.Miller)指出,“自由教育”作为 作者简介:张丽(1990一),女,山西大同人,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1O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李冲(1974一),男,吉林农安人,大连理X-大学高等教育研 G642.3 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估。 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 的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研究》;项目批号:10YJC880062。 39 6 2 0{多 一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悠久,是综合型大学通识教 育的典范。而作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MIT,其 种含有等级观念的教育思想好像是过时了,但实 “通识教育”而“流行”。圜 际上它的精神并没有死亡,现在它以一个中性词 语一通识教育更偏向于培养“专才”,培养拥有广博知 识和厚实基础的实用工程技术人才。其通识教育 其次,部分学者从通识教育目的维度定义通识 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 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如美国哥伦比亚学 院院长Carman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提供共同核 的模式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国理工院校学习 和借鉴。 (一)培养专才的教育理念 心知识并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 的一种教育。”[21我国台湾大学的黄俊杰教授认为: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南京师范 大学鲁洁教授认为,所谓通识教育的“通”就是要求 学生能够通达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完整、完美的 人格。“识”不仅局限于理性知识,还包括人的感情、 意志等。[31 还有一些学者从通识教育内容的维度定义通 识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 业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如曾任哈佛文理学院院 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围绕哈佛 的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出版了《大学——所有者 的手册》(The universitv—An Owner’S Manua1)一 书,该书认为通识教育要使学生达到五项标准: (1)要有起码的沟通与说服能力;(2)对宇宙、社 会、人类要有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 在生活品质、阅历上有较宽的视野;(4)遇到进退 两难时,在道德选择上有足够的明辨力;(5)在主 修科目上能掌握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数据,未来 可在较深基础上触类旁通,以确切证鉴下结论, 甚至说服他人。【4]我国学者李曼丽等认为:“通识 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和 思想的教育类型,例如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和其 他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与任何与职业有关的 目的无关。”【 二、MlT通识教育的模式 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 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 等都是通识教育的典范。因此,对美国这些通识教 育典范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将有所裨益。其中,哈佛 40 MIT有五条通识教育理念,这五条教育理念充 分体现了MIT培养专才的价值理念。第一,具有持久 的学习激情;第二,知识的多元化;第三,对核心知 识的创新;第四,合作学习;第五,为培养有责任心 的领导而教育。嘲具体来说,第一,MI1鼓励学生发展 和表现个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 点。第二,注意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多元视角,鼓励 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 和创造性。第三,运用跨学科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众所周知,科学与工程是 MIT的核心,但MIT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与工程结 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核心 领域比较了解,用以辅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科学与工 程研究。第四,MIT不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 力,而且重视合作研究与设计,并强调作为社区一 分子解决重要问题的重要性。第五,MIT弓I导学生思 考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毕业后担当全球领 导责任。l 7 l(二)多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 MIT通识教育的目标明确具体,主要体现在认 知性目标、文化性目标和价值性目标三个维度上。 在认知性维度上,MIT为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人文 基础方面得到全方面、多层次的训练,将人文、艺术 和社会科学有效渗透到本科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在 文化目标维度上,MIT为使学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 工作,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取得领导地位,在鼓励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 际能力。[81在价值目标维度上,MIT的通识教育引导 学生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对 艺术的灵敏度,提倡科学和技术训练融入现实的社 会生产和生活之中。[71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 O i (三)综合平衡的课程设置 和学生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并进行深入的讨论 分析。例如:卡尔・康普顿(Karl Taylor Compton, 1930—1948年任MIT校长)成立了专门考察人文学 科教育情况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对MIT开展人文 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查尔 麻省A_v-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要求 自然科学核心课程 微积分 课程门数 每周学时 2 12 斯・福斯特(Charles Mar Stiller Vest)为了应对2l 世纪人才培养的挑战,任命了“学生学习和生活” 物理学 2 12 化学 1 12 生物学 1 12 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 8 不低于9 科学技术选修课 2 不低于9 实验 1或2 6或12 总计 17门 资料来源:麻省理工学院主页中关于GIRs的说 明。http://web.mit.edu. 纵观MIT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贯穿于本科生 的四年学习之中。所有本科生必须选修人文、艺术 和社会科学方面的8门课程;通识教育学分约占总 学分的50%。在课程设置上,要求通识教育课程囊括 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其中,自然科学以微积分、物 理、生物等基础学科为主,强调实验技能的训练;人 文、社会科学除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外,强调人际 沟通和交流技能的训练。l9】MIT的通识教育除上述的 总体学分规定之外,考虑到课程计划的弹性和学生 的个体差异性,MIT允许不同学院学生在多个必修 课程中自由选择,既保证知识的广度,又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知识的专度。[Io1此外,在课时安排上,MIT 的通识课程学时虽少,但是获得学分的要求却极 高,学生必须课前阅读教材、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 资料才能达到要求。