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PowerSystemTechnologyApr. 2002
文章编号:100023673(2002)042006220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IEC60870-5-103和
IEC60870-5-104协议的分析和实施
徐立子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5)
ANALYSISANDIMPLEMENTATIONOFPROTOCOLOF
IEC60870-5-103ANDIEC60870-5-104FORSUBSTATIONAUTOMATIONSYSTEM
XULi2zi
(ChinaElectricPower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085,China)
摘要:阐述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国际标准IEC60870252101、IEC60870252104和
(我国行标DLIEC60870252103。T66721999)分析了这些标
20dBm,系统储备最小为+3dBm,典型距离为40
~+55℃。m,温度范围为-5
(2)EIARS485接口作为上述光纤传输的一种变通,在控制系统和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之间可以采用基于双绞线的传输系统。此种传输系统应符合EIARS485标准。
1999年10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63届年会上,将RS485总线和或光纤传输系统定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AS)中和智能电子设备(IED)及变电站三层(变电站层、间隔层单元层、过程层)间通信总线网的国际标准,并将其它现场总线排斥在国际标准之外。
(3)传输速率为9600bits或19200bits1.2 EIARS485总线网技术性能
EIARS485总线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用于双
准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提出的要求和实现。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传输规约;智能电子设备;RS
485总线;光纤传输系统;以太网中图分类号:TM63;TN915.04 文献标识码:C
1 IEC60870-5-103标准
1.1 为互换性和互操作性对物理层的规范要求IEC60870252103标准为继电保护设备(智能电
子设备(IED)或间隔单元)信息接口配套标准。此标
准规定,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物理层应采用光纤传输系统和或RS485总线系统。
(1)光纤传输系统
为了提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和传输距离,应采用光纤传输系统,继电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或IEDs)的接口必须是光纤连接器。
光纤连接器应为:BFOC2.5(IEC60874210说明)或F2SMA(IEC6087422说明)。
对玻璃光纤:渐变型(graded2index),纤芯直径和包层直径分别为62.5和125Λm,光波长为820~860nm,传输功率最小为-16dBm,最小接收功率
向和平衡传输的电气接口通信标准。此标准是工业多站系统需要的,为长距离传输数据而开发的总线网络。它抗干扰能力强,数据传输速率快,价格低廉,维护成本低,能实现多站、远距离通信。目前已广泛用于工业控制系统。
(1)抗干扰能力强。RS485总线是采用差分平衡电气接口,RS485收发器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因此具有抑制共模干扰和电磁干扰的能力。RS485总线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线,对电磁感应噪声亦
最小为-24dBm,系统储备最小为+3dBm,典型距
离为1000m,温度范围为-5~+55℃。
对塑料光纤:阶跃型(step2index),纤芯直径和包层直径分别为980和1000Λm,光波长为660nm,传输功率最小为-7dBm,最小接收功率最小为-
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若采用屏蔽双绞线,则还具有较强的抑制由静电感应引起的噪声的能力。
(2)传输线采用双绞线。在差分平衡系统中,一
第26卷第4期电 网 技 术63
般用双绞线作为信号传输线。由于双绞线在长度、方向上完全对称,因而它们所受的外界干扰程度也完全相同。干扰信号以共模方式出现。在接收器的输入端由于共模干扰受到抑制,所以能实现信号的可靠传送。
(3)传输距离远。RS485收发器具有高的灵敏度,能检测低到200mV的电压,故传输信号能在千米以外得到恢复。所以使用RS485总线,通信距离可达1200m。
(4)能连接32个单元设备。根据RS485标准,每个单元收发器的输入阻抗大于等于12k8(称为单位负荷),总线上最多能连接32个收发器。如果希望单元数多于32个,则应选用输入阻抗更高的单元收发器。
(5)数据传输率。RS485的通信距离主要受到传输线的欧姆阻抗、集肤效应等损耗引起的信号畸变的制约。由于损耗与频率有关,因而通信距离与数据传输率有关。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0Mb在此速s。率下,传输距离为10m。若数据传输率在105bs以下,传输距离则可达1200m。可见,通信距离随着数据传输率的降低而增加。1.3 编制IEC60870-5-103协议要求(1)IEC60870252103标准未必一定适用于将继电保护和测量控制功能电路组合在同一个装置内并共用一通信口的设备[5]。
(2)2种信息交换方法。兼容范围。严格规定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2
“标准化”报文的应用过程。DUs)和为传输
