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18卷2002年第3期JournalofYuxiTeachersCollegeVol.18No.3Jun.2002
论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
姜爱林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空间;测算方法
[摘要]城镇化发展过程有其阶段性规律,在阶段划分上,专家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城镇化水平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并各有其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02)03-0024-06
DifferentMethodsinMeasuringtheLevelsofUrbanization
JIANGAi-lin
(ChinaLandSurvey&ProgrammingInstitute,Beijing100029)
KeyWords:urbanization;urbanspace;methodsofmeasurement
Abstract:Theurbanizationposesitsownlawsindifferentphases.Theexpertsdonotseeeyetoeyeonthedivisionofthesephases.Tosumup,therearethreekindsofmethodsinmeasuringthelevelsofurbanization,andeachhasitsownadvantage.
释.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城镇化发展进程表现为S
1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1.1诺瑟姆曲线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又叫城镇化发展的S型曲线.该规律最先是由美国地理学家R诺瑟姆(Raym.Northam)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诺瑟姆在大量研究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现,其发展轨迹可以概括成一条稍被拉长的S型曲线,这一规律已被我国学者所证实.同时有学者还为R诺瑟姆的S型曲线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
Y=1(1+Ce-rt)
(1)
型的阶段性规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而其根源则是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所致.这可以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说明: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越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收入弹性会下降。进一步而言就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人均收入较低,制造业弹性较高,因而城市化进程较快;在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之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弹性降低,城市化进程也趋于滞缓.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之所以城镇化发展进程表现为S型的阶段性规律,究其原因在于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的结果.城市文明普及率决定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但并不与城市化水平同步增长,而是呈加速增长的趋势.该观点指出,城镇化发展与城镇文明普及率之间具有加速度的关系,后者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前者,并呈现加速的特性.当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例如20%~30%)时,城镇文明随着城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区域内的文明的普及将会加速发展,享受城镇文明的人数多于城镇的实际人口数,城镇文明覆盖的区域大于城镇社区面积.也就是说,城镇文明的普及速度要高于和快于城镇化速度,并且,具有加速发展的特征,其结果是城镇文明普及程度高于城镇化程度.
式中,Y代表城镇化水平;t代表时间;C和r是积分常数,前者表示城镇化起步的早晚,后者表示城镇化进程的快慢.Y与C、r的关系为:C越小,表明城镇化起步越早,反之则越晚;r越大,说明城镇化发展越快,反之则越慢.
城镇化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含义有3点:一是城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一条被稍拉平的S型曲线;二是城镇化发展进程具有一定阶段性;三是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初期(30%以下)、中期(30%~70%)与后期(70%以上)3个阶段.这3个阶段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对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理论界有多种解
[收稿日期]2002-04-20
[作者简介]姜爱林(1964-),男,湖北襄阳人,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从事土地勘测规划研究.
姜爱林:论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25
1.2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差异性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可将城镇化发展划分为初期(30%以下)、中期(30%~70%)和后期(70%以上)3个阶段.大多数学者都赞同这一划分方法,但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划分比重上又有所不同(见表1).对3阶段划分法也有学者表示不敢苟同,例如叶裕民先生认为,这种划分太过粗略,对城镇化低速和高速增长的很长历史时期的变化规律缺乏进一步的阐述.为此,他将城镇化发展划分为前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前期阶段、城市的中期阶段、初步进入城市社会阶段、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阶段.笔者比较倾向于3个阶段划分法,因为划的太细,可能至少在今天看来无助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跨越或加速推进.
表1城镇化3阶段比较
作者谢文惠胡欣叶裕民丁键高佩义蒙世军廖丹清姜爱林范春水王新文
初期阶段30%以下30%以下30%以下25%以下20%以下30%以下10%~30%30%以下30%以下30%以下
中期阶段30%~70%30%~70%30%~60%25%~70%20%~70%30%~70%30%~60%30%~70%30%~70%30%~70%
后期阶段70%以上70%以上60%以上70%以上70%以上70%以上70%~90%70%以上70%以上70%以上
大幅拓展并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大城市连绵区.从发展速度的变化看,城市化发展速度迅速加快,大约是初期阶段发展速度的1.5~2.5倍.从产业结构的
变化看,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从动力机制的变化看,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日渐显露.从空间形态的变化看,城市空间形态上呈紧凑的 面!状或 带!状结构.第三阶段为后期阶段、成熟阶段或称高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以上.其特点是: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日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城乡差别近于消除,区域空间一体化,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镇化.从发展速度上,城市化速度回落,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速度增长几乎为零.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攀升,而第一产业进一步下降,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35∀55.从动力机制的变化看,第三产业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后续动力.从空间形态的变化看,城市空间形态呈 网!状结构.
