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世界的探索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中。幼儿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其在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早期阶段,幼儿的智力发展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感知来实现。对于幼儿来说,缺乏游戏材料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学习。幼儿园过程性教育主要关注幼儿与教师、家长、同伴、材料、环境的互动的本质及有效性,关系着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智力、身体、美感等方面的体验与发展。在这些因素中,游戏材料是重要的媒介,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投放游戏材料,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快速发展,为提高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供物质保障。
一、正确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的积极意义
(一)正确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在幼儿园过程性教育中的作用 正确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能够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不同的游戏材料类型对幼儿的操作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教师为幼儿投放操作性较强的物质材料就会促使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天地。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更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的成功经验将有效提高其游戏活动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充分调动自身对游戏材料的注意力,对材料带给自己的各种感觉进行综合判断,并发挥记忆、想象、思维
等认知方式的作用,促使活动有效开展。从根本上说,自主学习是幼儿具有主动探索世界的愿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应用,以达到游戏的预定目的。
(二)正确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能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游戏材料。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经验为他们提供大小不同、结构各异、功能有别的游戏所需材料,为幼儿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帮助,有效提高过程性教育质量。如教师为幼儿提供组装类操作材料,能使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为幼儿提供角色游戏材料,能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为幼儿提供绘画工具,能使他们在艺术领域得到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原则 (一)注重安全,兼顾美观原则
幼儿教育过程中,健康和安全应始终放在首位。在选择游戏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无毒无害的玩具,不要使用有刺激性气味的塑料制品。废旧物品的利用要彻底清洗干净,并且进行暴晒消毒。对小班的幼儿要避免投放过小的物品,以防止幼儿将玩具塞进鼻孔、耳朵,造成危险。为增加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游戏材料还要注意美观。教师可以用各种漂亮的包装纸、废旧绒布、美工纸等包装游戏材料。包装时要注意色彩搭配,便于幼儿操作,让幼儿在一个安全、优美的环境里
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这样一个安全的探究环境,运用游戏材料的投放提高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为提高整个游戏过程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种类丰富,激发兴趣原则
幼儿进行游戏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有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材料,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自信,思路也会更加开阔。教师在对游戏材料进行投放时,不仅要购置成品的玩具材料,还要尽量使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将大自然、大社会当作一本活教材。比如,我们农村可以使用麦秸、玉米皮、树枝等自然物,南方地区可以使用竹子、贝壳等自然物,让游戏材料充满地域色彩。同时,对不同幼儿,教师还要根据他们的特长投放不同材料。在材料投放时,要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在幼儿擅长的领域不断增加游戏材料类型,以支持游戏不断深入发展,提升游戏质量。比如,“春天的植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以各种形式展现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植物。教师为他们提供的游戏材料包括画笔、纸张、积木、泥土、牙签、自然树枝、树叶等,给他们自由展现的空间。可见,“兴趣是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材料投放,以增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使材料发挥最大效能。
(三)便于操作,利于启发原则
游戏材料的好坏并不在于其外观是否精美,而在于是否有利于幼儿进行操作,并在对材料操作过程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要考虑游戏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直接进行操作,是否有利于启发幼儿思维。比如,探索植物茎的作用时,教师为
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树枝和红、黑、蓝色的墨水,让小朋友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树叶颜色的变化,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为发挥材料的启发作用,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要选择那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还要使材料的操作变化便于观察,使幼儿能够明显看出操作后的活动材料变化。比如,科学区为幼儿提供粗糙程度明显不同的木板,让幼儿探索木板表面的粗糙程度对小汽车滑行距离的影响,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升游戏质量。
(四)有针对性,便于探究原则
在幼儿期,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游戏材料的投放方面,教师要根据的幼儿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探究活动。在不同活动发展阶段为他们投放不同的材料,使游戏材料和教育目标结合,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服务。材料的探究性主要体现在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对玩具进行操作,并能够激发他们不断探索新事物的意识,形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幼儿在对材料进行成功操作的同时,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比如,“我是小电工”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首次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仅投放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和一根电线,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使幼儿更容易成功,然后逐步增加电池的数量、导线的数量和灯泡的数量,让幼儿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下去。
三、选取适宜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材料投放方式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类型、数量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进行动作经验积累和身体机能锻炼。
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较大,选择游戏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体积、形状、重量等因素。其次,进行游戏材料投放时,要考虑游戏材料操作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应该年龄班幼儿的操作需求,又要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以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比如,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小肌肉群还没有发展完善,对物体的操作主要靠大肌肉群来完成,所以要投放结构性较强的材料,便于他们进行操作;而对大班幼儿,则需要提供结构和功能更为复杂的材料,促使他们不断深入。最后,应合理控制游戏材料投放数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索。比如,如果对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过于丰富,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干扰,影响他们对游戏材料意义的探索兴趣。
(二)根据不同区域的活动特点投放基本材料
虽然为了幼儿可以多方面发展,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多元化材料,但在不同区域,教师要提供的基本材料还具有较大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区域活动的游戏质量。比如,在科学区,要为他们提供便于探索的材料,如螺丝刀、废旧电器等;在角色游戏区,要为他们提供具有代表性的道具,如理发店中一定要有剪刀、洗发水等;语言区要提供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如坐垫、椅子等;美工区要体现出材料的可塑性特点,如剪刀、画笔、彩纸等;积木区则要提供数量众多的原始素材,如积木、插片等。
(三)根据活动主题的变化灵活更换游戏材料
在组织活动时,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季节变换随时调整游戏主题。
教师在进行活动材料投放时,游戏材料要随着主题的不断发展而增加,幼儿的游戏质量也会随着材料的不断投放而逐步提高。比如,夏天到来时,第一周可以投放降温遮阳的设备,让幼儿探索夏天避暑的方法,第二周则可以投放夏天所穿的各种服装,让幼儿进行服装样式和图案创作;第三周则提供夏天里的时令蔬菜水果,让幼儿观察夏天里的植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