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专业代码:120601
学院负责人:付廷臣
参编人员:申俊玲、林松、李益民、鲍春生、朱应雨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120601 物流管理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
秉承“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深厚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能力,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提出物流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培养标准和毕业要求
培养标准: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接受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和生活卫生习惯;
2.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物流工程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5.具有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供应链和物流运作所涉及的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惯例、法律、政策等;
7.了解国内外供应链及物流领域理论与实际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了解国内外物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8.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9.具有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实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0.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满课程计划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
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南阳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办法》规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工具性知识 三级目标 掌握必要的语言工具和计算机工具的使用 实现方式 大学基础英语,普通话口语艺术,大学计算机,大学综合英语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物流设备与技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物流法 政治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西方经济学 物流学、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物流 物流专业导论、行业物流、专业见习、专业实习、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设计 金融物流、行业物流、物流设计、物流工程 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 创业教育、物流项目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企业运行管理、创业实践与大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拓展课程、科研训练等活动 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综合社会实践 大学体育、军事试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业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的应用知识,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社会经济活动自然科学知识 的分析,认知物流技术的有关设备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人文社科知识、法律法规基础 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掌握与物流相关的法律知识 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会计学学科基础知识 知识和经济学知识 掌握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处理、物流规划与设计、生产物流等供应链物流的管理 专业知识 综合能力 了解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前沿、获取知识的能力 了解相关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物流的基本运作 掌握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常用工具的使用,能够进行应用知识的能力 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够进行物流的设计 了解物流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了解行业物流的运行、了解创新能力 物流热点知识、具备基本的物流设计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学生对基本管理知识的了解、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掌握创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创业能力 力,提高创业意识、掌握物流师职业相关的能力 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思想道德素养 仰,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 了解艺术素养类、人文素养类知文化素养 识 科学素养 专业素养 实践素养 身体素质 身心素质 心理素质 了解科学素养类等知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 增强学生体质 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 基本素养 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 大学英语 普通话口语艺术 高等数学 概率与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会计学原理 管理学 创业教育 统计学 货币银行学 财务管理 物流法 物流学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仓储管理 供应链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 运输管理 物流设施与装备 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 ERP技能训练 供应链系统仿真试验 运筹学 采购管理 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M H H M H H M H H M H M H H M 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 M H H M 物流管理物流信创新创的操作能息的组业意识力和实践织与管和能力 能力 理能力 H H M M M M M H M H H H H H H H M M M M H M M M 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 M M H H M H M M H M H 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H H 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H M H H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M M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M M M M M M M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 证券投资 国际物流 市场营销学 电子商务 物流工程 金融物流 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管理英语 计量经济学 物流保险 市场营销学 生产物流管理 销售物流管理 物流企业运行管理 高级经济学 企业战略管理 物流项目管理 行业物流 专业见习 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M M M M H M M M 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 H M H 物流管理物流信创新创的操作能息的组业意识力和实践织与管和能力 能力 理能力 M M M M H M H H H H H H H M H 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 M H M M M M M 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H 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M H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M M M H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M M M M H H M (H表示高度关联,M表示中度关联,L表示低度关联)
