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艺术设计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当代艺术设计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3卷第5期 2010年9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I.23 No.5 Sep.2010 当代艺术设计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韩雅怡(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 当代的艺术设计要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统文化中开启智慧,在传承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创作 原则,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元素。 [关键词] 当代艺术设计;创新;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JYT46) [作者简介]韩雅怡(1964-),女,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绘画。 当代的艺术设计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纵向的继承与 认识和理解。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为中国古代的文艺创 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创新,一个是横向的开放与借鉴。我们不能不讲传承,早在《易 经》中就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镭”,指继承;“变”,指 创新,只有变通,才能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闭目塞听,对当 前的全球化态势无动于衷。在开放的时代,艺术设计不可避 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追求差 异、个性、特色的多元化。经济上如此,文化上更是如此。我 三是意象结合的创作思维。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离不 开逻辑思维的指导;而理论创立的逻辑思维,在形象思维的表 现下将更加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思维,对物之象的 认识和理解更接近于物的本质,即对神的把握;而意的精神活 动,鲜明的主观性,强烈的抒情性,使创作活动更容易接近艺 术的本质。意与象二者的结合,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意 象思维最终形成的“意象'’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物象。艺术家在 创作的时候可以面对具体的物象,也可以脱离这个具体的物 们的艺术设计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自己的差异、个性、 特色立足于世界艺术设计之林。纵向的、自身的传承与横向 的、向外的借鉴使我国当代的艺术设计处在一个新的坐标点 上,这就是当代气派和中国特色。 一象,而任凭想象去自由地创作。唐代诗人刘禹锡写有一首传 诵千古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 时王孙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到过南 京,他诗中的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夕阳、堂前燕以及百姓 家都是他想象中的景物,都具有典型性;无独有偶,范仲淹在 创作《岳阳楼记》时并没有见过岳阳楼,他只是根据友人的书 、在传统文化中开启智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 当今的创新,必须遵循古人之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的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源泉,还是中国艺术设计的根之所在。从传统文化中开启艺 术设计的智慧,至少有以下几点: 信和一幅《洞庭晚秋图》展开艺术想象,创作了这篇千古奇文。 作品中的乌衣巷和岳阳楼,是一种经过人的创造性思维,即意 象思维所产生的艺术形象。意象思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创作 思维,它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国艺术,也使得中国人的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地艺术化了。 是整体综合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古代的经学中,《易经》 被奉为众经之首。《易经》把宇宙间的“天人关系”总结为“天 一人合一”,体现出明显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思维特征,对世间万 物的讲究从小及大,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做整体观察、认识、 感悟、判断以及表现。在中国古典建筑布局中,讲究对称、对 比,讲究序列、节奏,既讲究个性美,更强调共性美。中国的绘 二、在传承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创作原则 艺术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活动。所谓特殊,是因 为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有实用价值。艺术设计的服务对 象,一方面是物质的产品,一方面是使用或接触产品的人。比 画艺术中讲究整体观察,讲究物我和谐,讲究情景交融。画家 经过整体构思后,已有成竹在胸。所谓‘‘成竹’,应该是完整的、 完美的、蕴含了人文精神的竹子。 二是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易经研究的是宇宙万物的运 行规律,这种宇宙观属于哲学范畴,应该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 然而一幅太极图,又体现了它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它用一个 如书籍装帧,首先是为书籍而设计的,而后才是供书籍的读者 阅读与欣赏的。这就需要艺术设计,一方面要从产品的具体 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而产品本身同有 关的艺术设计一样都是为表现形态有所不同,由此决定着艺 术设计原则。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作原则主要是: 是文质相称。《庄子》第十一章以有无、虚实的辩证关 一圆圈表示宇宙,圆圈中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图象的黑 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太极元气,含三 为一”,即为天地人三者共同组成了宇宙。取象,原意是是借 助“卦象”以解释宇宙的奥秘,使这种认识具有直观、感性、形 象的特征。比类,即类推、类比,是指用比类的方法将事物之 问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果说取象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那么, 系阐述形式与功能两者关系的密不可分:车轮中心的孔是空 的,所以车轮可以转动;器皿的中心是空的,所以能够装东西; 房屋的中间是空的,所以可以住人。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 而没有“ ’;只有‘实”,而没有“虚”;“有”与“实”表现为形式, ‘(元”与‘l虚”体现着功能,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孔子在《论 比类就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取象比类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 法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互相推动,更有助于对世界万物的 ・--——语・雍也》篇中说:“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古代盛酒的 器皿。孔子感叹的是,觚已经不像觚的样子了,这还是觚吗? 43--——— 孔子显然不是仅仅从觚作为器皿的使用功能的角度看待觚 的,他还注意到了觚在形式上的象征意义。因为不同形式(包 三、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元素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精 彩的文艺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展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元 素的运用也给人们丰富深刻的启发。