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智;胡宏
【摘 要】本本文借鉴软件行业评估软件开发能力的成熟度模型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和等级特征以及每一个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实践,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其次,根据技术创新过程和关键过程域.基于全面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原则,设计了一套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落实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在一个个具体的创新活动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研究的最终目的.所以,需要根据评价出来的成熟度等级进行创新模式的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不同,可以选择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模式组合是不一样的.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7 【总页数】5页(P53-57)
【关键词】成熟度模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创新能力 【作 者】秦德智;胡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4.3
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从资源和管理等多角度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创新方式和创新途径来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创新模式的选择,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本文运用软件能力评估和改进的方法——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根据评价结果选择与创新能力匹配的创新模式或创新模式组合。 一、能力成熟度模型
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由美国卡耐基·梅隆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Institute,SEI)于1987年提出的用于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开发能力评价和改进的一种方法。如今己成为软件行业最具权威的评估认证体系。 能力成熟度模型认为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升的过程。成熟度模型将能力的发展分为5个成熟度等级(MaturityLevels),除了第一个等级,其余每个等级都定义了实现这一等级要求的若干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 Areas,KPA),每一个KPA包含了一系列的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能力才会往上一个等级发展。关键过程域的目标是通过企业操作层面上的一些关键实践活动(Key Practices,KP)来实现的。CMM的5个等级分别是:初始级、定义级、可重复级、管理级和优化级,每一个级别的能力特征以及KPA和KP都是不相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识别软件能力所处的等级,然后按照关键过程域和关键实践进行操作,逐步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及其成熟度评价
技术创新能力是基于技术创新过程建立的多项创新能力的综合体,与软件开发具有相似的过程性和能力评价特征,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将按照CMM来建立。 1.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的划分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也是一步步发展,逐级提升的,每一等级都具有不同的特
征。基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本文将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分为六个等级:无序级、初始级、成长级、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各等级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及特征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特征无序级 创新无目标性;个人创新的随机性初始级 创新具有一定目标性和组织性成长级 组织提供资源鼓励创新;建立创新组织结构和创新流程定义级 完善的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流程规范化管理级 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创新深入企业文化;引导和控制创新过程优化级 优秀的研发人员和创新设备;跟踪行业创新;持续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2.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的关键域及关键实践构建
表2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的KPA和KP成熟度等级 KPA KP无序级 —— —初始级 创新引导机制创新资源条件培养创新意识,宣传成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成果;提供资源支持创新成长级 创新投入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投入固定的研发费用,引进专业的研发人才和设备;提高研发人员平均工资定义级 创新组织结构自主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创新组织结构体系、规范创新过程;增强自主创新实力,完善自主创新机制管理级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的创新发展;组织专家对创新进行预测和评估;实施ERP管理,加快信息交流速度优化级 知识管理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和创新知识评估标准创新战略创新预测与评估信息化管理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除了对等级特征进行描述外,还需要根据成熟度等级特征构建与此对应的KPA和KP,KPA是将等级特征目标化,KP是在KPA每一个目标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实施KP来实现KPA目标,从而达到相应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当某一等级的所有KPA都实现时,企业成熟度等级就可以往上一个等级发展,此时需要重新定位新等级的KPA和KP,通过实施新的KP来实现新的KPA目标以达到新的等级要求,如此循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不断从
低级向高级发展,逐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同CMM等级类似,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的第一个等级——无序级,也没有对其KPA和KP进行构建,技术创新能力成熟等级的KPA和KP如表2所示: 3.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
(1)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力是基于创新过程的一种综合能力,立足于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的KPA,根据全面性、客观性、易于量化原则,一级评价指标选取了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共五个指标,二级指标的选取均由人员指标和易于量化的关键性指标构成,每一个指标要素都反映了不同的创新力度。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成熟度等级的KPA展开,但是基于全面性、客观性和易于量化原则,指标体系与KPA体系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以综合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为出发点。
创新投入能力主要衡量企业在R&D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一定范围内,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水平是呈正相关的,这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分别服从初始级和成长级KPA中的创新资源条件和创新投入机制目标。该指标选取的人员方面的指标要素有:R&D人员比重、R&D人员人均研发费以及经费指标——R&D经费投入强度,这三个指标从研发的人员和资金两方面衡量了企业创新投入力度。 创新实施能力是考核企业是否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包括人员条件和设备条件,设备越先进,生产人员技术水平越熟练,生产的产品越符合创新理念的设计,从而更适合市场的需要。这个指标主要是衡量企业创新制造能力,是反映企业另一层面的创新投入机制,创新实施能力选取的人员指标要素是工程技术人员比率,设备指标要素有:固定资产装备率、设备新度系数,此外,从产出效率衡量企业的创新实施能力也是必要的,包括原料投入产出效率和研究成果投产率。
创新产出能力是从创新成果的角度对企业的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创新能力的强弱主
