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
作者:杨小龙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2年第19期
本场考题
请以“眺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本文题“眺望”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按字面解释,“眺望”就是“站在高处向前方远望”。写作时,我们要把话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挖掘和深化。
要写好本文题,除了要理解好“眺望”的深刻内涵、注意对“眺望”的深入挖掘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或角度入手:一是可以写有关自己“眺望”的故事,“眺望”远方的亲人或某位伟人,“眺望”自己的未来或自己心有所望的某个理想,“眺望”已经逝去的历史或过去的某件事情等。二是可以写别人有关“眺望”的故事。三是可以写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眺望”的故事。四是可以写抽象事物之间的“眺望”,如“历史”眺望“未来”。五是可以专对“眺望”进行理性思考,全面分析,写成散文或议论文,比如阐述“眺望”的内涵、益处、作用、价值、意义等。 素材必备
1.2012年1月19日下午3时左右,央视官网微博发表了一条爆炸性春晚特讯,赵本山决定惜别2012年的春晚舞台。作为一个春晚的老兵,往年他一直是站在那个舞台上带给亿万观众笑声,成为观众的期待。而2012年因为身体原因却要离开那个熟悉的舞台,坐在家里当观众。对此,赵本山说:“其实这是早晚的事,我不可能总站在那个舞台上,我在几年前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现在的心态也很平和。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带给观众的是我几经揣摩、精益求精的作品,我希望把我最好的状态带给观众,但是现在因为身体的缘故真的是做不到了。还不如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我已经好多年没有陪家人一起过年了,好多年没有安心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了,我也很憧憬那样的生活。其实,谢幕才是最好的开始。”
2.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为反对拆除北京市的古城墙和古建筑,夫妻俩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先后与当时主持拆建的北京副市长吴晗据理力争。可惜,他们当年最终没能保住北京古城,如今,他们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故居,在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之后,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向北京市文物局递交的事故调查原因称,开发单位(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这一解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表示,把真的给拆了,再怎么重建也还是假的。2012年1月28日,东城区文化委再次回应称,虽然建设单位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修复的。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他们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并已书面通知建设单位,不得继续拆除现存院落的原有历史建筑。在完成搬迁腾退后,该院落将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
3.日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迎来全新的升级换代。2012年1月31日,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书法进课堂,中小学生都要学写毛笔字。具体规定为: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据悉,新课标还增加了中小学阶段经典古诗文的背诵篇目。有评论指出,语文新课标体现了对国学的重视,有利于提升未来整个国民的国学素质。
现场作文一 学会眺望 □陈嘉莹
一株红梅傲立霜雪,用缕缕清香眺望春季;一条涓涓细流奔向远方,用不舍的毅力眺望海洋;一只雄鹰搏击长空,用坚定的目光眺望更高的地方。
我们在人生的问卷中书写未来,于人生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我们难免会遭遇思维的困窘,而眺望便是黑暗中的火把,给予我们指引和希望。
眺望,是一种人生态度。杜甫于泰山顶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有那壮志凌云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目标。这无不体现着他们对未来实现伟大抱负的眺望。眺望如冬日的阳光,给予前行者坚持的力量。
眺望,是一种人生智慧。诸葛孔明于《诫子书》中写道: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苏轼在被贬之后道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有道是世事无常。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是事物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的规律。抛弃了繁华,眺望的是超然洒脱的人生智慧与方向。眺望如一泓清水,缓缓流入心中,使人的胸怀更加宽阔。
眺望,是一种人生境界。范仲淹登楼远眺,而其心也随之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的是他对国家、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显露出的是他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眺望如一支黑暗中的火把,点燃的不只是勇气,更是常人不能到达的人生境界。
