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值得分析、讨论、研究的问题,什么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育社会学家是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们使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资料?怎样对数据作出解释的?我们将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常用方法。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哲学方法论(理论指导层次):
1、历史唯物论中的三个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 2、研究教育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从实际出发 联系的观点 辩证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第二个层次:即学科的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它涉及教育社会学如何发现并合理解释各
1
种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
第三个层次:即具体方法论
它涉及以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获取与分析教育事实资料的问题,包括各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如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方法论的第二层次)
“范式”某一学科共同体所公认的一些不同的模型方法与解答方式,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解释。 1、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实证范式的核心是“唯科学主义”。 其精神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
社会现象(教育事实)与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一的,都属于“客观事实”,故可以根据自然规律予以解释; ② ③ ④
不盲从任何权威; 推崇“价值中立”;
不满足于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解释,一切推论都要由事实来检验。
2
实证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①注重事实判断(推崇客观资料)、反对价值分析,这是实证范式最根本的特征;价值中立,完全客观。
②注重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地得出结论; ③强调定量分析,反对定性分析。 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
教育社会学家主要进行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
第一类是描述性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弄清在何时、何地、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升学率调查、逃学率调查、自杀率调查。
第二类是解释性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城乡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差异?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为什么人们要上私立学校?
【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推理划分为3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
3
(2)人文研究范式: 与实证研究相反
实证研究科学主义的倾向,要求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的做法二战以后受到了批评。使社会现象简单化,非人性化。人文主义方法论受到了重视。
“人文研究范式”基本特征: ① 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
② 注重解释性地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原始记录——理论解释。)
③ 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教育社会学家也接受了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强调对师生人际互动的解释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剖教育教学的实际内容与过程,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理解和解释。
2、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根据不同的理论学派来划分的研究范式有3种: ①功能范式:
经典代表人物是涂尔干、杜威、帕森斯和默顿等。 基本观点:
强调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 社会因为价值共识而整合
系统以和谐运行为主,变迁是因为外部力量干扰了系统内部
4
的平稳运行。
功能理论适合研究作为系统的学校组织。
② 冲突范式:
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有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鲍尔斯、吉尔斯的“社会再生产论”,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论”,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的“反学校文化论”等。
个体和群体存在目标取向差别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冲突和斗争的普遍性
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稳定是暂时的,因为冲突存在 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强制的方式:镇压、收买、维持合法权威。
③互动范式。
偏向于社会心理学的微观研究,注重研究个人、小群体,而不研究社会结构。人们也称之为“微观社会学”或者“解释论”。
因为它更加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研究学校中的人际互动、研究学校中个体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如何交往?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5
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不用数字和量度; 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不用语言文字。 二者的主要差别: 研究目的 研究者 研究程序 资料处理 获得理论 定量研究 确定结果不介入; 标准程序 统计方法 以理论为(关系、事实与价预先设计影响、原值分离 因) 一种研究方法 基础开展研究 演绎法 定性研究 理解整个观察参与非标准程描述方法 理论是在过程 事实与价序; 值不分离 多种研究方法并用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为了解答教育领域的问题,所以,需要依靠科学的程序与方法。科学是建立在逻辑与观察两大基础上的。
理论——是用于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
研究——是用于处理观察方面的问题,提供事物或者现象的的事实资料,并且提供证明与检验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程序与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理论与方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6
