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生态脆弱性分析评价
作者:张高宏 杜丽娜 来源:《商情》2013年第49期
摘要: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脆弱性是不同的,对于生态脆弱性的分析能够作为对生态环境進行改善的标尺,实现对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的保障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也会导致生态脆弱性的改变。加大林业建设,使得土地覆被多由人工设施、沼泽、沙漠等类型向自然植被类型改变。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关键词:土地覆被类型 生态脆弱 分析 林业建设 1土地覆被类型
土地覆被的主要表现是由于土地利用结果导致土地质量和类型发生变化。土地覆被是地球自然表面覆盖物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等的综合体,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地表植被、湖泊、沼泽、冰川、湿地及各种人工设施。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是可以反映该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程度,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的所选用的指标体系不同,对生态脆弱性分析的方法有所差异。 2生态脆弱性
生态脆弱性这个概念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固有属性,是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的干扰在特定空间尺度上具有的抵抗力弱且和恢复能力低的表现。生态脆弱性反映出特定的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差,容易在外界胁迫下发生变化,而且一旦生态环境的状态发生变化后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也就是自我恢复能力弱。
生态脆弱虽然由于生态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这些自身特征导致存在生态脆弱因子,但是生态环境若没有外界的压力干扰,生态脆弱性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只有外界人类活动干扰了生态环境的正常结构特征,才激发了生态脆弱性的表现。任何生态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性,但是稳定和脆弱只是相互而言的,若在过多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稳定的生态环境会无法始终如一的不表现出其脆弱性。比如:过度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大片的耕地代替了原有的森林,往往就会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稳定性下降,生态功能出现严重失调,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表现出生态脆弱性。当然如果采取合理恰当的措施,如:退耕还林,大面积的植树种林增加地表的制备覆被率,能够对原本脆弱的环境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演替,提高了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并增强了自我修复能力。 3生态脆弱性分析 3.1 生态抵抗力稳定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态抵抗力稳定性也就是指生态环境对于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的大小,也就是生态敏感性。是在分析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脆弱性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分析指标。生态抵抗力稳定性的评价是分析该生态系统在无压力状态下可能出现的生态系统,也就是生态系统潜在的生态脆弱因子。不同的覆被类型易发生的生态问题的类型是有所区别的。 3.2自我恢复能力
自我恢复能力,也可称作生态弹性,是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干扰在其承受弹性限度之内时,具有自我调节与自我恢复能力的特性。生态弹性的大小主要要从环境植被的覆被情况进行考虑,因为生态弹性的大小是与生态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各组成成分密切相关的.而植被覆盖率则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除此之外对地貌、气候条件的综合,可以基本反映出某一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的强弱。 3.3生态压力
生态压力最终导致生态系统中各种脆弱因子的表现。生态压力能体现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激发了生态环境脆弱化。当今社会之所以产生生态压力,主要是因为人口剧增导致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生态敏感度、生态弹性、生态压力作为评判生态脆弱性的三大基本指标,只有综合评价生态敏感性、生态弹性和生态压力三方面,才能全面准确的分析出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状况。目前常用的分析方式主要是采用分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以及RS/GIS相结合对不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行评价。
生态敏感度(ESI)、生态弹性度(EEI)、生态压力指数为EPI。生态脆弱性指数用I来表示。常用来计算生态脆弱度指数的公式是I=∑Bi*Wi(i=1~j)。I即为生态脆弱性,Bi为指标的标准值,Wi为指标所占比重,j即为所使用的指标的个数。各评价指标与生态脆弱性有正逆相关两种关系。经过研究,森林覆盖率和农业产值与生态脆弱性有逆向相关关系。人口数以及工业生产总值则与生态脆弱性成正向相关关系。也就是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环境系统内部结构的失调及其生态功能的降低。在所有类型的土地覆被类型中生态稳定性最强的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在我国大力发展林业将对增强脆弱区的生态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4结语
森林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曾遭到严重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某些生态区的生态稳定性降低,增加了生态脆弱带的数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林业在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产业,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会大大增强区域生态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以及生态弹性,降低生态脆弱性。生态的改善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林业建设能够负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有计划的营造人工林,退耕还林,严格控制木材的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伐,并做好防护林的安全建设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等林业建设的措施通过增加森林资源来降低生态脆弱性,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J].地理学报,2001,56(6):0-8.
[2]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
[3]赵桂久,刘燕华,赵名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第二集)[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冉圣宏。金建君,薛纪渝.脆弱生态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117.122.
[5]谢高地,成升魁,丁贤忠.人口增长胁迫下的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3):193-199.
[6]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J].地理学报,2001,56(6):0-8.
作者简介:张高宏(1973-),男,陕西白水人,白水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助理工程师;杜丽娜(1981-),女,陕西蓝田人,西安文理学院科技处,助理研究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