要体现在创新的成果上,这是评价创新能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也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KPA中定义级的自主创新机制目标对应。该指标选取的指标要素有:R&D人员人均开发成果、专利拥有数和自主创新产品率。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充足的创新资源,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创新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管理层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与KPA中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战略目标对应,包括:创新战略、创新频率和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战略是把创新提高到企业的战略位置,考虑企业的哪些关键领域必须要进行创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创新模式,是否具备创新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创新战略的评价是企业领导者根据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进行打分,这是一个比较主观性的指标。创新频率是对每年的创新数量进行记录,是在创新战略指导下创新成果的定量衡量指标,该指标能比较客观描述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效率。创新激励机制是从研发人员的工资水平角度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这是激励企业人员创新的最直接方法。
营销是将创新产品应用到商业活动中,实现创新价值的活动。营销能力是为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而具备的资源能力,只有当企业的创新产品实现了其社会价值,给企业产生了利润,才会有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也是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发展的根本目的。该指标选取的指标要素有:新产品销售率、市场研究投入强度和销售人员水平。新产品销售率是从创新产品营销结果评价营销能力,后两者是从营销人员角度衡量营销能力水平。每一项指标要素的具体计算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计算方法创新投入能力x1 R&D经费投入强度x11 R&D经费/销售收入R&D人员人均研发x12 R&D经费/R&D人员数R&D人员比重x13 R&D人员总数/职工总数固定资产装备率x21 固定资产总额/职工总人数原料投入产出效率x22创新实施能力x2产成品理论所
需原料投入/实际原料投入设备新度系数x23 设备资产净额/设备资产原值研究成果投产率x24 已应用并取得效果的成果数/成果总数工程技术人员比率x25 工程技术人员数/职工总数创新产出能力x3R&D人员人均开发成果x31 鉴定成果数/R&D人员数专利拥有数x32 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量自主创新产品率x33 自主创新产品数/创新产品数创新管理能力x4创新战略x41 领导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创新频率x42 年均创新数量创新激励机制x43 研发人员人均收入/企业人均收入营销能力x5新产品销售率x51 新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市场研究投入强度x52 市场研究人员/销售人员总数销售人员水平x53销售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全体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
(2)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评价不可避免会有些模糊因素的影响,对这类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采用模糊数学理论来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建立测评指标及指标要素体系,其次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计算技术创新能力综合等级。 确定指标因素集
设X是由5个一级指标要素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因素集,即 X=(x1,x2,x3,x4,x5),取 xi是 x1 到 x5 中的任意一个,是指标要素层次因素集,分别由对应的二级指标构成,即x1=(x11,x12,x13),x2=(x21,x22,x23,x24,x25),x3=(x31,x32,x33),x4=(x41,x42,x43),x5=(x51,x52,x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为方便计算和数据的收集,指标权重计算可以采取专家打分法。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在0~100之间进行评分,认为指标越重要的权重评价就越接近100,越不重要就越接近0,然后再把多个专家对同一个指标的评分求平均值即是该指标的最终得分,再将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指标权重集,分别表示为技术创新能力
的指标权重为:W=(w1,w2,w3,w4,w5),各指标要素权重依次为:w1=(w11,w12,w13),w2=(w21,w22,w23,w24,w25),w3=(w31,w32,w33),w4=(w41,w42,w43),w5=(w51,w52,w53)。 确定评价集
评价集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优劣等级的集合,在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中,评价集即为六个成熟度等级:无序级、初始级、成长级、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从低到高分别对应评价集 V=(v1,v2,v3,v4,v5,v6)T。评价集各等级之间具有一定的范围,通过分值区间来体现,并且每一个等级需要一个确定的分数组成评价分数集,一般取分值区间的中位数,如下表所示:
表4 评价集分值区间及等级分数等级 划分分值区间 等级分数无序级 0~39 20初始级 40~59 50成长级 60~69 65定义级 70~79 75管理级 80~89 85优化级 90~100 95
由此得:评价集 V=(v1,v2,v3,v4,v5,v6)T=(20,50,65,75,85,95)T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①建立每个指标要素xi到V的模糊评价矩阵Ri,表示xij(xij∈xi)在等级vj的隶属度,实际操作中可以组织专家进行等级评价,将第i个指标隶属于第j级的专家人数除以专家总人数,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二级指标的模糊评级矩阵:
标的二级指标数,m为评价等级数,并且rij=ri1+ri2+…+rim=1。
②将每个指标要素权重集与对应的模糊评价矩阵进行矩阵合成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单因素评价结果: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综合评价
技术创新能力模糊评价矩阵R由五个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构成,即: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综合评价结果为:B=WoR=(b1,b2,b3,则对B采取归一化处理。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最后评价分值为:P=B·V。经计算,当P≤39时,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为无序级,40≤P≤59为初始级,60≤P≤69为成长级,70≤P≤79为定义级,80≤P≤89为管理级,90≤P≤100为优化级。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高低的模型,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采取正确的措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并依靠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一次次创新活动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不断的积累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模式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具体方式,不同的创新模式对企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要求不同,创新模式需要与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相匹配才能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可见,技术创新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正确选择创新模式的前提,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是创新活动成功实施的保障。 三、创新模式选择 1.创新模式
创新模式是企业确定创新活动的具体方式,创新模式具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将依据程源和雷家骕的观点,从技术模式(技术创新的科学技术原理) 和要素结构(现有技术的整合)变动的不同组合将创新模式分为四种:渐进性创新、模式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为使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在现有技术体系之上技术模式和要素结构的微小变动。模式性创新是依靠重大技术模式的改变即改变产品包含的科学技术原理来引导创新,要素结构的变动不大。结构性创新是在已有技术模式基础上对要素结构的重新整合。根本性创新是指技术模式和要素结构都具有革命性变化的创新,需要对现存技术体系和创新组织进行重大改变。四种创新模式对比如图1
