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物理光现象
1.对下列几种光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 “潭清凝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C. “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直线传播 D. “皮影“——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答案】 D
【解析】【解答】A. “湖光映彩霞”是光的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潭清凝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光的直线传播 C不符合题意; D.“皮影“是光的直线传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要分清光的反射:倒影;折射现象:水中物体变浅;光的直线传播:皮影。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光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 B. 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约为30mm C. 一本物理教科书的质量约为250g D. 普通家用照明灯的工作电流约2A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不符合实际; 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中考物理试卷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30cm=300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两个苹果的质量约250g,一本物理教科书的质量与此差不多,约250g.故C符合实际;
D、家用照明灯的额定功率约为40W,正常工作电流约I= = 际. 故选C.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0.2A,故D不符合实
3.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关于能源、信息和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导材料可应用于电饭锅和远距离输电线 B. 3G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了红外线传输信号的
C. 超市收银员使用的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 D. 太阳能、风能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分析】(1)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电流通过时几乎不产生热量,因此不能用于电热器的制作;
(2)手机上网利用的是电磁波传递信号;
(3)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发光二极管就是半导体制成的; (4)能够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是可再生能源.
【解答】A、超导材料没有电阻,不能应用于电饭锅,但是可以应用于远距离输电线,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3G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了电磁波传输信号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超市收银员使用的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但是核能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不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导体、半导体、电磁波、能源分类的知识,都是些基础内容,识记性较强,比较简单.
4.小明用棋子和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问题.
①他将一个棋子A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cm处,看到这个棋子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用大小不同的棋子放在棋子A像的位置,发现只有当把与棋子A大小相同的B棋子放在棋子A像的位置时,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②他将棋子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看到这个棋子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用大小不同的棋子放在棋子A像的位置,发现仍然是只有当把与棋子A大小相同的B棋子放在棋子A像的位置时,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③仿照步骤②再做四次实验.均发现棋子B与棋子A 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知,小明探究的问题是( )
A. 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B. 像的大小与物距的关系 C. 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D. 像距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小明将一个棋子A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cm处,看到这个棋子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用大小不同的棋子放在棋子A像的位置,发现只有当把与棋子A大小相同的B棋子放在棋子A像的位置时,棋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据此可知小明探究的问题是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故选:A.
【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当物像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说明物像大小相等,据此分析即可解答.
5.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脑显示屏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B. 城市中建设人工湖可以调节气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
C. 飞机在天空飞行时,机翼上方的压强大于下方的压强
D. 试电笔在使用时手不能接触笔尾的金属部分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彩色电视机中的各种画面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故A错误.
B、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能有效调节气候;故B正确;
C、由于机翼都做成上凸下平的形状,同一股气流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机翼的上方和下方,上方气流通过时经过的路程大,速度大,压强小;下方气流通过时经过的路程小,速度小,压强大.机翼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机翼在压强差下产生向上的升力.故C错误;
D、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表明检测的是火线,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2)修建人工湖,含水量增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据此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4)测电笔是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的,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
6.歌曲中常含有许多物理知识,关于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描绘的景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 倒映的白塔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
C. 船桨向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是平衡力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A正确;
B、倒映的白塔是由干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故B错;
C、船桨回后划水,船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C正确; D、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是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1)蒸发吸热,有致冷的作用;(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二力平衡的应用。
7.关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 手机在通话时涉及的波既有电磁波又有声波
C.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医院B超中的超声波传播速度相同 D. 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和医院C T中的X射线波长相同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是一种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手机用电磁波传递信息,人说话时发出声波;故B正确;
C、可见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常温下,声波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故C错误;
D、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要大于医院CT中的X射线波长,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可以传递信息; 声波是机械波,也可以传递信息.