2城镇化水平不同测算方法比较
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如前所述,城镇化过程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指城镇在国
城镇化不仅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为初期阶段、初级阶段或称早期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在这个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其特点是经过的时间相当长,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从发展速度的变化看,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农村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50%以上,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在20%左右.从动力机制的变化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从空间形态变化上看,城市的空间形态呈零星的 点!状结构.
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或称中级阶段、加速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70%之间.其特点是: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明显加快,年均大约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地域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所谓城镇化的测算(或测度、计算),就是要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
同的区域或不同的时期之间进行分析比较.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要适时准确地测算城镇化水平并非易事.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对城镇化水平的测算不外乎3大类:一类是单一指标法或称主要指标法;另一类是多项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或称综合指标法;第三类是其它指标法.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2.1城镇化水平测算方法(#):单一指标法单一指标法又称主要指标法,其涵义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意义和最能反映问题的指标,来定量描述某一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其基本的要求是所选用的指标便于统计分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1.1人口比重指标法
人口比重指标法反映的是人口城镇化的变化情26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况,它包括两种:一种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另一种是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这两种方法是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方法.
所谓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而言,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Pc(Pc+Pr)]∃100%=(PcN)∃100%
(2)
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口性质的准确与否;其二,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界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城镇化水平的准确与否.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镇化的其它方面的状况.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的优点在于:一是简单明了,易用易学;二是城乡人口分布清楚,容易区分;三是统计上比较便利.其缺陷在于:一是由于设市或设镇标准不同,在个别情况下,不能准确反映或比较城镇化的程度;二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可能会导致城镇人口失真.例如县改市或市改县,县改区或区改县,乡改镇或镇改乡等,都可能引起城镇比重的不准确或无法统计;三是由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城镇人口的突变.例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就曾使中国的城市人口发生逆转,从而造成城镇化水平忽高忽低,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二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三是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贫富程度.其缺陷在于:一是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农民还是市民;二是无法确定一个人是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城市;三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区分一个人所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城市人口定义和非农业人口定义是关节点,更是一个难点问题.不论是官方的人口统计,还是学者们的著书立说,至今意见尚见分歧.不过,尽管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定义方法有其自身的缺陷,但不少国内学者包括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时还是采用这一口径.
人口比重指标法在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方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是传统城镇人口与现代城镇人口的挑战.1982年以前,城镇人口指的是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农业人口;1982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也包括农业人口.199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中也包含了农业人口.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按传统的定义,经常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一般为具有城市户口(即吃商品粮的人口)的城市居民,如此计算就将大量长期在城市生活或打工的一部分人排除在外;二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挑战.农业的概念近年来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农业和一些高科技农业的纷纷出现,已使农业的概念变得日益丰富和复杂化.这一发展趋势,给人们区别农业或非农业带来了困难;三是传统的职业、身份与现代职业身份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
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从(2)式中可以看出,用人口指标测算城镇化水平时,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显得至关重要:其一,城镇人口统计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是否与实际已经城镇化的人口相符合;其二,统一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的重要前提或必要条件;其三,对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定义如何取舍也是重中之重.
在运用(2)公式计算城镇化水平时,不仅要区分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标准,更要注意人口统计口径的适用性、可比性和局限性.所谓适用性,是指在不同尺度的地区,有时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口径;所谓可比性就是指不同地区同一年份的横向比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历史纵向比的可比性;所谓局限性就是指单靠某一个人口统计口径来测算城镇水平是不完全的,有一定的缺陷.不同的统计口径,其结果可能会使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但在很多情况下,要想获得比较可信的城镇化水平,还必须使用不同的统计口径.这包括3种情况: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大都使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口径计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二是使用1981年的数据,一般要使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口径;三是使用1982年以后的数据,一般必须使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口径.
