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普通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2卷第2期 2011年6月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Vo1.22,No.2 Jtm.,2011 普通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江苏镇江212003) 摘 要:利用网络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存在内容与需要 “脱钩”、岗位与素质“脱钧”、理想与现实“脱钩”等因师资、教学方法造成的问题,提出了树立终身 武术锻炼思想,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9币资队伍建设,重视技能掌握,丰富活动形式 等改革思路,从而推动高校武术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475(201 1)02—0085—04 Survey and Reform of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NIUGu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Problems about the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revealed from the survey conducted online.According to the survey,teaching contents cannot satisfy students’need;teachers are not qualified and reality cannot keep up with the idea1.The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life—long martial arts training,improve teaching contents,method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emphasize the skills to master and enrich activiti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of martial arts;problems;solution 近几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武术因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 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在此大背景下,高校的武术教学对于促进全民健身、推动我国武术运动的广 泛开展,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却存在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从高 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人手,探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从而推动高校武术课程建 设,使武术在普通高校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的方式主要以网络调查为主,调查对象为江苏、山西、浙江、北京、湖北、云南等20所普通 高校的在校学生和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625份,包括:教师问卷46份;学生问卷579份,其中男生问卷 收稿日期:201卜0卜03;修回日期:201卜02—21 作者简介:牛广(1977-),男,山西晋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第22卷 292份,女生问卷287份.收回问卷625份,有效问卷达到100%. 1.1 内容与需要“脱钩” 通过调查得知:各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大多是沿用了很久的初级长拳第三路、太极剑和简化 太极拳,学生对这些武术教学内容往往不感兴趣.在学生调查问卷中问及“学校教师教你们的是否是初 级长拳第三路、太极剑或简化太极拳?”有82.1%的学生回答“是”,而学生喜欢的武术散打等攻防类教 学内容在教学中却很少涉及.因为在内容上没有多少吸引力,导致学生对目前的武术教材的满意程度不 高.而且在调查问卷中,有15%的大学生把“陈式太极拳”作为“最喜欢的项目”来填,而只有3%的学生在 “最喜欢的项目”中填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可见,学生并非不喜欢套路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套路内 容有了新的要求,学生喜欢的是顺应他们年龄特征的、易于掌握的套路内容,对于刚柔相济的,能展示 劲、力、美风采的套路学生就喜欢.从调查得知:学生的选项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太极拳类项目被 学生广泛关注外,散打项目因其武术的技击性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不仅说明学生能比较深刻地认 识武术的健身和防身价值,同时也可看出武术散打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武术运动,但许多高校却 往往轻视武术散打类内容的教学. 1.2岗位与素质“脱轨” 通过调查得知,高校对武术理论课不够重视,在被调查的579名学生中,回答“没有武术理论课”的 就有412名,另有1 13名学生回答“偶尔有”.根据调查统计,在担任各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教师中,只 有63.04%的教师有武术专业特长,他们系统学习过大学武术专修课程,理论知识较丰富且技术水平较 高;而非武术专修教师所占的比例为36.96%,这部分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理论上,还是在技术水平方面都 明显存在不足. 1.3理想与现实“脱离” 在调查中,有82.9%的学生反映学校从不举行武术活动,有10.1%的学生回答“偶尔有”,只有7% 的回答是“常有的”.虽然武术协会在高校中相继成立,并且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但学生的武术练习 大多都是自发进行的,只有极少数是武术教师组织的.因此,武术锻炼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在高校尚未形 成.调查数据表明:有近25%的高校的场地和器材只能勉强应付上课;有45%的高校在场地、器材上的投 入明显不足,有时上课还会发生争夺场地、器械的现象;有30%的院校场地、器材缺失严重,导致教学计 划成为空谈. 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武术老师是只教技巧的“分解机” 高校开展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武术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武术的丰富内涵,通过武术训练使 学生逐步掌握武术运动的技能、方法和规律,最终养成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然而,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仍然是向学生传授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术、简化太极拳等武术套路, 课堂仅仅是传授各种武术技巧的场所,教师变成了只教武术技巧的“分解机”,学习套路时应付于记忆那 些枯燥、复杂而不加以理解的动作,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容易产生疲劳,最终丧失了学习武术的动机和 热情. 2.2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虽然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效果,但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作用也不能轻视.中国 人一向比较保守,不愿意改革,这也体现在高校的武术教学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统一”,造成教学方法单 一,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学生缺乏主动性的课堂普遍存在.再加上长久以来一直遵 循“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根据教师 的讲解和示范去反复练习,学生自己没有时问去感受和体会,长此以往,自然就失去对武术运动学习的 热情和乐趣[2].所以,因材施教、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快乐体育意识,就成了要解决的又一 个现实课题. 2011年第2期 牛广:普通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2.3教学模式陈旧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武术教学变成了几种套路的简单重复,很少讲 授其攻守含义、健身理念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运动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耐力、速度以及灵活 性,是一项高要求的健身运动项目.大学生普遍没有武术功底,加之年龄偏大,身体柔韧性相对中小学生 要差,武术学习时易产生畏难情绪.然而,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却较强,对武术套路实战性的求 知欲浓厚,那种“炒冷饭”的老一套教学模式显然与大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格格不入. 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1树立终身武术锻炼思想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是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所以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 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了,而追求身体上的健康和精 神上的满足,武术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社会的目光.