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返校检测(1.5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总复习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返校检测(1.5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总复习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返校检测(1.5模)语文试题及答

案 高三总复习

2022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返校统一测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史书情节跌宕(dàng)起伏,节奏张弛有致,篇章结构大开大合,尤其是对史实的叙写,婉曲周详且剪辑(jī)得当,而非一味实录不求艺术。

B.大森林里晨曦初现,宁静的树悄然伫立,葱翠的草绿意盎然,馥郁的花香汇聚成流,漾起涟漪旋(xuán)转,飘荡,既沁人心脾,又给人眩晕(yùn)的错觉。

C.时代风云变幻,人生苦乐掺半,因此,我们需用诙(huī)谐之智来化解生命苦楚,抑或以戏谑(xuè)之姿来与自我和解,毕竟,来到人世也是一种缘分。

D.溯瓯江游览,那流光溢彩的摩登城市、丰姿绰(chuò)约的生态花园、古韵新貌相映的旅游胜地,都是温州这座焕发生机的千年古城展露(lòu)的容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为了从噩梦般的纠缠中挣脱出来,人们往往会选择反思、忏悔,于是一个时代过去,总会出现打上时代烙印的“忏悔录”(如卢梭的《忏悔录》、巴金的《随想录》)。这样的忏悔往往体现着过去时代复杂的历史症结,充满作者痛苦的内心挣扎和深刻的灵魂拷问,饱含生命的体悟和理性的启迪。

【乙】读巴金的《随想录》,当代文化批评者有责任做这样的追问:为什么一个时代过去了以后,蜂拥而至的书籍中少有像这样涤荡着灵魂的忏悔文字?不知是我们的民族基因本身就缺乏忏悔素质,还

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向来就缺少承担历史罪愆的勇气和魄力。【丙】其实,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鼓励价值担当,包括鼓励挽狂澜于既倒的崇高的民族担当,却似乎并不热衷于倡导承担历史罪愆和责任的勇毅与刚正:因此建构的整体文化不仅缺少忏悔的大手笔,而且似乎也缺少了日省吾身的精神迁延的脉络。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蜂拥而至 B.涤荡 C.倡导 D.也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回首过去的2022年,不仅我们从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厚植优势,还在自主创新中攀登科技高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提高幸福指数。

B.为了确保人们度过欢乐的春节,上级指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防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防疫面临的严峻形势,发现漏洞与盲区要不惜一切代价解决。扫一扫,下载APP第一时间查成绩 C.由我国科研人员精心研制“空间站食品”分为主食、副食、调味品等6种,种类繁多,营养丰富,经过柔性高效杀菌技术处理,从而使食品的感官品质大为提高。

D.从古建筑保护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各级研究院座谈到各地石窟考察,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传递出他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5.下列对联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老百姓贺新春: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 B.冬奥会祝福语:久历风霜生气象,多经冰雪出精灵 C.赞哲学家老子:齐物怡情思浪漫,养生治国道精深 D.鞋子推销广告:由此登堂再入室,任君步月又凌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22年12月,新华社联合新浪微博和新世相共同发起“年终提问2022”活动,针对网友们的问题,被邀请的张文宏医生以书信方式回应了他们的成长困惑,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同时身处时代之中,我们都是普通人。即便出生贫寒,来自边远小城或农村,如果足够坚强,又有毅力,在时代潮水中都有机会做一个弄潮儿。还有些小伙伴即使不怎么坚强,但也不脆弱,能经受打击默默成长,那大概率也可以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些小伙伴可能觉得自己很普通,我想我们要有信心,一个好的时代,会让每个普通人享受自己的普通,让每个奋斗者享受自己奋斗得来的收获。时代的潮水总能跨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个人命运也是如此。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

这封给年轻人的信激荡人心,一时刷屏无数。但也有网友曲解写作者本意,比如下面网友S对文中画线句的评论。张文宏对此进行了回复,请你把他的话补充完整。要求:观点鲜明,阐述有理,语言得体,15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 范渊凯

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

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审美可以联想到理性的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而起的超越与升华带来的愉悦。

无论自然美或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生成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