所谓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Pa/(Pa+Pa)]∃100%=(PaN)∃100%
(3)
----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Pa表示非农业人口,Pa表示农业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之和.从(3)式中可以看出,用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测算城镇化水平时,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界定相当重要:其一,非农业和农业界姜爱林:论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27
生了新的变化,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新的变化态势还会继续下去.这一新的变位情况对如何确定其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农业人口还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另外,对那些既从事农业又从事非农业,既住在农村又住在城镇的,应该如何去解决也是当前一个棘手的问题.2.1.2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
所谓城镇土地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就是指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建城区土地利用面积占区域总面积来反映当地的城镇化水平.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Cn(Cn+Cn)]∃100%=(CnS)∃100%
--
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法,该法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介绍到中国,有个别学者采用了这一方法.近年来,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多项指标测算方法:
2.2.1调整系数法
真实准确地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既是城镇化度量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同,往往不能真实准确地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这就需要对现有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进行相应的调整.辜胜阻博士运用比例关系调整系数法,对中国城镇化的真实水平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方法为:
一是以市镇非农业人口为基础来估计中国城镇化水平.该方法的核心是以市镇非农业人口占市镇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
Pu=PnK
(6)
[13]
(4)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Cn表示建城区土地利用面积,Cn表示建城区以外的土地利用面积,S表示区域总面积.从(4)中可以看出,用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来测算城镇化水平时,城镇土地利用的面积与程度就显得比较重要.
从传统的定义看,该建城区土地一般指的是建设用地,这一概念的缺陷在于:一是对人口密度大,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而言,可能比较合适;而对于人口密度小,建城区用地多的地区则难以反映其真实的城市化水平.例如中国南方的个别城市,其建成区及其他建设用地数量很大,但城镇化水平并不高.二是仅仅用建城区来测算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全部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而应该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城镇性建设用地来除以区域总面积才比较合适.故可将(4)公式修正为:
U=[Cn&(Cn&+Cn&)]∃100%=(Cn&S)∃100%
(5)
-
式中,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
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系数(根据测算该比重为0.725).用这一公式可以估计1984年以后中国的城镇化率.
二是按照实际城镇人口来估计城镇化水平.该方法的核心是以流动人口对常住人口的比例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
Pu=(PnK)+C∃Pn
(7)
式中,Pu表示城镇人口,Pn表示城镇非农业人口,K为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C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系数(据测算该参数为1∀10).用这个修正后的公式,可以更接近真实城镇化水平.
三是以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比例法来估计城镇化水平.该法的核心是用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比例来反映其城镇化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
Pr=I1(I0U0)=N1(N0U0)
(8)
式中的U表示城镇化水平,Cn&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城镇性建设用地面积,Cn&表示城镇性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面积,S表示区域总面积.在中国,比较成熟的、建市时间较长的市可以使用这一公式,而那些新兴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城镇不一定适用.
2.2城镇化水平测算新方法(%):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又称多项指标法、复合指标法,其涵义是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来反映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该法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察城镇化水平;二是可以帮助人们从整体上去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其缺陷与不足在于:一是工作量大,资料收集难;二是很多指标无法量化;三是各地区经济社会情况各异,通用性较差.在综合指标法中,比较著名的一种方法式中,Pr表示城镇化率,I1表示估计期工业化率,I0为基期工业化率,U0表示基期城镇化率,N1表示估计期非农化率,N0为基期非农化率.