8.在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花朵在水珠中成像 B. 霞光中跑步者的“剪影”
C. 丹顶鹤在水中的“倒影” D. 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
【答案】C
【解析】【解答】花朵在水珠中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剪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倒影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皮影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故答案为:C.【分析】(1)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有: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激光准直、三点一线等;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的反射;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9.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们佩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绿、蓝三色光
C. 在阳光下晒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阳光中的紫外线
D. 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形状各异的光斑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远视眼使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因此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人们佩戴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故A错误;
B、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所以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故B错误;
C、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在阳光下晒晒被褥可以杀菌,这主要是利用了阳光中的紫外线,故C正确;
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是通过小孔成的太阳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戴凸透镜进行矫正.(2)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3)紫外线的用途: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如验钞机)、杀菌消毒等;(4)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0.下列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
A. 黄光 B. 橙光 C. 紫光 D. 蓝光 【答案】 D
【解析】【解答】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因此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1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作为常用的交通工具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车轮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B. 安全带可以减小紧急刹车时汽车的惯性
C. 普通汽车钥匙的“遥控”作用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D. 四冲程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A
【解析】【解答】解:
A.车轮的表面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故A正确;
B.安全带可以防止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不能减小紧急刹车时汽车的惯性,故B错误;
C.普通遥控车钥匙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故C错误;
D.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通过燃气膨胀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
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3)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4)四冲程汽油机工作时,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有两个冲程存在能量转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2.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区各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下面是小欣同学对某些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是以沉船为参照物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夜半钟声到客船”﹣﹣﹣﹣﹣客船上的人能听出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潭清疑水浅”﹣﹣﹣﹣﹣“疑水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沉舟侧畔千帆过”﹣旁边的船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说明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B错误;
C、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故C错误; D、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判断运动是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变化;(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3.如图所示,小华站在地铁玻璃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玻璃门向两侧打开,小华在左右两侧玻璃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的间距等于两玻璃门的间距 B. 在两侧玻璃门所成的像越来越小 C. 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的位置重合 D.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C
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14.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舞姿,当她向远离平面镜方向移动时,镜中的像( ) A. 变小 B. 不变 C. 变大 D. 先变大再变小 【答案】 B
【解析】【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当人远离平面镜时,视觉上感觉像在变小,但实际上像的大小并没有变, 故答案为:B。
【分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人的视觉感觉总是近大远小,即离像近感觉大,离像远感觉小,像的真实大小总与物相同.
15.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A. 1m B. 1.5m C. 2m D. 2.5m 【答案】 C
【解析】【解答】已知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但房间空间太小,
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人与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如图所示:
因为视力表距平面镜3m
所以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距离平面镜为3m, 所以人距平面镜应为5m﹣3m=2m.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计算解答本题 .
16.湿地公园为美丽的长春又增添一处靓丽的风景。人们游园时所看到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水中的“白云” B. 阳光下游客的影子 C. 水中游动的鱼 D. 垂柳在水中的倒影 【答案】 C
【解析】【解答】A.水中的云是云在水面反射时形成的像,A不符合题意; B.阳光下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看到的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C符合题意; D.垂柳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光的折射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路发生偏折的现象。
17.夏季,人们漫步浑河边,微风吹过,分外凉爽,每当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亮起,美丽的大桥映在水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桥在水中成的是等大的实像
B. 风加快人体汗液蒸发,蒸发吸热,人感觉凉爽 C. 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D. 路灯同时亮,同时熄灭,所以路灯是串联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A、桥在水中成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A不符合题意;
B、出汗后,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蒸发吸收身体的热量,B符合题意; C、太阳能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C不符合题意;
D、虽然街道两旁的路灯同时亮同时灭,但一灯坏时,其它灯能亮,说明路灯是并联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像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都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像化石能源、核能等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
18.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同时存在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
6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射角一定为30° B. 反射角一定为60° C. 折射角可能为30° D. 折射角可能为60° 【答案】 A
【解析】【解答】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60°,入射角为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30°,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折射角一定小于30°,不可能为30°,更不可能为60°,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题意,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分析解答即可.