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的深刻内在理念和道德意蕴,从而触发的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而审美德性则提升审美境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 审美价值包含了理性的道德因子,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审美活动终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之中包含协调社会关系作为精神力量的道德,而审美活动也是主体将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对象化的过程,遵循着道德规律。因而,只有将审美活动放置于社会实践与道德关系中考量才能深刻认知审美价值。 (节选自《简论审美德性》,有删改)

7.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佐证观点。以下对“审美价值”的理解不能被马克思引言证明的是()

A.审美价值可以带给主体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 B.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超越了一般的价值,具有超功利性。

C.审美价值出场既有客体参与,又有主体介入,体现主客体的统一。

D.审美价值与其他价值一样,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关系中。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审美主体心灵触发美感时会不可避免地运用道德评价。 B.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定向心理结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由道德情感等组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高层次审美承载了丰富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包含着“尽美尽善”的本质欲求的实现,体现了外在审美对象与内在思想内容的统一。

D.“人的本质力量”包含道德,“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遵循道德规律,属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活动需置于道德关系中考量。

9.作者为什么说“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根据文本概括,每点不超过20字。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会消失 刘鸿伏

村庄里空掉了许多房子。

那些房子都很荒凉,失了生气,瓦楞上长满野草,门窗紧闭或倒塌。屋外台阶上长着一些矮小的灌木并爬满藤萝,鸟儿在密匝匝的叶片中筑巢,它们很自在快乐地飞扬啼叫。

屋前的那些路都荒废着,没有人迹;屋内的灶台里还遗留着主人生活的余烬,不过已经板结,凝固了。有些柴薪还未燃尽,半截塞在灶膛,爬壁虎在上面溜来溜去,千脚虫在残薪下打洞筑巢…… 村庄里很多人出去了,就没有再回来。这些再没有回来的人口,时间太长就被注销了户口。

他们成为失踪的人或被死亡的人。永远不回村庄,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死了,一种是死也不肯再回来。

不过,事情总也有意外。某个曾经被注销了户口、二十多年不曾回村庄的人,一年秋天忽然出现在稻浪金黄的田埂上。他说他叫某某,就住村西土地庙边那栋已倒塌的房子。村里的人被他提醒,恍然大悟似的“噢”了一声,细看,却不像,怀疑他是冒充某人,而某人已注销户口多年,传说中早已死亡。不过那人却认真,一再说自己就是某人,小时候光腚在溪里玩水,在村里打泥巴仗,和某某、某某从小玩一块的。而他提到的某某、某某,却是早被报人口失踪了的。村里人愈加不信,眼神里透着怀疑。那人急了,扒了自己裤子,露出一个肥白的长满痦子的大屁股,对众人说,瞧见了吧,我左边屁股上长着一粒红痣,右边屁股一块疤,小时候就有的,还记得吧?我就是某某啊。 人们实在想不起来,不是很多人屁股上都有痣嘛,这也不是什么特殊记号嘛,一块疤能说明什么呢?农村出来的人谁身上没有伤疤?在山里、地里从小磕磕碰碰长大,受伤留下疤印是常有的事,这也能证明自己就是这村子里的某某?

后来那人到底没能在村里住下,被村人轰走了。这事被传说了许多年,也不知是真是假。

村庄里被注销户口的越来越多,热热闹闹的村子,终于冷冷清清起来。

有人叹气: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每个人都会消失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只是他们消失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不再回来,谁也没有这么说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就像急促的雨点,带着响声落下来,却在转瞬间悄然失踪了。作为生命的个体,容易让尘世遗忘,但作为失踪或消失的集体,却是村庄永远的痛。

在村庄里要获得失踪者的信息不难。在故乡,我走了两个村子。 黄金村在我的印象中属半丘陵地带,有平旷的沃野、清澈的小河,有丰茂圆润的连片小山。改革开放之后,它比其他村先富起来,外出务工的人最多,修造的小砖房也最多。深入到每片房屋中去,却发现这个村子其实已成半个空村,与其他村庄一样透着冷清,失去了活气。现在常住的也就二百来号人,都是些老人、孩子。