比例关系调整系数法较之单一的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可能要更准确一些.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该调整系数法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没有足够的理由预期这些系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制度环境中能保持相对稳定.由于城镇化进程要受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单靠某一调整数来反映,其结果是难以准确的.2.2.2指标体系法
在近年来的文献中,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城镇化指标体系问题.一种是把城镇化指标体系设计为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12个指标;第二种是提出了经济规律28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与地域工业职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水平、社会基础设施5个方面15个指标的城镇化指标体系;第三种则是4大方面11项指标的城镇化指标体系;第四种则是提出了三大系统199项指标的城镇化体系.这里重点介绍两种指标体系法:
第一种: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总权重100)
表2-1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一)
人口(31分)
具体项目
1.非农劳力占农村劳力比重(加权数)2.镇区人口占镇域人口比重3.人口自然增长率4.婴儿死亡率
5.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6.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
标准值(S)∋70%∋50%∋6%∋10%∋95%∋90%
权重1273333
现代化的标准,大胆将其设计为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环境状况3个方面,共计25个指标,见表2.这25项指标基本全面地反映了农村城镇化的总体概况.用公式表示就是:
X=TS∃f(其中,TS(100%)
(9)
式中,X表示最终得分值,T表示每项指标的实际数,S表示每项指标的标准值,f表示每项指标的权重,TS(100%表示当T∋S时,TS只能取1.
第二种: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
现代城市化指标评价体系与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并无本质的差异,但有所侧重.丁健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结合现代城市的特征,从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出发选取若干项指标来构成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表3列出了城市化构成的七大要素及其具体的内容.丁健从中选取了9项指标构建了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见附图).用这样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和合理.用公式表示就是:
表2-2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二)
经济发展(35分)
具体项目
7.人均GDP(或人均金融资产额)8.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工业技术进步率农业技术进步率
10.科技人口占农村劳动力之比
标准值(S)∋4000USS人∋80%(∋45%)∋1%∋65%∋65%
权重1215
LU=CiXi(i=1,2)9)(10)
式中,LU表示衡量城市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即总
分值,Ci表示具体指标的权重,Xi表示具体指标的分值.具体评价方法为:首先是对9个指标分别确定权重Ci;然后将指标数值与理想值比较得出分值Xi;最后通过将权重乘以分值再加总的办法,求得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LU.
表3城市化构成七大要素
要素
具体项目
人口总数;非农人口比重;文化水平;受职业或技能培训人口比重GDP;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城市建设投资的GDP之比
交通便利程度;邮电通讯的现代化水平;自来水水质标准及普及率;给排水设备的完备性;供电供气供暖的普及率和便利程度教育设施密度;服务功能和水平;医疗设施
社会服务水平
密度,服务功能和水平;商业网点的密度和服务水准,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密度;服务能力和水平
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养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就业等慈善救济事业及其服务能力;城市防灾及保险能力
公开、半公开和私人空间的合理划分;人均
生态环境质量
绿地面积;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处置能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的预防和整治
市民意识
法制观念;社会风气;文化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
53
表2-3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三)
社会与环境(34分)具体项目11.社会保障覆盖率12.恩格尔系数13.基尼系数14.平均寿命15.人均居住面积
16.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17. 三废!综合利用率18.人均生活用电量19.自来水普及率20.百人拥电话数
21.镇区每人拥有公共道路面积22.人均绿地面积23.有线电视入户率24.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25.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量
标准值(S)∋90%(0.3(0.325∋72岁∋20m2
(10件万人∋90%∋60度人年∋95%∋30部百人∋10m2∋10m2∋50%(300人∋2000册千人
权重76522111111111
人口聚集规模及人口构成
经济聚集规模及构成基础设施发达水平
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是具体量化农村城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秦润新根据农村城镇化的特征,结合农村
姜爱林:论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29
附图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文蕙.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41~48.
[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4~70.
[3]蒙世军.城镇化与民族经济繁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33~34.
[4]秦润新.农村城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2~67,210~211.
[5]王新文.城市化趋向与华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49~53.
[6]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8,175.
[7]艾吉特辛格.城市化就业与贫困:第三世界的大城市[J].经济资料译丛,1995,(1):28~34.
[8]崔援民.河北省城市化战略与对待[M].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22.
[9]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0~43.
[10]姜爱林.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4):72~75.
[1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86~187.
[12]丁健.现代城市经济[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26~29.
[13]廖丹清.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因素[J].经济学家,2001,(2):60~63.
[14]范春水.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J].城乡建设,1997,(8):16~18.
[15]宋俊岭.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