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元 括材质、纹饰)的觚,还是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文质”中的‘l文”,对工艺品的器物来说指的是形状、纹饰 等,对文学作品来说指的是体裁及语言运用的文辞、韵律等, 对绘画来说指的是笔墨、色彩、技法等;“文质”中的质,对工 艺品的器物来说指的是功能,对文学作品来说指的是思想内 容,对绘画来说指的是画面的内容,如山水、人物、花鸟等。 “质”的核心是“贾’,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品的最高追求是 素不仅是保存在历史中,而且可以鲜活地呈现在现代的时尚 中。中国的艺术设计要创新,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元素。 比如文字的象形。奥运会的中国印,印上是个京字,说明 “真善美”,第一位就是“真”。没有“真,’,后面的‘害美”便无从 谈起。 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京字的字形则是一个舞动的人,象征着 北京欢迎你的参与。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的标志,以篆书的笔 意画出简洁明了的图案,显示出比赛的内容。姿态准确,造型 生动,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是最成功的指示类图标设计。 当然强调‘质”的重要,并非贬低‘‘文”,‘c文”并不是‘惯”的 附属,‘(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表现外部特征,表明“这个”是什 么,从而使它与“别个”相区别;“质”也不能脱离形式,不能贬 低形式的意义。二者实际上是无法分开的,孤立地讲“文”或 是讲“质”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是和谐为美。对和谐之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 特的理解:‘失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毕无害焉,故日美。” 这句话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美是和谐的结果,是一种和 谐的状态。这种以和谐为美的审美取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价值观——“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的前 提是不同,这些不同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和谐的,上下、 内外、大小、远近是矛盾的,这些矛盾又是可以统一的,这正是 美的追求。艺术设计中的和谐之美集中表现为艺术品内在的 和谐之美,正如前面所说到的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的各种关 比如语言的谐音。灞桥折柳中的‘柳”与“留”谐音,有关 柳树的描写大都与送行惜别有关。蝙蝠中的‘‘蝠,’与‘福”谐 音,因此,绘画、图案中的蝙蝠寓意祝福。 比如形象的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另有寓意的形 象。蝉寓意品行高洁,青鸟寓意传递音信的信使,‘‘青鸟不传 云外信”、‘晴鸟殷勤为探看”,诗中的青鸟均为信使。见月思 人、望月怀乡,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民间习俗中,月又是 团圆的象征。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元宵与月饼都是 圆形的,与圆月一致,寓意阖家团圆。如今,发现有厂家将月 饼做成方形的,显然有悖传统寓意。 比如抽象的符号,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文 饰、民间的吉祥图案等,都成为物品设计符号。如火炬上的的 祥云,中国运动员服饰的凤纹,既很时尚,又承载着中国人的 理想与愿望,很为世人称道。 系;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之美,比如文质;还表现为艺术 品与使用者或欣赏者的和谐之美,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 念。徽州民居之所以使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是因为这里的 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 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这些民居建筑群与大 比如对典故或前人语汇巧妙的点化。点化是一种创新型 的修辞方法,可以用古人之原句而赋予其崭新生命。如毛泽 东直接引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痛斥反动派的黑暗 统治。也可以对古人句式稍作改动而赋予更丰富的语意。如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然紧密相融,相得益彰,既合乎科学规律,又富有人文情趣。 三是言简意赅。用最精练的语汇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 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个特点,一方面与中华民 族的节俭美德密切相关。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在日 常生活中对财物的使用如此,在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中,对材料 的使用也是如此。比如写字,最初是在甲骨上刻字,后在青铜 器上铸或刻字,再后来是在竹简、棉帛、纸张上用毛笔写字,材 两句,就是从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 色”两句点化而来,但意境更为阔大。在现今的商品广告语 一中也有许多这种点化的语句,给顾客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参考文献 [1]程孟辉.西方美学文艺学论稿[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 质的贵重、笨重或者稀少,对书写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事,只能 用最简洁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的特点另一方 面的原因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老庄哲学中“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不可言”的观念,使得古人在认识和表现世界时 总体上倾向于含蓄精炼,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浑成概括。比如 汉代的石雕造型简洁概括,大气磅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再 如明代的太师椅,结构纯净,线条明快,清爽宜人,可谓是艺术 品创作中言简意赅的经典范例。若做到言简意赅,不只是着 眼于形式的简,关键是蕴含内容的丰富。精炼,言有尽而意无 [2]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一中国艺术智慧形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于民气化和谐一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M].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0. [4]编委会.艺术学研究的愿景:寻找艺术坐标[M].上海世纪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2007. 穷;含蓄,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再三。 The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HANYa—Yi [Abstract]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need innovation and it must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open the wisdom in traditional culture,embody the creative principle of traditional cul ̄r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find creative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innovation;tradiitonal culture;heirtage 一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