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卧底老板中的激励理论

卧底老板中的激励理论

来源:意榕旅游网
卧底老板中的激励理论

认知派激励理论认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这正是亚当斯公平理论里提到的,合理、公平地分配工资报酬会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可沃尔特的表现似乎与需要层次理论有些不相符,在他的生理需要还没有顾及好的时候,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已经非常突出了,甚至比生理需要更为重要。从我个人来说并不赞成沃尔特的做法,不管怎样,我觉得健康依然是首位的,有了健康才能更好地工作。我想拉里在欣赏沃尔特的热情的同时,也是关注员工健康的,他要沃尔特鼓励成千上万的员工,担任公司的健康咨询师。

最后,拉里在分享他的卧底工作时坦言:“以前的我,曾做过很多决策,

而你们必须无条件接受。我现在感觉我更贴近我们公司的辛勤员工了,我将成为一个全新的管理者,因为现在我体验到了,我的一些决定,会给你们带来很多麻烦。”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和休斯等人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只有当职工接受了组织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时,目标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功能。为此,应该让职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这比由管理者将目标强加于职工更能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可以使职工把实现目标看成自己的事情,从而提高目标的激励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