19.如图所示,人眼看到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则A,B,C,D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解答】看到水中的筷子,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当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
20.光线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下图可以较全面、正确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解答】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在玻璃表面会发生反射,光线进入会发生折射,反射角和入射角要相等,进入到玻璃中的光线要靠近法线,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时,空气中的角度较大。
21.通过对光学知识的学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
B. 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C. 风平浪静的水里能观察到“水中的鱼儿在白云中穿梭”景象;而起风后在水面不同的位置都会看到水面上到处是波光粼粼。鱼是折射形成的,白云是镜面反射形成的,波光粼粼是漫反射形成的
D. 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烛焰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以速度v从1.2f处匀速运动到1.9f处(f为焦距),这段时间内像移动的速度为v′,则v′>v,A不符合题意; B、望远镜的物镜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不符合题意; C、波光粼粼是由于水面不平静,平行光照射到水面后反射光线不平行造成的,所以波光粼粼属于漫反射,C符合题意;
D、远视眼看近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应配戴合适的凸透镜矫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望远镜的物镜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桥在水中的“倒影” B. 阳光穿过三菱镜
C. 阳光穿过树林 【答案】 C
D. 铅笔好像折断
【解析】【解答】解: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阳光经三棱镜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B不符合题意;
C、阳光穿过树林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C符合题意;
D、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者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出现了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如同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3.如图是滑雪爱好者冬季在莲花山滑雪场滑雪时的一个场景,下列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雪地上的人影——光的反射 B. 滑雪板做得长而宽——增大压强 C. 滑雪时滑雪板发热——热传递改变内能
D. 雪地上留下游雪板的划痕——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答案】 D
【解析】【解答】A、雪地上的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错误;
B、滑雪板宽大,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错误;
C、滑雪时,滑雪板与雪地摩擦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错误;
D、滑雪时,滑雪板对雪地产生压力,雪地在压力作用下向下凹陷,形成划痕,是因为压力改变了雪地的形状,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4.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人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
A. 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B.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D.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硬币反射出的光线被陶瓷茶杯侧壁挡住,人看不见硬币了,这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倒入一些水后,硬币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硬币的像。 所以看不见是光的直线传播,又看见了是光的折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生活中光现象和光的规律的对应关系,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对应的是光的直线转播,潭清疑水浅、铅笔折断对应的光的折射。
25.下列现象中由于光折射形成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海市蜃楼
C.
【答案】 B
水中的倒影 D.
树荫下圆形光斑
【解析】【解答】解:A、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空气由于受热等因素变得不再是均匀介质,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了折射形成的。B符合题意。
C、水中的倒影是以水为镜面的平面镜成像,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生活中光现象和光的规律的对应关系,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对应的是光的直线转播,各种各样的倒影对应光的反射,潭清疑水浅、铅笔折断对应的光的折射,彩虹的形成对应光的色散,结合选项分析求解即可。
26.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②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放映机放映时与放大镜使用时原理相同
④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③④ C. 只有①③ D. 只有②④ 【答案】 A
【解析】【解答】①电影银幕上发生的是光的漫反射现象,准确;②人眼看物体时,视网膜上是倒立、缩小的像,正确;③放映机成是像是实像,放大镜成的像是虚像,错误;④放映电影时,胶片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错误,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电影的放映机成像的特点解答。
2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 月食的形成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C. “潭清疑水浅”与“池水映明月”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
D. 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 B
【解析】【解答】A.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月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B符合题意。 C.“潭清疑水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池水映明月”,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现象,C不符合题意;
D.雨后彩虹是光的折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介质表面发生反射,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折射。
28.如图所的四种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手影 B.
水中筷子“变折”
C.
【答案】 C
树在水中的“倒影” D.
钢笔“错位”了
【解析】【解答】A.图像是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筷子“变折”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C符合题意; D.钢笔错位是光发生折射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偏折。
29.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皮影戏”和“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B.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的“倒影”是等大倒立的虚像 C. 水中弯折的“筷子”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D. 玻璃外墙“反光”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 C
【解析】【解答】A、“皮影戏”的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A错误;B、“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所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B错误;C、 水中弯折的“筷子”是折射形成的虚像,C正确;D、玻璃外墙“反光”是因为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投影仪”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原理;看到水中的物体是光折射形成的虚像;光的反射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30.下列设备应用到的物理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A. 声纳系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 B. 电视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C. 验电器——两片金属箔带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 D. 验钞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答案】 C
【解析】【解答】A、因为声呐系统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故A正确; B、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遥控的,故B正确;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故C错误;
D、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此可辨别真伪,利用此原理制成了验钞器,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声纳的制作原理是回声定位;
B、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本题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都属于基本内容,是识记性的东西,比较简单,解答不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