萧伯纳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把地狱变成天堂,把人变成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中点燃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若要完成人生的意义,首要的便是用眺望的姿态完成人生华丽的转身,从而于高山中行走。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若只看眼前,只能发出韶华易逝之感叹,独自感伤“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凄惨人生。但若用眺望的角度,我们所见到的便是壮阔之景。从那零落的花瓣,我们能想象出来年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盛。
眺望,是人生态度,是人生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用眺望去点燃前行路上的已熄灭的火把,用眺望来给予我们更加不竭的精神力量,更加乐观远大的志向。 学会眺望,拥抱远大美好的未来!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5分=52分 【言之有据】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紧密,对“眺望”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作者精心打造了一组排比句,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将话题引出,增添了气势与感染力,并由此推及至人生中的“眺望”,切合主题。接着采用三个相同句式分别引出分论点。诗句的运用使文章富有意蕴,而且在每段结尾恰当地运用比喻进行总结,形象生动。文中引用萧伯纳的名言对“眺望”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最后用号召劝诫式的结尾承接上文,干脆利落、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现场作文二 窗 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彭 思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奶奶家。奶奶家的房子不大,窗台却挺高。当时我虽然年纪小,却总能爬上那扇小窗,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眺望着窗外。奶奶每天都要去菜园里忙碌,有时是给菜浇水,有时是锄草。总之,每天奶奶都会去园子里转转。那时候,我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第一件事便是望着窗外,等劳作一天的奶奶回来。趴到窗边去看,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看得远一些,能够早些看到奶奶那张慈祥的脸。奶奶每次回来,总会带回我喜欢的零食,有时是几颗糖,有时是几颗枣。而这无疑是我趴在窗边眺望的最大动力。
长大了些,我离开了奶奶,跟爸爸妈妈住进了新家。我的房间有一扇很大的窗。童年时喜欢趴在窗边眺望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每天一放学,我就趴在窗台边,时而看看楼下过往的行人,时而看看那一辆辆穿梭不止的车辆。更多的时候,我趴在窗台上,回味着奶奶给的糖和枣,回忆着奶奶和我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现在,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了,但还是喜欢从窗子里眺望的感觉。我眺望的是明天,是我的未来。我的脑海中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我穿着运动服,蹬着脚踏车和几位好朋友一起去踏青,去品味春天。这幅画很美。而我知道,我的未来也会像这幅画一样美好。无数次难过的时候,我都站在这扇窗前,眺望着远方,告诉自己:“别难过,继续努力,未来便是如此这般的美好……”
我就是这么一个喜欢眺望的孩子,小时候趴在奶奶家窗台上,眺望着奶奶手中的糖果;大了些,我还在眺望;现在,我依然眺望着,眺望着晴空万里的未来。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6分=53分 【言之有据】
本文以“窗”为行文线索,讲述了一个孩子在窗前不断眺望的故事。篇幅不长,也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给读者一种清新朴实的感觉。文中情感真挚,叙事清楚,时间线索明了。以“窗”为眼,文中的“我”由一个在窗前眺望祖母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得眺望未来的青年,由此文章的主旨也得以升华,思想内涵也更有深度。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大约是多少?备选答案有4个:10%,23%,38%,63%。
结果,大部分人都选了10%,少数人选了23%,极个别人选了38%,而最高的成功率63%却被冷落成了孤家寡人,无人问津。
出题者对正确答案做了这样的解释:如果成功率1%,意味着失败率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之后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
这个答案令人震惊:一件事倘若反复地尝试,它的成功率竟然由1%奇迹般地上升到了不可思议的63%。
面对这样的试题,你想到了什么?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针对本文题,我们可以联系材料中涉及的坚持与成功的关系,提取一个相应的观点——“坚持下去才能成功”。这样就有了立意的方向,并因此打开思路——为什么“坚持下去才能成功”或者怎样“坚持下去才能成功”,以解决“原因”或“方法”的问题。
若从“原因”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行文:坚持下去才有量的积累,滴水成河,粒米成箩,量的积累终能达到质的飞跃;坚持下去是在一直保持动态,每一次为了成功的坚持都比那单单的一次行动增加了一倍的机会,不懈的坚持就有无数的机会,与成功相遇的概率自然就多了许多。
若从“方法”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为了学业事业的成功”“为了信仰梦想的实现”“为了人格气节的坚守”等方面行文,再融入相应的事理与事例,相信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