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文人风尚与书法

中国文人风尚与书法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09年第4期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法口路毓贤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仰韶,,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地彰显出文化人的重要,、文化半坡人在陶器上绘制记事符号、大汶文化莒县性他们总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卓越的政治军事、陵阳河人在陶樽上刻画天象纹饰到殷商甲骨文的出现,经济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聪敏的文化思,再经金文,、先秦陶文一、简牍文、石刻文字等。维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人也在不断提、的发展终于在秦统。六国后形成小篆实现了文,不但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奉献着光和热,字系统化文字的演化递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发展和交流为己任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求、,人文意识的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境界时常又以居”“社会公约性的道德标准。、纲常关系也在不断地,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完善在这个漫长的寻求过程中,从黄、老学说到下之忧而J洗后天下之乐而乐死而后已”,甘愿““鞠躬尽瘁”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集团主张,,甚至为了操守直至,杀身成仁。正是他们周游列国敷文布教,.宣传自己的政治,这种仁义忠勇精神魂。铸就了五千年文明的民族英。,倡建和谐的社会和良好的人文关系愈来愈。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特别是从汉武时代的.中国文人不仅在政治上以天下为己任“,力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十三经,,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期被列入国学并作为科举取仕的主修科目孔子亦被历代哲人奉为的封建社会中之路的打通,一其身,而且在生活情趣上主张以,“智者乐水仁者寿。,仁为“宣圣”,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者乐山;智者动格调,仁者静;智者乐。”,直占据着正统地位随着汉代丝绸,不管是乐水,还是乐山,都是企在通过自然,佛教传入中国“,却又很快被中国文人。景物的怡心悦目达到感情的寄托和宣泄从王羲之、所接受和改良成为禅”家其实禅学的文化理。谢安等人的一“兰亭修禊”,归去来陶靖节的《念就是世界文化大融合的有益尝试兮》等足见斑。42一路毓贤:中国文人风尚与书法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西方的文字逐渐 艺术便是无源之水。中国文人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和风尚。书法是文人风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能直接地体现出文人的情趣个性和风度。 一脱掉象形或符号,过渡为拼音文字后,中国文字仍 然保持着原始的特点,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而健康地发展着,中国文人用它准确而 、文人生活情趣与书法活动 又丰富地表达着精炼的华夏语言。写好字自古以来 就是文人的基本功,在周代被《周礼・地官司德・保 氏》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 一。到了两汉时期,写字逐渐向既为实用又为观赏 的双重性发展。写字作为实用当然是以当时的标准 规范文字为法度来书写,要求很简单,就是整齐清 楚,好认易识。