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方梅
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1期
【摘要】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现代医学归属于神经衰弱的范畴。2004年经过国家神经及精神科专家的多次讨论和修改,制订了关于中国失眠的定义(草案):【1】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能入睡,但梦较多,甚者彻夜不能入睡,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失眠; 针灸;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4(b)-0000-00
目前临床所用镇静催眠药有耐药性和成瘾性,有的甚至有毒副作用等缺点,针刺治疗失眠有经济,安全,疗效肯定和无副作用等优点。现就近10年来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运用及发展综述如下。
1 体针 多取督脉穴 、原穴、背俞穴
督脉穴:督脉循行于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是脏腑经脉的重要调控系统,督脉通畅,元气得生,精气得用,神气使充,则脏腑协调,营卫谐调,阴平阳秘,目始暝得寐。宋氏等【2】运用督脉理论,选取百会、大椎等督脉主穴治疗失眠,尤以抑郁症伴发失眠者,最为适宜。
原穴与背俞穴组合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原俞穴配伍,可起到调整脏腑及气血阴阳的目的。当某个脏器发生病变而致不寐时,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和原穴治疗,可达到安神定志之目的。黄氏【3】应用原穴和背俞穴为配穴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笔者通过实践证明,原俞穴组合若作为主穴选择,效果亦良好。 2 头针
郭氏【5】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头部穴位治疗和四肢穴位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取百会、四神聪、风池作为主穴。对照组取内关、神门、足三里。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37.5%,总有效率为82.5%,p<0.0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桑氏等【4】用头部丛刺法治疗失眠20例,取神庭、曲差、眉冲、头临泣及上述四穴1寸处共14穴,对照组20例予舒乐安定,每睡前1-2片口服,每日一次,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头针丛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舒乐安定组。 3 扁针
李氏【6】用扁针治疗失眠患者200例,选穴根据十四经在体表及头部的循行路线,把头部上的穴位划分为3部位线,①头部正中线即督脉线穴位: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穴位。②第一侧线即足太阳脉经线穴位:曲差、五处、承泣、天柱等穴位③第二侧线即足少阳脉经线穴位:头临泣、目窗、天冲、承灵、风池及本神、安眠等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8.5%。 4头皮针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经脉气血通过经脉、络脉、经别、皮部集中于头部,用头皮针来治疗失眠,可以疏通气血,调整脏腑阴阳。头穴为额旁1线左右两支与颞前线左右两支为1组,左右交叉;额中线两支与颞后线左右两支相配为另一组,交叉选用。王氏【7】等选择头皮针胃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抑郁失眠,总有效率较药物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5腕踝针
腕踝针通过皮部的刺激交通心肾,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扶正去邪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临床上多选相应刺激点为主,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减。心脾两虚加足三里、内关;阴虚火旺加太溪、大陵;肝火上扰加行间、太冲。王氏【8】等用腕踝针治疗失眠,总有效率达90%以上,实践证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6微针耳穴贴压
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临床上常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穴位主要有:神门、枕、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经衰弱区、心、肾等。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对耳穴的刺激,可引起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有序化激活和抑制,从而使病理性的睡眠向正常的生理性睡眠转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耳穴贴压能灵活刺激耳穴,功效维持时间长。王氏【9】等选用内分泌、神门、心、皮质下、交感等穴位,利用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7 三棱针
吴氏【10】等把4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部刺络放血疗法与肢体取穴针刺法治疗。血络组:取穴百会、大椎、神庭、印堂,用三棱针刺破相应的血络,深度2-4mm;常规组:针刺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等穴。结果血络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8 其它针灸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灸法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镇静安神的作用,多用艾条灸百会、涌泉;刺络放血法是治疗瘀血,火热证失眠的方法之一,取穴多为百会、印堂、大椎等穴,可以达到开窍,泻热,活血目的。芒针可以发挥其一针多穴,循经透刺,得气快、刺激性强的特点来协调阴阳,疏通气血,镇静安眠;梅花针加刺络拔罐刺激背俞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阴阳平衡,使脑有所依,神有所靠,而达到宁神安寐之功效。 9 小结
失眠中医属“不寐”、“不得卧”、“目不冥”等范畴,其病机不外乎邪实、正虚两端,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现代医学表明,失眠是由于过于兴奋或激动,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异常兴奋状态,抑制了大脑睡眠中枢活性。 针刺对大脑皮层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
失眠是众多病症中均可能出现的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在遵循补阴泻阳的原则基础上,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采取多种针灸方法的配合使用,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机能状态,寻找发病的主因,并辅以临床的心理疏导,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2]宋媛,赵仓焕,朱小华.从督脉论证失眠症[J].四川中医,2005,23(12):11-12 [3]黄东挺.原俞配穴针灸综合治疗失眠症6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6):44-45 [4]桑鹏,王顺.头部丛刺失眠症4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4,(3):43
[5]郭春媛.针刺头部穴位治疗失眠症4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4):224
[6]李佶庆.扁针治疗失眠症200例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J].2005,14(1):20 [7]王寅,赵志付,伍昱.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个针灸,2004,24(9):603-606
[8]王宪平,闫国卿,吕晶萍.腕踝针治疗失眠32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2):10-11
[9]王鹏,王威,贾成文.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3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2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0] 吴超,戴衍.三棱针刺血络治疗失眠[J].针灸临床杂志,2004,19(2):118 【收稿日期】2010-1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