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文言文与成语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作者:黄旭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文言文的教学要改变为考试教育而教学的旧方法,提高教学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不仅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含义,还要思考成语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的内在联系,做到了这些方面,就能对文言文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作出迅速反应,从而提高完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教法;成语语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8-02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课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上乘佳作,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既能发挥人文方面的教育熏陶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但是目前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仍较为普遍。究其原因,除了文言文自身的一些因素外,跟教师教学文言文的态度、观念、方法、手段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对此进行反思。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1.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的教学目标低且不够明确,往往为考试而教,认为能翻译课文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它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
1.2 文言文年代久远,语言障碍大,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似乎显得很难,于是教者习惯地把现成有结论的答案传给学生,常采取\"教读——释词——串讲——翻译\"的模式教学,教师一包到底,满堂灌,这种逐字逐句讲解逐段翻译几乎是课课如此,期期如此。这样以\"教\"代\"学\",以\"教\"统\"学\",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书记员\",只管听只管记,老师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听得\"认认真真\"。表面上看,学生好像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受到压抑,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分享获取知识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心理。遇到课内文言文知识题目还似曾相识,一旦遇到课外的文言文就感到无从下手,束手无策,迁移能力极差。 2.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关键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提高其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把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讲解为主变成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应尽量放开手,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就会使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2.2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面对的文言文教材有着优美的语言文字,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社会场面描写和情景意象的瑰丽画面,人物命运与形象揪系人心,蕴含的哲理是对今人的警策和激励,这一切是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内在\"源泉\"。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它、运用它,使之成为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有效外部条件,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新颖、灵活,教学形式、手段要多样化。
(1)采用\"激趣法\"导入新课。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可用\"成语导入\"(如教学《狼》一文就可先让学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再归纳其感情色彩,后揭示课题)、\"谜语导入\"、\"唱歌导入\"、\"评书导入\"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2)培养语感是关键,要加强诵读教学。可采用放录音、教师范读、个别学生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听读法\",还可开展诵读比赛。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既要动口,又要动脑、动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大胆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今汉语词典》等,而且还应传授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如:遇到不懂的词语解决的办法就有——看课文注释、查字典和词典、查资料、根据句意或情境推断、问同学、问老师等。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个个争先,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查、自读、自讲、自译、自纠\"就是很好的自学方法。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带普遍性的知识,有时还要补充介绍一些知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谥号、轶闻趣事、生活习惯、礼节等。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最好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得多。(4)形式上可采用课本剧表演式、讲述式、演唱式、采访式、绘画式、欣赏影碟式。这些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5)加强迁移能力的培训。要改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较低的现状,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仅靠教材上的文章是远不够的。教师一方面在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古典名著和课外文言文来训练学生,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达到提高迁移能力的目的。
3.在运用成语时要辨明对象,切不可张冠李戴
如\"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如果说\"同学之间互敬互爱,相敬如宾\"那就闹出笑话了。又如\"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词,只用于自己,用于别人就有些不妥了。 4.要正确使用成语,还要把握成语的\"语性\"
成语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实词,实词是按性质分类的,词性不同,用法也就不同。比如\"风云人物\"意指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它相当于一个名词,在使用时只能起到名词作用;\"风卷残云\"比喻一股强大的势力将东西一扫而光或消灭干净,它相当于一个动词,适合于表示动作的语境,词前与名词相配。再如\"风调雨顺\"指适宜农事的气候条件或比喻有利的客观条件,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于形容词,在句子中常作谓语。如果我们能把握成语的\"语性\"及相应的语法功能,就较容易识别成语使用的正误。如下面这句话: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无疑要算是几千年中少有的大真话之一,以至大家全无力反驳它,心悦诚服地将它作为批评史上的存而不论接受下来。如果我们不知道\"存而不论\"的词性,很难判断它使用得是否正确,如果我们知道它是动词,就可断定该成语用错了,应该改用一个名词性的\"不刊之论\"。
总之,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正确运用成语,准确解答高考试题中\"成语运用判断题\",不仅要准确把握成语含义,更要思考该成语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做到了这两大方面,就能对成语使用是否正确作出迅速反应,从而提高完成成语判断题的正确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