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说太谷县的来历

说说太谷县的来历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说说太谷县的来历

古称“阳邑”,以其春秋时为晋国大夫阳处父之采邑而得名。西汉因置阳邑县(治今阳邑村)。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太谷县名源于一条叫“太谷”的山谷。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县通往沁县的子洪口谷。这里古属阳邑县地,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现已属祁县了。

西汉因置阳邑县(治今阳邑村),初为代王恒领地。汉平帝时(1年~5年)阳邑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称繁攘县。东汉建立后,恢复旧称。三国时,阳邑县归魏国并州太原郡统辖。西晋时,阳邑县仍归并州统辖,属于太原国(太原郡改)。十六国时期,阳邑县先后为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统治。北魏时期,实行州、郡、县制,郡县兴废不定,分合频繁。阳邑县属并州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废县。景明二年(501年)复置,仍隶太原郡。后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阳邑县均隶属并州太原郡。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县治由阳邑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今明星镇)。隋朝统一后,取消郡级建制,行州、县两级制。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阳邑县改名为太谷县,属并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实行郡、县二级制,罢并州为太原郡,太谷县隶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实行州、县两级制。复并州,太谷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于太谷置太州,辖太谷、祁县2县,武德六年(623)州废,太谷、祁县2县复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太谷县隶属太原府。五代时,太谷县相继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置并州,嘉祐四年(1059年),复曰太原府,县仍隶府。此后至金代,太谷一直属太原府。元代,太谷县属太原路直辖。大德九年(1305年),因大地震缘故,太原路改冀宁路,境内州县隶属不变。明代,改冀宁路为太原府,太谷县属太原府。清沿袭明制。 1958年11月3日,榆次专区改名为晋中专区。11月21日,撤销祁县,并入太谷县。1961年7月9日,太谷、祁县分置。1968年9月28日,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

公署,此期间,太谷县一直随属。1999年9月24日,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太谷县属晋中市管辖。 历史上的太谷城乡风景名胜还很多,如公署园林有分防厅东书房花园、小河阳,有公共园林西园、东寺园,有酎泉、凤山、龙泉寺、天宁寺、关帝庙、观音庙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中,太谷就有净信寺、光化寺、真圣寺等六处被列为国保单位。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为其代表。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中国的华尔街”之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