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株洲市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建议

株洲市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建议

来源:意榕旅游网


株洲市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建议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其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以株洲市为例,从水体污染、固体垃圾、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影响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并通过结合生态学及城乡规划相关知识针对这些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speed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ecome faster,the standard of people′s living have improved a lot,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came out,among which,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etting people′s attention increasingly.Taking Zhuzhou City for exampl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water pollution,solid waste,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etc.Aiming 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combining with ecology,urban and rural planning,relat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urban and rural planning;influencing factors;suggestions;Zhuzhou Hunan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但是由于近几年来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与高效益的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如水体污染、垃圾围城、交通堵塞和大气污染等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种新的总体布局中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一项体现了国家政策上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

1 株洲市概况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部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永新县及井冈山市相接,西部与湘潭市为邻,南部则连接衡阳、郴州2个市,北部与省会长沙市相接,介于北纬26°3′5″~28°1′7″,东经112°57′30″~114°7′15″之间。株洲市辖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代管县级醴陵市,此外设立有云龙示范区。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在286 d以上,年平均气温16~18 ℃,年平均降水1 400~1 700 mm,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株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等40余种,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 株洲市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素

株洲市是一个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特殊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等重工业工厂的建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已经在此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挑战。

2.1 水体污染

“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化工、火电仍然是株洲市的主导产业,这种类型的产业不仅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而且“三废”排放量大,这其中就包括废水。工厂排放的废水与生活废水相比危害性更大,其包含有氨氮化合物、石油类物质和汞及其他的重金属等,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废水一经排放,不仅对出水口位置的生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更严重的是城市都是依水而建,市民的生活用水都来自于河流,一旦其中的某一条河流被排入了工业废水,人们的饮用水也就受到了污染。虽然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测使得水体污染情况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工业废水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3]。除此之外,生活废水的排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生活废水中也含有大量与工业废水中相同的元素,如果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排入城市河流极有可能会造成富营养化,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2.2 固体垃圾

株洲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目前城市人均日产生垃圾量为1.0~1.2 kg,株洲市城区人口为105万人,则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1 050~1 260 t,但这仅为每天城区所产生的垃圾量,还不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农村地区。随着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垃圾量必然随之增大,但是城市对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如果跟不上生活垃圾量的快速增长将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2.3 大气污染

一方面大量的工业生产所产生的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给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私家车的日渐增多,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导致大气污染的一大因素。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灾害性天气——雾霾,形成(下转第256页)

(上接第252页)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增多,当天空中出现雾的时候它们就会与雾结合起来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降低能见度。雾霾的出现不仅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影响,更严重的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引起呼吸道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等一系列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2.4 噪声污染

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城市噪声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噪声。株洲市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冶炼厂、化工厂、电力机车厂等多家工业企业,对于工业生产而言噪声是无法避免的。二是建设施工。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是否繁荣兴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内部建筑的密集度。株洲市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房地产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三是交通噪声。株洲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中南部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便捷的交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发展与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小瑕疵的产生,火车的来来往往以及鸣笛所产生的噪声对居住在铁路附近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株洲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包括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等,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

2.5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株洲市市域范围内除了城市用地外剩下的就是大片的农村范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给土地和水体造成了污染,同时也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是畜禽和水产养殖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三是对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和对林木资源的乱砍滥伐带来的生态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四是农村工业由于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管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3 建议

一是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城乡规划相结合,逐步实现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将功能性质相似或是有关联的产业集聚到一起,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减少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前一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物又能被下一个生产环节所利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污染产生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是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甚至可以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三是相关技术部门加强对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株洲市目前已经有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交通压力和对大气的污染,但是私家车的使用率仍居高不下,因为汽车的速度更快,更方便,所以需要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同时具有上面两者的优点,既能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达到一定的速度又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这就需要相关技术部门加强对新型交通工具的研发。引进国外先进的污染处理方法对目前环境的改善固然有好处,但也不是长远之计,实现排污技术的自主研发才能使我国在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四是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垃圾收集站、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等,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进行布置,在将污染物向外排的最后一道程序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五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可以通过新增某个专门的部门实现对当地环境的监管,同时向当地农民传播环保相关的知识,改变他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减少源头上的污染[5]。六是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植物不仅可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减少大气污染程度,还能降低噪声污染,对水体和土地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4 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工业生产而出现,同时由于不够重视才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不一定非要等到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应设立相关的监测预测机构,防患于未然。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能使人们心情愉悦,而且从长远来说也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5 参考文献

[1] 邵军高,刘桃树,姚勇盛.银川市兴庆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280-281.

[2] 陈锦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7,17(3):23-29.

[3] 姬昳锋.加强庆阳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8(10):64-65.

[4] 叶德文,郑昭团.加快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J].福建环境,2002,19(1):6-9.

[5] 王洁,李锋,钱谊,等.基于生态服务的城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1):199-2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