如果学校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能够把学 生喜欢的武术考虑进去,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体育作为高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之一,开展的基本形式也离不开体育课堂.在教学中,要 在培养大学生对武术兴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发展成为武术终身爱好 者.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掌握和总结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武术锻炼手段与方法,既能树立对武术的终 身思想,又能形成对武术终身锻炼的能力.在通过武术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自觉地继续武术的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这要成为现代高 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3.2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具有导向性、层次性、系统性、灵活性和检测性.在认 识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需 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材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其次,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攻防技 术、散打与内家传统拳术等内容,以增加武术的技击性来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要充分认识武术教 学改革的长期性,遵循终身教育的规律,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可以增加武术动作的技击方法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在功法练 习中得到内外兼修的体验,在攻防的对抗中体验动作的实用性,以此来增加学生习武的兴趣与爱好.在 对抗教学中习得的武术技能得到运用和发挥,使学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质上和身体素质上都能得到全面 的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实践不怕吃苦的意志 ]. 3.3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 在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在武术教学中,场地和器 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完成教学任务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例如,在没有示范镜的 场地,教学关于武术套路的内容,教师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动作变化和路线,只能重复地示范和讲解,才能 让学生看清楚、听清楚内容.这样的课堂中,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辛苦,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少.与此同时, 学生的运动强度和密度也偏低,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从调查的南部地区某些高校来看,因为雨天多 而又无室内场地,体育教学活动只好“听天由命”的现象仍有发生.若碰到了梅雨天气,有的学生1个月上 不到1次体育课.室内场馆和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必要的.如果室内场馆、地毯、示范镜齐全,武术课 自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有专门为体育课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 楚的腾空动作演示给学生看,既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又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教学方法. 3.4内强素质外重考核 无论从 教师法 规定实施的教师资格制度考虑,还是从教师的工作特殊性来看,教师培训都是十分 87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第22卷 必要的.尤其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当今社会,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要想切实提 高武术教师的素质,就必须做好武术教师在职培训这项工作【 .但是,在武术师资培训的实践中,基本上 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不能做到学用结合、按需施教.针对培训制度的 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培训制度和与其相对应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实施武术教师 资格制度和竞选聘任制度,公平竞争,合理流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具体方法上可充分运用各 种形式的在岗自学、在职培训、脱产进修、远程教育、网上教育等手段来完善授课方式和考核手段。。 . 3.5完善意识掌握技能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过分重视锻炼形式,教材内容繁多且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虽然在武术教育过 程中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只是当做认知的辅助手段并没有把它们视为武术教 育的根本目标,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具备自我进行武术锻炼的能力.所以要达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的目 标,武术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强化和完善武术意识,掌握技能,增强武术创造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的基 础.大学时代是人生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具有终身效益特征.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武术教学目标应当反映学校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6开展运动丰富形式 因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课外武术活动的内容、目标应各具特点.为促进高校武术 教学的开展,可以适当改进武术课堂的形式.例如,建立武术俱乐部.高校武术俱乐部可分两类,一类是 发展学生武术特长,提高武术技术水平的竞技俱乐部;一类是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大众健身俱乐部.俱乐 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广大师生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组织、 管理,有效开展武术运动的目的.再如,成立武术协会.高校武术协会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由 参加的武术团体,根据协会章程和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活动.他们一般在各种简单形式的基础上练习一些 简单的对抗、传统技术、技法和个人喜好的拳种,从而达到交流、普及和提高的目的. 4 结 论 要始终坚持武术教学改革的原则,综合与灵活运用一切有利条件,开拓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 学改革的新思路.改革陈旧的武术教材,引入更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武术理论和实战教材;改革传统 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热情;改革武术教师整体素质,开发学生 武术“智商”;改革校园武术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武术氛围,加强武术的课外指导与训练,使普通高校公共 体育课武术教学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秋云.武术——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83—395. [2】何凌翔.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84. [3】中国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武术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338—357. [4]楚蕴源,蔡葳葳.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2009(9):1 56. [5】乔风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7. [6】于桂林.江苏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2):46—48. (责任编辑:时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