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 一年级六班 杨丽霞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第21页第5~ 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 学法: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教具准备
主题图;相关图片;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用哪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4)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你们能不能在同桌的身上找找并说说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5来表示的? 桌互找互说。(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个鼻子,5个手指,4个纽扣等等。) 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是一样多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双手和一双脚;眼睛和耳朵同样多,我们就说2只耳朵和2只眼睛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根一样长的线。生跟读并书空。
刚才大家找出了同样多的东西,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的吗?
生:耳朵2只比1个鼻子多;手指比眼睛多;我衣服上的纽扣比他衣服上的纽扣多。 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它的形状吗?(有的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张开朝向左边表示,有的用两只手的手腕,有的弯曲身体来表示,屁股朝向右边。等等) 谁能用这个符号想出数字说算式吗? 三、拓展应用 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在教室里找出还可以比哪些东西的数量?并说出算式。 四、巩固练习
(一)教科书第21页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二)教科书第22页第6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比较大小东西? 板书设计 大小比较
3=3 3>2 3<4 课后随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