研究过程中形成 归纳法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了社会研究中的逻辑模型,被称为“科学环”。59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分别需要经过五种知识的循环:“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得到新的理论)”。 这个研究过程: 从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到新的理论,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
这一模型是表明了教育社会学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是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研究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
(二)研究课题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体现:
一是课题选择,二是资料收集,三是结论形式。 第一个环节属于提出问题,后两个环节属于解决问题。 1、选择课题: 选题途径:
途径之一:来自研究者自身的兴趣。 途径之二:来自讨论或启发。
途径之三:来自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现象。
途径之四:来自对原有理论的质疑.即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重点。
总体而言,选题必须根据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自身优势这三条原则来进行。
7
2、课题的操作化
把课题中的概念变成可以测量的变量,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变成可以检验的命题。 (1)变量的操作化: 变量的界定;
课题名称中的概念是初始概念,这些概念必须是变成经过定义的变量,否则无法操作。
题目:“班级分层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题目:“现代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班级分层”、“学生社会化”就是初始概念。那么,什么样的情况叫做“班级分层”?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学生社会化”?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必须进行操作性定义。
(可以是本研究自己的界定;可以是引用他人的观点。) “家庭”是初始概念,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本研究中的家庭是什么含义:“有孩子的家庭”还是“核心家庭”„„
从变量中引申出指标项;63
有些变量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观察时就需要引申为几个指标,再用这些指标来收集资料。“学习成绩”的概念可以直接用于收集资料。
比如“教师地位”,可以引申为多方面,教师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专业地位„„每个方面再可以分几个指标。
“学习态度”也是抽象的,必须分解成几个指标。
8
变量的测量:
第一,要明确分析单位;指群体、组织、个人。 “学校的组织结构与效率研究”——分析单位是组织; “校长与学校质量的关系研究”——分析单位是个人; “某区人口文化分层研究”——分析单位是群体。
第二,确定测量的角度;
“人们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态度研究”可以测量的角度: 是否赞成、赞成与不赞成的比重、赞成与不赞成的两种态度的程度、现行高考制度是否合理、人们对此的意见、建议是什么„„ 第三,确定变量的差异范围;对变量的取值范围要合理。64 学历范围、收入范围、态度范围(喜欢、支持的程度范围) 第四,确定测量的精确度;
“大学生价值观转变研究”,大学生家庭背景怎么划分:农村与城
市;还是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平原农村、山村„„; 一般细致的分类比粗分好。
第五,要注意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致性。
内在信度——在相同条件下,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第二遍与第一遍是否一致。
9
外在信度——能否被重复研究。 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研究结果能够被推广的范围。
“对教师在职进修的兴趣研究”。调查了6个人,结论:教师都对在职进修不感兴趣。 第六,要注意测量的误差。 误差的原因:
工作性误差——概念界定不清楚、指标模糊、提问不当、备选答案有
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发牢骚的次数”来测量是否准确?
代表性误差——调查单位与总体的差别。使用一部分部分来推断总体
的现象的误差。
(2)命题的操作化:变量分析的重点:
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事实的研究,是通过对变量关系的陈述进行的。所以,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更加应该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大学教育机会不均的原因”。 教育机会不均——因变量; 可能性的原因——自变量。
10
当结果(因变量)已经知道,研究重点是寻找原因(自变量)。研究的重点是大学教育机会为什么会不均,寻找不均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要想方设法上重点中学?”上重点中学是结果,原因是什么?需要研究的问题。
反过来,自变量已知,则应该找到因变量(结果)。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有时,两个变量都是研究的重点。
“受高等教育与不受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研究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学习压力与学业失败”二者互为因果。 此时无论是自变量或因变量都是分析的重点。
“名牌大学毕业生赚钱更多吗?”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对人们后来的生活的影响。大学排名与毕业生收入二者相关性。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66 1、概念的建构方法。
所谓建构的概念,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界定与引入的科学语言。描述与解释特定的教育事实,都需要用两类词汇来构成句子。
第一类词汇:逻辑词汇,即联结词汇,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所有、一些、或者„„
第二类词汇:指涉词汇,所指的事物:学生、老师、学校、班级„„
11
师生比例,课堂秩序,动机、态度,舆论„„
概念经过建构,就成为了变量。 概念的建构有四种途径: 一是从日常词汇中“引进”。
“团伙”、“帮”。“青少年中的团伙犯罪研究”
二是从其他学科中“移植”。
“参照系”是物理学的概念。“社会价值参照系的研究” 社会价值参照系分类:血缘参照系、等级参照系、官本位参照系、金钱参照系。
三是独立地“创造”。(研究者现在经常使用这个途径)
首次提出一个概念。创造性地建构概念:素质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
四是从他人文献中“吸收”。(常用的途径)
一是从历史的传统中吸收, 二是从与国外研究的比较中吸收。
2、命题的建构方法。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或更多概念关系的描述。
命题的建构则是指导对概念关系(变量关系)的界定方法。涉及两种情形:
一是对研究中出现不同数量的变量时如何进行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界定”;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赚钱更多吗”
12
二是对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即“变量关系的类型”。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研究至少需要一个命题。陈述句。
3、理论的建构方法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是以概念与命题的建构为基础的。理论是一组有逻辑关系的假设与定律。
理论有三种形态:
一是全部由定律构成的理论。 二是假设与定律共同构成的理论; 三是全部由假设构成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使用的理论,一般是由假设构成的。所以,需要发展出一组科学的假设。