写字作为观赏的用途则又有更高的 艺术要求,在遵守法定文字形体的原则上,对每个 字的点画、结体及每一行、字与字之问的气韵和整 篇章法的谋划布局诸方面,力求以艺术美的效果达 到自娱愉人的目的。两汉时期,出现了一批把书写 艺术化了的书法家,其中以工于悬针之法的篆书家 曹喜;擅长草书之学、池水尽黑、著有《笔心》五 篇的张芝和精通隶书、曾于熹平年问正定“六经”、 著有《石室神授笔势》的蔡邕为代表。他们作为先 驱,为魏晋书法的发展起到了良好开拓作用。 中国书法是前贤遗留给后学们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汉魏以后喜好书法的文人墨客可谓层出不 穷、代不乏人,据《书林藻鉴》记录统计,从远古 到清末,人数共两千七百八十一人,有书迹可考者, 仅魏晋以前就有五十二人。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原 本是在为实用而精心书写,并没有像今人想象的那 么丰富。书法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把语言优美化 有赖于文字的使用,把文字优美化自然发展了书写 艺术。说到底,书法艺术必须文人化,否则,书法 中国传统文人虽然都能执笔写字,但是由于审 美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书写风格 必是各异。这就是中国书法表面的“其道微而味 薄”,若认真深究,又显得高深莫测。书法作品章 法的错落有致、行气的贯通流畅、结体的擒纵和谐 和点画的疾涩虚实等总能给人美的享受。气象万千 的书法作品,从不同侧面也反映出作者心灵深处的 艺术语言和审美情趣。这种笔墨宣泄,实际上就是 书写者心境的图画。文人偶逢暇豫,挥毫习字便是 自遣自娱。在元代,书法家康里崾崾每天办完公事, 须写一千字才吃饭,他问客人:“有人一日能写得 几字?”客人回答他道:“据说赵孟颊一日可写万 字。”康里崾崾说:“余一日写三万,未尝以力倦而 辍笔。”在宋代,大学者欧阳修在《六一居士集》 里谈到:初年兴趣广泛,中年渐已废去,有的是厌 而不为,有的是好之未厌,却力有不能而止,只有 一种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浓厚,而“尤不厌 者”,那就是书法。学习书法的妙处就在于既可愉 悦地消磨时光,又可以从中修养性灵,去躁入静, 心闲气定,有利健康。 文人的情怀需要宣泄,更需要共鸣,这种共鸣 式的宣泄就是以文会友,去沟通双方心灵。在东晋 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正逢上巳 节,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谢万 等四十一人,为过修禊日,大家宴集于会稽山的兰 -43—— 2009年第4期 陕两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亭,曲水流觞,每人吟诗两首不等,当诗稿汇集成 册时,由谢安等人提议请王羲之为序,王羲之已是 酒醉微醺,兴致所至就写下了深为后人称道的《兰 亭集序》文,而这篇序文草稿,通篇遒媚劲健,成 了名冠千古的书法绝品,引发了奇闻趣谈。在唐代, 博学鸿儒,地主官府推荐此时已七十二岁的傅青 主。傅青主坚辞不就,佯病甚危,地方官吏无奈将 他舁榻移至太原,然而他却欲以白刃自裁而相抗, 制府只好寻由放他归山。傅青主不仅在政治上不与 清政府合作,就连在书法创作上也是有意和时风唱 曲江流饮、雁塔题名都是人们的唱和之作。到了宋 代以书法会友则仍以茶酒助兴,有一次,苏东坡自 扬州回京师路过雍丘(今河南杞县),时任雍丘令 的米元章大喜,忙置酒菜。当东坡来到客厅,一见摆 设,面对“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妙纸三百 列其上”而酒菜置于案旁的场景,便马上明白米元 章的意图,每酒过一巡,二人展纸挥豪,写完一幅, 再喝一遍,令书僮磨墨格外 累,时有不济之嫌, 到傍晚痛饮结束后,纸亦告罄。二人互相交换书法 作品,随即带走。书法不仅是文人自娱的需要,而 且更是许多附庸风雅者收藏的需求,早在公元前一 百四十年,汉武帝就设置“秘阁”,广泛征集天下 法书名画。此后,历代均有收藏机构,随着官方的 征集,民间亦有收藏之热,书法作品买卖之风随之 兴起,赏玩、鉴别、品评和馈赠也成了一种文化现 象和传统。 二、文人名节与书法地位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人,崇尚“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身可杀而义不可辱。恪守节操是传统文 人的基本理念。文人往往以竹为师,以石为友,在 逆境中不畏强暴,昂然向前,在民族危亡之际,奋 不顾身,大节凛然。