通用分类服务(genericservice)。采用各间隔层单元自我描述和自我定义的方法对要求传输的信息进行定义。它具有传送任何类型数据的能力。数据可通过通用分类服务按同一种方式进行访问。所有数据可在所有设备上按相同方法构成,这样就解决了各厂家所要传输信息无法统一的矛盾。这使新技术不受限制,提高了开放的可能性。
因此,必须按兼容范围和通用分类服务进行协议编制,才能保证互换性和互操作性,避免大量的规约转换工作。而绝不能采用专用范围。
电工委员会(IEC)于1995年发布的IEC60870252101
(我国行标DL此标准在我国已T63421997)标准。普遍使用。
欧美一些国家调度主站与变电站RTU的通信已逐步采用以太数据网。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第57技术委员会(TC57)的第3工作组(WG03)于1998年8月制定了IEC60870252104标准(CDV)。2000年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新建的能量管理系统(EMS)与3个区调和245个变电站之间就是通过IEC60870252104标准在专用以太数据网上进行通信的。
“用标准传送文IEC60870252104协议的名称为
(networkaccess件集的IEC60870252101网络访问”
forIEC60870252101usingstandardtransportpro2
此协议是将IEC60870252101标准用于TCPfiles)。IP网络。
当调度主站与变电站连接到以太数据网,变电站RTU与调度主站通信时,通信规约则应采用IEC60870252104标准。2.2 IEC60870-5-104协议的实现
“范围与目的”中IEC60870252104协议在第1节
明确规定:
“本标准技术规范提出,将IEC60870252101的应用层与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在TCPInternetProtocol)提供的传输功能相组合。IP内各种网络类型都可使用,包括X.25、FR
(FrameRelay)、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和ISDN(IntegratedServiceDataNetwork)。
用同样定义,其它IEC6087025配套标准规定的AS2DUs都能同TCPIP组合,但本标准未进一步描述”。
图2为IEC60870252104协议的结构如图1所示。TCPIP规约组(RFC2200)的选用标准结构。在IEC60870252101中未采用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因此,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就等于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但在IEC60870252104中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给予了定义(见图1)。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就应等于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加上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而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中的控制域计数机构则按X.25建议的第2.3.2.2.1节到第2.3.2.2.5节定义。控制域定义了防止报文丢失和重复的
2 IEC60870-5-101与IEC60870-5-104标准
2.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调度主站的通信
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调度主站的通信,都
是通过专用远动通道实现的。通信规约应采用国际
控制信息,以及对报文的开始、停止和传输连接的监
64PowerSystemTechnology.26No.4Vol
视。
按照IEC60870252101来选择
IEC608702525的应用功能
选自IEC60870252101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传输接口(用户与TCP接口)选自TCPIP规约组(RFC2200)
初始化
用户过程
应用层(第7层)
传输层(第4层)
网络层(第3层)链路层(第2层)物理层(第1层)
议)和TCP(RFC793)等;网络层有IP(RFC791)、ICMP(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和ARP(地址解析协议)等;网络接口层有Ethernet、FDDI(光纤分布式数字接口)、ATM(异步传输模式)、ISDN(综合服务数据网)、FR(帧中继)、SDH(同步数字体系)、WDM(波分复用)和DWDM(密集波分复用)等。
IEC60870252104采用RFC793RFC791(即TCPIP)协议,即RFC791定义的IP协议(internetprotocol)以及RFC793定义的TCP协议(transmis2sioncontrolprotocol)。IP协议负责将数据从一处传
图1 IEC60870-5-104的选用标准结构
Fig.1 Selectedstandardprovisionsof
IEC60870-5-104
RFC793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RFC791
(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
RFC894
传输层(第4层)网络层(第3层)数据链路层(第2层)物理层(第1层)
往另一处。TCP负责控制数据流量,并保证传输的正确性。由于在最底层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分组传送,所以当传送过程中出现错误以及在网络硬件失效或网络负荷太重时,数据包有可能丢失,数据有可能被破坏。TCP协议的目的是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它具有5个特征:面向数据流、虚电路连接、有缓冲的传送、无结构的数据流和全双工连接。TCP协议激活连接需进行3次握手过程:第1次握手报文段由码位字段的标志位SYN置1来识别;第2次握手时报文中码位字段的标志位SYN和ACK均置1,说明对第1个SYN报文段的确认,并继续握手操作;第3次握手操作报文仅是一个确认信息,用来通知目的主机双方已建立连接。经3次握手过程后就可进行数据传输了。