现在谁还待在村子里?出去啦,全出去啦。我又问:70多人死

于矿难,这数字挺吓人,不会夸张吧?村主任说,近二十年来实际死于矿难的村民,还不止这个数,好多人根本没有上报,死和活你根本搞不清楚。

挖小煤窑很危险,谁都知道,可挣钱多,这就让外出的不少农民工冒险下窑,而不幸事件便经常发生。黄金村如此,其他村子也是如此。每年中国死于矿难的农民工,没有谁统计过,所以没人知道这么多年来到底在煤窑、煤矿里冤死了多少苦命人!就是活着的,也有好些人得了尘肺病,生不如死。

当我将电话打给另一位邻村的村主任时,他很惊讶,说:兄弟,你怎么想起要调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意思,我可以帮你。 次日,步行一个小时,到了破烂的邻村,见了村主任。村主任从灰蒙蒙的一个木柜里找出一个大档案袋,说,这里面全是近几年村里注销户口了的。

在“村死亡人口”档案里,从“村失1号”到“村失57号”,发现失踪人口57人,还有死亡82人,15年里每年外出死亡与失踪9人以上。死亡原因清晰,大致可归类为:矿难、车祸、工伤意外、猝死、病死及其他情况。而死于矿难的比例最大,这点与黄金村调查所得相类。这个村子总人口为405人,除留守老人、小孩100多人外,全部外出务工。也就是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外出,而这四分之三每年又以百分之三消失。这个比例让我吃了一惊,如果以此推算,这个村子不出50年即成为空村!

我们闲扯着走近一处建造极庞大的长形大木屋。那木屋占地甚大,估计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就是民国前后。高大廊柱,雕花木窗,黑瓦翘檐,气概犹在,却被四周荒草围困,无端地透出苍凉来。 我说:这么好的大木屋也空废着,好可惜!

村主任说,这屋子属于两兄弟,是祖业,民国时挺兴旺。两兄弟每人一半,够住。但是老弟一家人先后外出说是挖金矿,最后只有老弟的一个小儿子发了财,在省城买了房和车,其他两个家庭成员有死于金洞,一个吸毒贩毒被枪毙,一个女儿远嫁香港。所以老弟一家人只有一儿一女还活着。老兄一家最惨,本来人丁不旺,也就两儿子,没女儿。这两儿子很早就失学,后来和他们爹随叔叔一家去挖金矿,

结果父子三人全在一次塌井事故中被活埋,他们的娘受不过打击,在这大屋里一根裤带上吊死啦!这屋被村里人叫鬼屋,白天都没人敢靠近!

村中这样空废的屋子约有十几栋,用村主任的话讲,是都成鬼屋了。我说,一个小村子,这么多鬼屋,这村子岂不成了鬼村? 村主任沉默有顷,答道:人都空了,村子还成村子吗?不是鬼村又是啥?依我看,于今也不止咱村,好多村庄都快成空巢了,野兔子比人还多些!

我在想:若人都消失了,村庄当然便消失了。万家烟火,延续的是生活与血脉,观照的是时代的兴衰;冷火秋烟,不只是村落的寂寞,更是生的寂寞了。

稀疏的鸟声从树梢上漏下来,落在我的身上。穿过荒芜的田野,我走向红尘深处。

(选自第四期《美文》,有删改)

10.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鸟”,试分析各有什么作用。 1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就像急促的雨点,带着响声落下来,却在转瞬间悄然失踪了。作为生命的个体,容易让尘世遗忘,但作为失踪或消失的集体,却是村庄永远的痛。

12.文中划波浪线的两段都用了详写,这样安排有何艺术效果? 13.结合“消失”的具体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清泉记 【明】刘震

一清泉,出温州华盖山下东瓯王祠之左方也。前此地有东岳行宫,久且倾。成化壬寅(十八年),永嘉令刘逊时让①寓是,督版籍事,相视区画,改修今祠。以王受汉封,旧有功于兹土,故自海坛山徙祀之。又以祀必有敬,辟地为致斋所而得泉焉。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

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明年,馆是祠者李云从走币京师,因中书舍人黄君璨请予记。

《礼》云:“王道和平而醴泉出。”李锡为芦城令,苦井变甘。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令修民事而事神敬,清泉出而甘,其有由矣。