总之,MIT通过这种综合平衡的 课程设置,营造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术氛围,来拓 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渊博基础知识 的专门创新人才。 (四)专业化的课程改革机制 MIT在每次通识课程改革前,都要成立专门的 教育调查委员会,对改革背景、教育现状、师资力量 专家组,详细评估了MIT通识教育的成效及不足; 女校长苏珊(Susan Hockfield)组建了一流的专家 工作组,对MIT通识教育的理念、原则、目标、方法 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升华举措。专业化的课程改革 机制对于MIT通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三、MIT通识教育对我国理工大学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理工科大学过 于专业性、职业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 适应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了。不 过,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的教育目标是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而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 系,而MIT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 启示与借鉴。 (一)树立培养专才的通识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的理工科院校普遍缺乏明确而具体 的通识教育理念。一些理工科大学认为,通识课程 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 爱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虽然选修了其他 专业领域的课程,但是却仍然不了解不同学科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通识教 育的真谛。l9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对立,理工科 大学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使科学和人文之间构 建一座桥梁,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形 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hi因此,我国理 工大学应该树立培养专才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培养 “扎实专业知识和宽广发展基础”型的人才为目标。 在实践中,应借鉴MIT的做法,将通识教育的认知性 目标、文化性目标、价值性目标囊括在人才培养模 式的设计之中。n叫例如:在我国一些理工科大学已经 41 6 开展起来的“深专业+宽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就是一种较好的做法。 (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嚏}考文献】 Lee CT.General Education:Ideal and Practice 【C].The 2nd Conference Oil General Education 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尚 不尽合理。首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 in Universities and C0lleges(Taiwan).1997. [2] Miller,Gary E.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The Emergence of a Curriculum 的。MIT的通识教育课程一直都处在不断完善的过 程之中,通识课程只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 Paradigm [M1.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地完善才能达到最优化。其次,通识课程设计不应 “大而全”,而应“少而精”。应像MIT一样,对“核心课 程”认真设计、严格要求,在强化基础课的同时,扩 充选修课,不求种类齐全,但求精益求精。再次,各 专业课程应彼此开放,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展开,实 现课程之间的融合。最后,通过开设人文与社会科 学课程,营造人文与艺术氛围,在注重知识传授的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1Ol (三)提升通识教育师资水平 高水平师资是通识教育质量的保证。MIT通识 课程基本上都由名教授主讲,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 了通识课程的质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理工科院 校通识教育的师资水平一直比较薄弱,教师授课的 积极性也不高。对此,理工科院校的部分通识课程 可邀请综合性大学的教师讲授,或者是让他们为本 校教师提供培训。还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适当 邀请社会名流开设通识讲座,用以弥补师资力量不 足的现状,鼓励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另外, 应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 通识教育的积极性。[131 (四)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我国理工科院校基本上都没有专门的通识教 育管理机构。而从MIT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 到,每次改革之前,MIT都成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 委员会进行全面、细致和严谨的调查研究。因此,我 国理工科院系应当借鉴MIT的做法,成立专门的 “通识教育中心”或“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专门的管理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通识教育顺 利、高效地开展。㈣ 42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1988. 『3】林双.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 的启示【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彭寿清.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f5]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 思:1995—2005[J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6】 MIT.Report of ihe Task Force O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l Commons【OB/EL]. MIT Press,2006:18.http://www.mit.edu/,2010— 03一l5. 『7] 崔军,汪霞.从历史走向未来:麻省理工学院通 识教育理念探析[J].大学(学术版),2012(6). 【8】唐霞.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年硕士学位论文,2008. f9】 曾开富.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学科布局的 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 [10]马万经,杨晓光.国内外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 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1). [11] 陈剑波,叶瑞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 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沈阳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I2]蔡映.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 策l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13] 丛慧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9对策分 析[D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江伟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 启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2). . (责任编辑:徐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