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我国生态小城镇建设

浅析我国生态小城镇建设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我国生态小城镇建设

作者:苑泽锴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

【摘 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小城镇生态建设的现状问题谈起,导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生态建设的原则,并强调小城镇建设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建设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小城镇即规模最小的城市聚落,它不仅是农村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中心,而且是联系广大农村与各级城市的桥梁与纽带。它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舞台,但同时也意味着对自然的远离和破坏。一直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由此可见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恣意与妄为。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突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不得不面对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思考,开始关注环境,因为环境出了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猛增,生态破坏。经过20多年的惊恐和争论,终于在1992年,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达成共识。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应是认识、尊重,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所能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发展的主题。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当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呈现出新思路,生态城市、生态小城镇就应运而生。 2.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内涵 2.1生态城市的概念

目前关于生态城市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对于城市而言,它是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人口居住地,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轻度开发的人工生态系统。而生态城市则可理解为是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以生态原理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但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高效性、持久性、整体性的特点,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2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康的城市。虽然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方案,其发展的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但是环境是其基础,生态文明是其灵魂。

3、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2)高效性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3)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4.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城镇为载体,综合性研究和制定发展建设方案。”生态建设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而且生态环境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生态环境通过影响经济发展影响小城镇规模的大小。另一方而,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直接起到促进或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作用。随着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后日趋复杂尖锐,考虑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人类对其改造的可能性,从而对小城镇的生态承载力有科学的认识,减少规划的盲目性。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内生性的,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显现,必须尽早充分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尽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许多大城市正在做一些恢复性治理,但恢复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还很难见效,小城镇更应及早提高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能重蹈覆辙。

从规划者的角度而言,如今评判一个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与否(可行性)的标准不再仅局限于短期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越来越强调适宜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共赢,越来越强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5. 生态小城镇建设原则

5.1以人为本,同时与环境相适应、平衡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为小城镇主体的人,在积极努力改造改善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破坏了自身生存的环境,通过生产和生活将大量废弃物排向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直接破坏小城镇的生态系统结构。近年来,作为农村中心的小城镇人口增长很快,由此带来的小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往往超过小城镇的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引起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调节能力失控,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故要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乡镇的工业布局、人口规模,不能超越环境提供的保证程度。 5.2特色原则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如果有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固然很好,但即使没有我们也可以积极地去创造,特别是生态景观特色方面,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小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此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 5.3合理布局乡镇工业

乡镇工业结构与布局实质上就决定了小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同时又体现了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因而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直接关系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和优美环境创建,是小城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 如今不少小城镇的乡镇工业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规模较小还布局分散,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保设施形同虚设,也有些乡镇工业原本办得挺好,产品甚至供不应求,却急功近利一下子把摊子扩大数倍,结果资金、技术、设备都跟不上,把老摊子也拆了。因此,把乡镇工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引导发展,对于完善小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结构与增强小城镇技术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良好循环都是极其重要的。 5.4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小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小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

同样,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古村落等,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实在保护好历史遗留的同时,它们也已经或将成为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为小城镇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世纪之初,在党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背景之下,如何面对挑战与机遇,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受经济基础、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态城镇的建设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又体现出地区差异性,所以小城镇发展也应呈现不同的空间模式和职能模式而不能千篇一律。建立适合地区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模式,以科学的发展观推动生态城镇的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居民的城镇生态观,使建设生态城镇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小城镇。 【参考文献】

①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

② 沈清基.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城市生态建设.城市规划汇刊.1996,5 ③ 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东北大学学报.2003,9 ④ 张山岭,孙炳彦.小城镇环保工作的思考.小城镇建设.2002,6 ⑤ 王强,王婷婷.建设生态小城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代建设,2003,6 ⑥ 李迪华,李小凌.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建设2002,6

作者简介:苑泽锴,男,1982年3月17日出生,本科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0级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