予闻温人言:永嘉郡,事烦剧,案牍填委。令下车勤政,每忘食,首省浮费,禁雇纳,恤孤老,均科役。然后兴学养士,辨狱平冤,惩奸去魁,明版籍以止民伪,制军卫以除民梗,量涨地以补民业,葺正祠以风民义。暇则自为祠记碑文,以示当祀与前人贤否可劝戒者。于是人心悦,盗贼息,期月而政声著,三年而百务举。岁饥,不数日而输谷者六万余斛。吏舍火,吁天自罪而风焰息,禁库连椽不及灾。考绩当北上,民遮道泣留者数千人,恳谕五经宿而后出郭,犹趋送二百馀里。自郡长而上,凡浙之藩臬、巡守、行台诸使,羡赏一口,奏为令治第一。若此者,则其和气感召而得乎神人,岂独泉哉!虽然,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 嗟夫!贤如李锡而泉始甘,贤如令而泉甘以清,使天下之为县者皆然,则和气充洽极矣,何必醴泉出而后可占王道盛治耶?求玉于石,累金于沙,金玉固自少也。予于是知令之名与是泉同久矣。况泉因令而得美名,则令之贤又泉之遭际也不亦荣幸矣哉!予于令有师友谊,家同里,喜其行不负所学,故记泉而兼书之,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以告于后之为令者。

(选自《弘治温州府志》,有删改) 【注】①刘逊:字时让,曾为永嘉县令。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修民事而事神敬修:治理 B.葺正祠以风民义风:教化 C.三年而百务举举:振兴 D.以泄温人惓惓刻石之意泄:表露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旧有功于兹土②当其欣于所遇 B.①吁天自罪而风焰息②弃甲曳兵而走

C.①喜其行不负所学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以告于后之为令者②予之及于死者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一清泉记”,实则以泉喻人,借“一清泉”的清澈澄净来比况永嘉令刘逊,塑造了一位勤政爱民、官声显著的地方官形象。

B.刘逊在永嘉治上政绩卓著,不仅改革制度,整顿风气,而且重视教化,所以在因灾荒而离任时,当地数千百姓苦苦挽留,不愿放行。 C.作者将刘逊比作稀有的金玉,以此表达对其人其行的高度赞美,并认为如果天下治县之人都如刘逊这般贤能,就预示着太平盛世的到来。

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文章末段的议论,情理交融,体现了明朝士大夫关心吏治、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泉甘且冽食者往往愈病温之士民遂相与矩凿为池砌以石而亭其上题曰一清泉盖喜其澄澈一色不染纤泥故名之以况令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怪夫水泉无知而系人事,无乃政善民安而和气召之乎。 (2)因泉而知令之德与政终始,一清以为左验,则名泉之义又乌可忽也。 (二)(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寄端及重阳① 【唐】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闲居怀旧 【唐】顾况

日长鼓腹②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 骚客空传成相赋③,晋人已负绝交书。 贫居谪所谁推毂④,仕向侯门耻曳裾。

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

【注】①此诗为诗人辞官闲居长安西郊时寄赠在朝做官的亲人而作。②鼓腹:袒腹,谓饱食无所事事。③成相赋:《荀子》篇名,唐人杨倞注为“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④推毂:提携推荐。 19.《闲居寄端及重阳》一、二句借助系列意象,描绘了__________的山居图景;《闲居怀旧》首联叙写庐中雅事,展现了__________的家居生活。

20.比较两首诗在“闲居”上寄寓的情感及抒情方式的异同。 (三)(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①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当是时,作者备矣,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朱熹《论语集注》) 【注】①知:知道,懂得。

21.孔子强调自己要“多闻”,其实在谈交友之道时他也说要“友直,__________,友多闻”。“折衷”一词意为“__________”。 22.后人因对孔子评价的不同,对“述而不作”的理解也会不同。杨伯峻便认为,此处的“作”可解为“不知而作”,这与朱熹的看法有何差异?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典范”是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典范的价值是无量的,可有时,人们乐见的,除了典范,还有例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