大学者傅山在明亡以后隐居深 山,鸠四方之豪杰,力主反清,虽下狱而矢志不移。 清朝政府为了笼络天下文人士子之心,康熙间诏举 -44一 反调。当时康熙帝崇尚董其昌的书法,于是举国一 片学董高潮。董其昌是二王一路的书风,虽书卷气 十足,但不免带有几分媚气,傅山力主书法创作要 “四宁四勿”,即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 轻滑,宁率真勿安排。我们仔细看看傅青主的草书, 那不守法则,狂放不羁的风度和当时的书风截然不 同。他的人格融入到了书法之中,成为有清以来恪 守节义、铮铮傲骨文人书法家的榜样,然而此时的 洛阳王铎,虽在草书上成就极高,却因向清称臣而 为士子们冷遇一时。乾隆皇帝喜爱赵孟螟,赵体亦 风靡于世,但在重节义的士人眼中,赵体皆为媚书, 因为赵孟烦是宋之皇裔却向元朝称臣,失节而存。 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唐代的颜真卿,他不仅书法造 诣颇高,在忠义上更勘为文人典范。颜真卿于开元 问举进士,登甲科,曾作平原太守。他为人忠厚正 直,于安史之乱中组织军队伍联合抗击,其兄颜杲 卿,侄季明被安禄山杀害,他的《祭侄季明文稿》 完全融入了他的悲愤色彩。代宗朝,颜真卿被封为 鲁郡公,由于他敢直言谏诤,不畏权势,屡受排斥 打击,但仍然不改其志。在德宗朝,遇李希烈叛乱, 权臣派他去劝降,他大义凛然,努斥李希烈,被李 希烈拘禁期间自作遗表,自书墓志、祭文,对李希 烈的严刑毫不惧怕,以七十七岁惨卒于李希烈狱 中。唐德宗称赞他“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 路毓贤:中国文人风尚与书法 朝,坚贞一志”。颜真卿恪守气节的忠勇精神,表 现在书法作品中的“笔力雄强,沉着端庄”就如同 他的人格一样正直、忠烈、朴实、倔强、阳刚,显 示出他宽博的个性,体现了大唐盛世的雄伟气象。 在南宋时期,有一位书法家一一文天祥(1236— 襄,后故排为“苏、米、黄、蔡”。中国文人书法 向来就是因人而重的艺术。因此,中国文人重名节 是至关重要的。 三、文人个性与书法创作 谈到书法创作,首先要解决艺术个性的问题。 1283年)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宋瑞,号 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祜四年 (1256年)擢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蒙 古军攻鄂州(今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 上疏请斩董宋臣,并建议御敌之策,未被采纳。后 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州等。德佑元年(1275年) 元兵长驱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起兵抗之,入卫 临安(今杭州)。次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举命往 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后在镇江得以脱险, 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 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拥立端宗。景炎二 年(1277年)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 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祥兴元年(1278r年) 于五坡岭(海丰北)与元军作战被俘。元将张弘、 范使写信招张世杰,他坚决拒绝。次年被送往元大 都(今北京),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于至元 十九年(1283年)在柴市被害。他在被囚的土室中 写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文,《正气歌》就 是其中的一篇。文天祥的字,笔画精妙,清疏挺健。 清人吴其贞的《书画记》中评文山书“书法清癯, 然见者怀其忠义而爱之,所以书画因人而重也。” 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一种艺术现象。譬如北宋 时期宋四家,按当时的社会排序是“蔡、苏、米、 黄”,后因蔡京为人奸佞,为世人所鄙夷而易为蔡 艺术个性来自文人的自身学术修养和对书法技能 的驾驭水平及审美取l句。