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傅⾥叶交换红外光谱法测定有机物分⼦结构⼀.实验⽬的1.掌握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主要是其产⽣条件及峰的特征;2.了解傅⾥叶交换红外光谱仪的构造,熟悉其操作;3.能对简单的谱图进⾏解析得到分⼦式。⼆.实验原理1.理论基础
当⼀束红外光照射分⼦时,分⼦中某个振动频率与红外光某⼀频率光相同时(ν振= ν外),分⼦就吸收此频率光发⽣振动能级跃迁,产⽣红外吸收光谱。根据红外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测未知物结构,进⾏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根据吸收峰的强弱与物质含量的关系进⾏定量分析。2.识图解析
分⼦的振动形式主要是简正振动,简正振动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主要表现为官能团区和指纹区。4000~1300 区域:是由伸缩振动产⽣的吸收带,为化学键和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吸收峰较稀疏,鉴定基团存在的主要区域——官能团区;1300~650区域:吸收光谱较复杂,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变形振动,能反映分⼦结构的细微变化——指纹区。实验通过红外光谱仪扫描得到的光谱图,根据理论知识,对图谱的不同吸收峰进⾏解析,从⽽对该化合物进⾏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聚苯⼄烯
仪器:傅⾥叶交换红外光谱仪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图谱2.图谱解析
①该图谱在3100~3000cm-1波数段有明显的吸收峰,可以⼤致判断为烯烃的C-H伸缩振动,但该图在1680~1620 cm-1波数段却没有该烯烃的C=C伸缩振动,可以推测出该结构中没有C=C,既可能是聚合物;
②该图谱在3000~2800cm-1有明显的吸收峰,可以推测出该结构中有C-H的对称和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在1470cm-1和1380cm-1附近也有明显的吸收峰,可以推测为C-H的弯曲振动频率;
③在1250~800cm-1也有明显的吸收峰,可以推测为C-C⾻架的振动,不过其特征性不强。
④该图谱在1600 cm-1左右有明显吸收峰,可推测为苯环⾻架的特征吸收峰;苯环的⼀元取代在弯曲振动频率在770~650cm-1,与图谱吻合。
综合上述信息,可以⼤致判定为该物质是实验材料聚苯⼄烯。五.思考题
1.红外光谱中样品制备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红外测定样品分为⽓体、液体和固体样品。⽓体样品可直接导⼊已抽成真空的玻璃⽓体池内测定,两端为氯化钠或溴化钾晶⽚;液体样品:纯液体样品和⼀些⾼沸点样品可直接⽤液膜法进⾏测定,⽽稀溶液样品和低沸点样品可直接⽤液体池法测定;固体样品:测定⽅法主要有压⽚法、⽯蜡糊法、溶液法、薄膜法。总的样品制备过程中,要求样品纯度在98%以上,不含⽔分,浓度适中,且该样品最强的吸收峰透过率为10%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