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1月第7卷第1期Guide ofChinaMedicine,January2009,Vo1.7,No.1 院药学工作的重点。借鉴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 国情,早日使我国医院药学事业与国际药学发展接轨,已成为现阶段 疗,加强与医师的联系,增进医、药、护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在理论 和实践上提高医院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医药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院临床药学服务必将成为医 我国药师的当务之急。 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过程中的意义 涂兴强 【摘要】目的论述“治未病”思想对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整理文献资料,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对“治 未病”思想在本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是中医药研究“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结合现代医学微 观研究结果,进行微观的中医辩证治疗,将有可能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的思路,同时也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延伸。 【关键词】治未病;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9)01-0050-01 “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病理,在 治疗上坚守“治未病”意识 .6J,提高“防癌”意识,做到“已病防 古人在内经时代就提出,有预见性的调理可能被病邪累及的脏 腑,以防止疾病传变的预防原则。如《难经》中记载: “所谓治未病 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 邪。故日治未病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强调“无病先防”和“既病防 变”。笔者认为以“治未病”理念指导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有非常重 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医药理论在现代研究基础上的重要延伸。这种治 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无病防病”、 “有病防变”有待于我们中医工作 者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古代文献无此病名_1J,属“胃脘痛”、 “嗳 气”等范畴,传统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虚实挟杂, 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虚或胃阴虚,邪实多为寒凝食滞,肝气犯胃, 气滞血瘀。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点是胃腺体萎缩、 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古人治 未病思想总结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慢性 萎缩性胃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中老年患者占较大比率。针对现代 医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近年来采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治疗慢性 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未病先防,慢性萎缩性胃炎起病与精神、起居、饮食等因素有 关,预防强调调摄精神形体和适应自然环境、适应四季变化以避免外 邪对胃的侵袭。防患于未然以治未病理念指导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关键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与预防 ’ 。本病饮食调护尤以 重要,应戒烟酒,勿饮浓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既病防变的基 本精神是:当疾病发生后,在处理上应防止疾病的传变,病势的蔓 延,避免造成复杂严重的后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强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其辩证思路主要根据临 床的症状和体征,事实上在临床无症状和体征时慢性萎缩性胃炎依然 存在,但我们的治疗就基本停止,但根据现代微观的研究结果,我们 的治疗远远没有终止,治未病不能停滞在辨证阶段,而应深入研究 变”。现代医学对本病也没有提出特效疗法,研究发现中医药运用胃 黏膜的微观辩证进行治疗是比较理想的,体现了一个防治结合思想。 目前在临床上现代医学普遍存在不仅存在盲目治疗,而且存在 有过度治疗的问题。但是,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探讨远远 落后于实际工作的需求 ,与“上工治未病 的思想相距甚远,因 此,在不断加强对经典理论学习和应用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 断学习和吸纳新知识。中医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微观症和宏观症的结合,不能继续停留在简单临 床表现水平上重复工作。 参考文献 [I】陈贵廷,杨思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1995:425—433. [2】 陈寿波胃肠病临床药理学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7-124. [33] 柴可夫,钱俊文.“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 意义[J].甘肃中医,2002,15(5):5-7. 【4]胡永信,于亚丽.对《易经》与《内经》“治未病”的比较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7—9. [5】张景明,陈震霖.亚健康的防治与《内经》治未病理论[J】.辽宁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20-21. [6】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4,14(3):49・5 1. 【7】龚婕宁.“治未病”理论的超前性与临床滞后的改变[J]_中医药 学刊,2003,21(1):132—133. [8]王红梅.“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J]_中医药学 刊,2004,22(9):1671—1672. 四川省阆中市中医院(637400) (接95页) 5difal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据结论为:①正常对照、ALL、M3符合率为 或类型不同中间细胞群峰可或(和)大细胞群峰叠加或覆盖。五分类血 细胞分析仪:白血病时当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表现为相关区域细胞的密 集度增强,范围扩大。各种白血病细胞直方图或散点图的特征性表现对 实验参数的评估和白血病可能的叛断具有一定的价值。CouLTERAC T 100%,但目测法可将 LL分成L。、 、L3,而仪器所得图型无明显差异。 ② 型与M 型符合率较低,存在二者交叉其符合率在65%左右。总之, 任何一种先进仪器都不能取代显微镜下白血病形态学分型,迄今为至最 基本、最主要、应用最广泛得标准仍然是显微镜下的形态学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