书法家起初在临习阶段是 继承好传统,学好某一家、某一帖,继而转益多师, 广泛撷取,经过较长时间的学术积累由无我的状态 渐变为有我的状态,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大家无一不 是学富五车的文豪,但学问大家却不一定能成为书 法家。书法家必须既是身兼深厚文墨且有精湛笔墨 技巧的一方名家。书法创作如何体现文人个性,一 直是个很深奥的学术问题。一般来说,在学习阶段, 首先在继承,继承的方法就是临帖。枯燥的规规描 摹,主要是养成良好的行笔习惯和掌握古法的笔墨 技巧。临帖越扎实,临的种类越多,书法的功底就 越深厚;书法的功底越深厚,将来创新的成功系数 就越高。当然首在取法乎上,取法乎上是需要眼力 要高,眼力高取决于胸次要富,胸次取决于综合素 养。康有为在学书心得中说,“吾眼有神,吾腕有 鬼”,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书法创作的眼高手低现 象是永匣的。只有不断提高眼力,才能不断提高手 下笔墨变化的技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高十分。 则手高七分。”在清代乾隆时期,有两位大书法家 在继承和创新上各有所见,他们是学重一时的翁方 纲和名满朝野的刘石庵,凑巧的是翁方纲的女婿戈 仙舟却又是刘石庵的学生,戈仙舟经常游于二位之 中,翁方纲对戈仙舟说:“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刘石 -45— 2009年第4期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庵却反问道:“汝岳那一笔是自已”。这问题似乎很 四、文人风度与书法价值 棘手,仔细看来并不矛盾,继承固然重要,到了一 关于书法价值的取向,往往因人而异,第一类 定时期必然要有强烈的艺术个性意识。只有不断探 人是达官名流,王孙贵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特 索,艺术个性自然会溢于毫端。纵观历史上的书法 别是通过正常“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途径取得进士 大家无一不是以强烈的艺术个性,鲜明的艺术特 以上学衔者,他们本身就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其文 点,厚实的艺术轨迹为基础。东晋的王羲之、王献 之开文人书法之风;初唐四家的欧、褚、虞、薛; 北宋的、苏、米、黄、蔡;元代的赵孟糇、康里子 山;明代的黄道周、张瑞图、文征明、董其昌、宋 克、祝枝山、徐渭、倪元璐;清代的傅青主、王铎、 朱耷、郑燮、金农、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 之谦、杨沂孙、翁同 、沈曾植、吴昌硕等以鲜明 的书法个性均说明了这一点。在书法创作中,文人 个性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清代的邓石如(字完白), 起初笃好刻石,喜仿汉人印,旋即游于寿州。时梁。 为寿春书院山长,见完白刻印所J}j之字,深叹其未 谙古法,缘爱其才即荐于江宁梅缪家。从此邓完白 获观梅家所藏的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巨公名迹,于 是每日早起,研墨盈盘,临至夜分,墨尽始寝,寒 暑不辍,如是八年,书法大成,复遍游山水,名盛 一时。现代的齐白石初学画为宋元之风,写字极似 何绍基,衰年变法,画学徐渭、朱耷、吴昌硕三家, 书法亦学吴昌硕之行书,篆书以汉印之文另开生 面,以书、画、印三绝而名世。从有些现象看来, 书法创作个性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多元借鉴,历史上 就有同代人风格相近,如羊饮学王献之、薛稷学褚. 遂良、吴琚学米芾等也是一段佳语,这就是书法界 常说的“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买褚得薛,不失 其节”。 一45一 化素养是勿庸质疑的。由于他们政治地位比较显 赫,在气质上总是气宇轩昂,目空四方;在书法创 作上往往是我行我素,随意挥洒,体现出很强的士 大夫气。这些人的书法作品大多颇具纪念意义,其 中一部分不乏是精绝的神妙之品;第二类人是学问 很高的隐逸之士。