理论的建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如何形成可以检验的关于客观规律的陈述? 如何建立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四种方法。 (1)演绎方法:
演绎方法就是从已知的命题出发推论出若干未知的命题。先设立假设项,然后作出推论。 比如:自杀理论的演绎
13
假设1,缺乏社会整合性会导致精神沮丧; 假设2,精神沮丧会导致偏差行为; 假设3,偏差行为与自杀率有直接关系; 假设4,基督教比天主教更加缺乏社会整合性。 推论:基督教徒的自杀率比天主教徒更高
(2)归纳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一般都是不完全归纳法。从某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属性的认识,归纳出这类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
美国格洛克的一项调查研究:他建立了关于宗教的社会剥夺理论。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若干命题,并推理出结论。
命题1,女人比男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2,老人比青年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3,穷人比富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4,单身汉比有家庭的人宗教信仰强烈,
命题5,女人、老人、穷人、单身汉都是低社会地位团体。 推论:低社会地位团体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
那些在社会生活中被剥夺了满足感和成功感的人,通过求助于宗教信仰获得精神安慰与补偿。
(3)类比方法:是把已知的关于某类事物的知识与结论,推广到研究对象上,从而形成相似或相同的理论。在教育研究中,常常借用
14
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类比。
经济学:教育产业化。
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把动物心理的五个命题,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可以产生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命题1,鸽子啄一个特定的目标时,给它一些食物作为报酬,越经常得到报酬,它就越会重复这个动作。
命题2,人发生一个行为都是为了报酬。 命题3,人与鸽子的心理是相似的。 推论:
一个人的某种行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越会愿意从事这种行动。
【思考: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可以研究。】
(4)联结方法:把若干准则汇合在一起而建立理论的方法。一个准则解释力可能比较弱,因为它不能包含例外情况。当若干个准则一起解释一个研究对象时,可能提高解释力。因为会减少例外情况。
命题1,通货膨胀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命题2,政治腐败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命题3,分配不公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推论: 通货膨胀、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现象均发生时就会有社会动乱的可能性。
15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教育社会学研究,也需要遵循一套程序。
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声明:研究的基本阶段和研究类别。 1、研究的基本阶段:通常包括五个阶段: 选择课题与提出假设; 进行研究设计; 收集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 解释结果及检验假设。 科尔曼的《青少年与社会》 研究的起点:观察
科尔曼观察到美国高中的学校气氛存在一种特殊之处:师长强调的价值观与学生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完全不一致。
他想进一步了解这种气氛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对学生如何产生影响的?75
第一阶段: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陈述,提出假设。
在研究之前,他查阅了前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提出假设、确定概念、对研究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进行了陈述。对概念进行了操作性的定义。比如:
“学生价值观”分为两个变量,以便可以测量:“声望”和“学生态度”。(哪类学生的声望最高?一个学生怎样才会被同学所记住?)
16
对变量关系的假设:
“社区中的某些社会特征会体现在社区中学的价值观中”; “学生具有反对学习成绩的倾向,可能是成绩好的学生资质平庸,而智力好的学生不是在学习成绩方面表现最好,这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不为老师重视”。
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
科尔曼使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在伊利诺州的10所中学调查。(包括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中学)
第三阶段:收集资料: 问卷调查了8900名学生。
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为问卷提供了生动的例子。 小样本调查了教师与家长。 第四阶段: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中放弃的假设:
“社区中的某些社会特征会体现在社区中学的价值观中”;因为,调查发现,学校中队成功的定义,不同的社区没有区别。
分析资料中发现:
在所有学校中,学生的价值观与老师的价值观针锋相对,并且学生的价值观占上风。
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科尔曼的一般性结论:
我们社会中有许多青少年团体,他们以自己的兴趣和态度对待事
17
物,而与成人的责任感相去甚远。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隔膜,很可能比任何时候都要深。
发表成果:《青少年与社会》1961年
2、教育社会学研究类别。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共同类别 方法论 类别 实证研究 实验研究 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分析到位 微观研究为主 部分宏观研究 资料收集 方法 问卷 访谈 观察 统计资料 资料分析方统计法 法
18
人文研究 小群体研究 微观研究 从微观到宏观(集体行为) 观察 问卷 访谈 统计法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四、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一) 调查法: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1、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1)识别调查总体; (2)选取样本; (3)设计研究工具; (4)研究实施; (5)分析资料; (6)调查法的限制。 2、问卷法 (1)标准化; (2)匿名性; (3)间接性:
编制问卷首先需要确定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客观性问题、主观性问题。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性问题;敏感性问题或威胁性问题。 3、访谈法
访谈主要有三类: (1)标准化访谈; (2)半标准化访谈; (3)非标准化访谈。 4、调查会法
19
(二)现场法 1、观察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几类: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2、实验法。
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 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多组实验设计。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