所示。
2.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与创新模式的关系
图1显示了不同的创新模式要素结构和技术模式变动大小是不相同的,要素结构和技术模式变动较大的创新模式,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实力,包括更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和更先进的研发设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是对技术创新实力的考核,并且通过KPA和KP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创新目标和创新实践活动,所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后,企业已初步满足了相应等级的KPA,但是,还需要依据企业所处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选择创新模式,在创新活动中以上一个等级的KP为对象,通过实施KP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创新能力成熟度新等级KPA目标,从而通过创新模式的正确选择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
选择恰当的创新模式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当技术创新能力成熟提高以后企业要不断调整创新模式或创新模式组合,在一个个具体的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综合实力,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二者关系如图2所示。 3.创新模式选择
创新能力处于不同成熟度等级的企业,其具备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不尽相同,选择的创新模式也会因此不同。当综合评价分值P较小时,企业的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较低,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创新实施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都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应在自身资源和能力范围内选择技术模式和要素结构变动较小的创新模式,待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再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据此调整创新模式。相反,当P较高时,企业可以选择对资源和能力要求较高的创新模式,享受这些创新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但同时也有能力承担这些创新模式伴随的高风险。创新模式的选择会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改变,但是,并不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以后就
必须要转变创新模式,还要结合创新项目的具体特征,如项目收益性和风险性,综合考虑创新模式选择。
运用模糊多层次评价法可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熟度等级,根据每一个等级的等级特征以及KPA和KP,结合上述四种创新模式的特点,可以得到处于不同成熟度等级的企业应选择的创新模式及其组合。
当模糊综合评价结果P≤59时,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无序级或初始级,创新水平及其低下,几乎是组织内个人随机性创新,创新目标性和组织性都不强。同时,由于企业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要在企业能力范围之内,从而应该选择渐进性创新模式,一种只需对技术模式或者要素结构进行微小变动的创新方式。处于无序级的企业进行渐进性创新活动时,企业需要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宣传一些标杆企业的成功创新理念和创新成果,鼓励员工创新,并能提供资源支持创新,向实现初始级的KPA目标努力。初始级企业需要以成长级KPA为目标,规范创新投入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的发展。 当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60≤P≤69或70≤P≤79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成长级或定义级,通过引进研发设备,培养研发人才,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成长级企业在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同时,需要致力于建立创新组织体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定义级的企业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组织体系,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还需要把创新提高到战略角度加以引导和控制。处于这两个等级的企业在市场中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要素结构或者技术模式。但是,此阶段的企业进行根本性创新的资源和能力还不具备,难以承担根本创新所需的巨大资源投入和创新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
当评价结果P≥80时,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管理级或优化级,这阶段的企业拥有先进的创新设备和优秀的技术研发队伍,具有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支持创新决策和评估。他们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当发现有重大市场价值的创新机会时,有能力调
动多种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可以对产品要素结构和技术模式进行根本性变化,以此独享根本性创新带来的技术垄断权和垄断利润。所以,根本性创新是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较高企业应该考虑的创新模式。处于这两个阶段企业创新能力成熟度的发展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创新的本质来研究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和创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匹配关系,但并不是一一对应。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等级较高的企业为获得一定时期内新技术和利润的垄断可以选择变动较大的创新模式,同时也要抓住机会对创新成本低、风险小、周期短的创新项目进行投资,不断完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基于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的创新模式选择如图3所示。
由于创新能力限制,无序级和初始级企业只能选择渐进性创新模式,成长级和定义级企业还不具备根本性创新选择条件,可选择前三个创新模式,管理级和优化级企业有能力根据创新项目特点和收益大小从四种创新模式中选择最佳的创新方式。 在这个倡导低碳经济的时代,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转而寻求清洁、低耗的绿色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是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其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评价企业当前技术创新能力所处的成熟度等级,并选择与该等级匹配的创新模式开展创新活动,以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实施,在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中逐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汤永林,阎立,冯俊文.R&D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模型 [J].江苏论坛,2005,8(08):152-155.
[2] 刘海涛,孙明贵.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 [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9,7(07):22-25.
[3] 魏江,郭斌,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高科技企业评价,1999,5(05):34-38.
[4] 胡淑礼.模糊数学及其应用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5] 程源,雷家骕,杨湘玉.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 [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Mark CPaulk,Bill Curtisetal.CapabilityMaturityModel,Version 1.1.IEEE Software.1993,10(4):18-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