他们原本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但是又不同于官员的忙于政务,疲于应酬,能够全 身心地投入治学之中,吟诗作赋,抚琴作画,时有 雅士来访,过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悠闲生活,书法创 作则完全是心手双畅,思逸神超,体现出浓郁的山 林气和书卷气,作品一般都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类人社会地位比较平凡,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和书写功底,却因经济拮据,需借助书法作品来聊 补生活之资,他们往往因市场所迫,按需所制,书 法作品的内容也局限于普通人能够接受的吉言勉 旬、常见词章,主要以楷、行为主,发行数量较大, 加之也有相当数量的命题抄誊之作,因而该类书法 作品只是具有比较实用的阅读价值。此外还有一些 极具表演性质的旁门左道,双管齐下,五窍并用及 专写一字等类,这种作品只是具有一种临时应景价 值。 在这三类文人中,前两类人的书法作品既是以 文会友的遗赠之品,又是社会上公私收藏、商家送 路毓贤:中国丈人风尚与书法 礼或附庸风雅而追逐的热点。这种现象早就有之, 在东晋时期,王羲之住在蕺山脚下时,曾遇一位老 妇人出售六角扇,便询问价格。老妇人回答说二十 多钱一把,王羲之拿笔在每把扇上写五字,老妇见 状,叹息到:“我一家人的午饭全靠这几把扇子, 这如何得了”,王羲之说:“不妨事,你老人家只管 说扇子上的字是王羲之写的,每把加一百钱方可出 售”。老妇人进入集市,赶集的人见是王羲之的书 法,争相抢购,十几把扇顷刻售完.在当地传为美 谈。到了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扬州聚集了 许多盐商。他们结交书画家,书画家们也在经济上 依靠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但是当时有些书画 家与盐商配合得并不默契。有一盐商仰慕郑板桥的 书画,总想要一幅郑板桥亲笔为他署上上款的作 品,百求而无果,当他得知郑板桥有爱吃狗肉的嗜 好,并习惯每日清晨总在某一竹林边散步赏竹后, 便想出了一招。有一天早晨郑板桥行到竹林边时, 忽然闻到—股香喷喷的狗肉味。驻足又听到竹林中 传来悦耳的琴声,便顺着香味和琴声的方向找去, 终于在竹林中央见到一处宅院,建得朴素大方,院 中有一老翁在抚琴,便走上前去与老翁搭讪。老翁 故意让童子将狗肉端上来却无让意,直引得郑板桥 涎水直流。老翁见时机已成,才开始让他吃狗肉。 他吃了狗肉,自觉欠了人情,便指着新刷的素壁: “何不悬挂字画?”老翁说满扬州城他只认郑板桥 的字画。郑板桥便自报家门,老翁佯装怀疑要求试 笔为证。当他完成几幅以后,老翁提出要题写上款, 他一见是某盐商的名字,便不肯下笔,老翁说天下 重名者众也,他终于答应了请求。隔半月后,他接 到盐商的请帖,来到竹林之中参加文友雅集,当看 到带有上款的作品时,方才恍然大悟,惊呼上当。 像郑板桥这样清高重节的书画家为数不少,但也有 一种只认钱而不认人的书画家,据《书林纪事》所 载,书法家张延济就是这样的人。有一次文友向他 求字,因当时所带资费不足而遭拒绝,文友心不快, 差佣人购得一扇并前往求题,因润例颇丰,张便按 要求认真写完并署佣人之名为“大人之属”。一日 文友请他到家一 ,当他与文友聊至兴闻,文友将 这个装水烟的佣人叫来,在抽烟中让佣人将折扇拿 来张开一读,他这才知道此事欠妥,落得个声名不 佳。 中国传统文人有着特有的文化风尚,在生活隋 趣、艺术个性和价值取向上都显彰出与西方文化理 念不同的方面。琴、棋、书、画作为文人的雅好, 传承了几千年。梅、兰、竹、菊的性格代表了历代 文人的风度,中国文人借花喻志,借景畅怀和借字 抒隋所形成的文化艺术现象,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 华夏古国的民族个性。今天,当我们品读诸葛孔明 的《出师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 去来兮》、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的《师说》、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文天 祥的《正气歌》时,不难理解中国传统文人那恪守 气节、忠君爱国、愤世嫉俗,怀乡忧民、耿介直言 的鲜明个性;寄情山水、诗酒翰墨、抚琴对奕的高 雅隋趣;以及达观平和、倜傥磊落,视金钱为粪土, 卑富贵若浮云的超然风度。 作者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陕西省文史研究 馆馆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任 一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