连接可由任一方或双方发起,一旦连接建立就可进行双向对等的数据流动,而没有主从关系。3次握手协议是连接2端正确同步的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TCP协议建立在不可靠的分组传输服务之上,报文有可能丢失、延迟、重复和乱序,因此协议必须使用超时和重传机构。这也是以太数据网难以进行时间同步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IEC60870252104协议在控制方向上的系统信息中未定义时钟同步和测试命令。为此,若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用以太数据网络通信时,则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必须安装精确度高(小于1Λs)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以满足IEC6185025对报文同步的要求[2,6]。
由RFC2200的其它相容选用
(IP报文在以太网上传输)
IEEE802.3
以太网
图2 TCPIP规约组(RFC2200)的选用标准结构
Fig.2 SelectedstandardprovisionsoftheTCPIPprotocolsuiteRFC22002.3 关于TCPIP协议族TCPIP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
网际协议。它是网络中使protocol)称为传输控制
用的基本通信协议。虽然从名字上看TCPIP包括2个协议,但TCPIP实际上是一协议族,它包括上百个具有各种功能的协议,如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而TCP协议和IP协议是保证数据完整
传输的2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说的TCPIP是一Internet协议族,而不单单是TCP和IP。
“关于RFC(RequestForComments)直译就是
请求的注解”,即Internet标准(草案)。
RFC是关于因特网(Internet)和因特网前身当每一份RFC得到Appanet的一些建议评论文件。
足够的支持时,它就会转为互联网的标准,或是标准的一部份,或是草案。
传输层、网TCPIP协议基于4层结构:应用层、络层和网络接口层。TCPIP协议族中包括上百个互为关联的协议,不同功能的协议分布在不同的协
议层中。例如:应用层有Telnet(网络远程访问协议)、FTP(远程文件传输协议)、SMTP(单电子邮件传输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POP3(电子邮件接收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和DNS(域名服务器)等;传输层有UDP(用户数据报文协
3 IEC60870-5-103在TCPIP网络的使用
变电站内若采用以太局域网络与IEDs间进行通信时通信协议应采用IEC61850标准。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至今尚未正式颁布此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按IEC60870252104的第1节“范围与目
第26卷第4期电 网 技 术65
60870252101usingstandardtransportprofiles[R].1998,57382ACDV.
的”中规定的那样:“…用同样定义,其它IEC608702
5配套标准规定的ASDUs都能同TCP。按IP组合”照IEC60870252104的同样定义,IEC60870252103规定的ASDUs亦能同TCP这相当于在图IP组合。1中将应用层的上层内容“选自IEC60870252101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改为“选自IEC60870252103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这样IEC60870252103就可适用于变电站内采用以太局域网
[4] DLT63421997neqIEC870252101[S].1995.[5] DLT66721999idtIEC60870252103[S].1997.
[6] IECTC57WG10.IEC6185025Communicationnetworkand
.Part5:Communicationrequirementsforsystemsinsubstations
functionanddevicemodels[R].1999.
[7] IECTC57WG10.IEC6185027Communicationnetworkand
.Part7:Basiccommunicationstructurefirsystemsinsubstations
substationandfeederequipment[R].2001.
[8] InternetOfficialProtocolStandard.RFC2200[S].1997.
的情况,与IED进行通信。
参考文献:
[1] 徐立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分析和实施[J].电网技术,
2000,24(5):25229.
[2] 徐立子.再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分析和实施[J].电网技术,
2001,25(9).
[3] IECTC57WG03.IEC60870252104NetworkaccessforIEC
收稿日期:2001208214。作者简介:
徐立子,教授级高工,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编辑 查仁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