七、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物流管理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
核心课程: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工程、物流信息系统、国际物流、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物流设施与装备、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运筹学等。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技能竞赛、专业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
学环节。
九、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 教育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 学科基础选修课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教育 课程 就业与创新 创业课程 后备学术人才培养课程 教师教育类 课程 总学分 51 34 26 20 20 14 15 160 总学时构成 理论 416 576 252 234 252 1478 实践 406 342 216 126 964 总学时 822 576 594 450 378 2442 第二、第三课堂自主完成 备 注 个性化课程 实验实训课程 实践 教育课程 课程实践 毕业实践 综合实践 总 计 十、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就业与创新创业课程 后备学术人才培养课程 教师教育类 课程 43 34 16 10 9 8 就业与创新创业课程 后备学术人才培养课程 教师教育类 课程 9 10 11 27 103 学分数 822 576 288 216 180 270 270 198 540 1902 学时数 备 注 必修 课程 个性化课程 通识教育拓展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选修 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个性化课程 十一、教学计划表 (一)通识教育课程 见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目录 (二)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构成 考核 各学期课程周学时数 开课 理论 00500009 00500010 00500011 60010101 高等数学CⅠ 高等数学CⅡ 线性代数C 政治经济学 4 4 3 3 4 60 72 54 54 60 72 72 60 72 实践 合计 方式 1 60 72 54 54 60 72 72 60 72 考试 4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2 4 4 4 3 3 4 4 3 5 6 7 8 时间 秋 春 秋 春 秋 秋 春 秋 春 00500012 概率与数理统计C 考试 4 60010102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4 60010103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4 60010104 60010105 会计学原理 管理学基础 4 4 考试 4 60030101 物流管理专业导论 第1学期开设,第二课堂完成,不计学时
(三)专业教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编号 60030201 60030202 60030204 60030205 60030206 60030207 60030208 课程名称 物流学 物流系统仿真 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仿真(IWMS) 供应链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设施与装备 学分 3 1 1 1 3 3 1 考核 理论 实践 合计 方式 36 36 18 36 36 18 18 18 36 36 32 18 32 18 18 32 32 18 32 18 32 72 32 54 18 32 54 54 18 32 18 32 36 32 54 32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学时构成 各学期课程周学时数 1 2 4 3 1 2 3 4 3 5 2 3 1 2 1 2 2 6 3 2 2 7 8 开课 时间 春 春 春 秋 秋 秋 春 秋 秋 秋 秋 春 秋 秋 春 60030203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 3 60030209 物流设施与装备实验 1 60030210 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 1 60030211 60030212 60030213 60030214 配送中心营运仿真(IDMS) 运输管理 ERP技能训练 物流法 1 2 1 3 60030215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1 2.个性化课程
个性化课程需选定一个模块,并在该模块中选够20学分。 (1)就业与创新创业课程 课程编号 60030316 60030317 60030301 60030302 60010213 60010214 60010322 课程名称 运筹学 运筹规划设计 采购管理 采购实务 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实训 市场营销学 学分 2 1 1 1 1 1 2 考核 理论 实践 合计 方式 36 18 18 36 32 32 32 36 32 18 32 18 32 36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学时构成 各学期课程周学时数 1 2 3 4 1 2 2 5 6 2 2 1 2 7 8 开课 时间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秋 60030303 60010333 60010201 60010202 60010210 60010211 60030316 60030305 60030306 60030307 60010323 物流保险 电子商务 统计学 统计学实训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实训 财务管理 生产物流管理 销售物流管理 物流企业运行管理 专业见习 3 2 2 1 2 1 3 1 1 1 1 36 18 34 36 36 18 18 32 32 18 32 32 32 54 36 34 32 36 32 54 32 32 32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2 2 2 2 4 4 4 1周 3 2 3 春 春 秋 秋 秋 秋 春 秋 秋 秋 秋
(2)后备学术人才培养课程 课程编号 60030308 60030309 60030310 60010206 60010207 60020324 60030316 60010334 60010335 60020209 60030311 60030309 60030312 60010201 60010202 60030313 60030314 60030315 60010323 课程名称 物流工程 金融物流 物流管理英语 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实训 运筹学 运筹规划 高级微观经济学 高级宏观经济学 企业战略管理 国际物流 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统计学 统计学实训 物流设计 物流项目管理 行业物流 专业见习 考核 学分 理论 实践 合计 方式 3 3 2 2 1 2 1 2 2 3 3 3 3 2 1 1 2 2 1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4 30 30 18 18 32 32 18 18 18 18 32 32 6 6 54 54 36 36 32 36 32 36 36 54 54 54 54 34 32 32 36 36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学时构成 各学期课程周学时数 1 2 3 4 5 3 3 2 2 2 2 1周 6 2 2 2 2 2 2 2 3 3 3 3 2 7 8 开课 时间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春 秋 (四)实践性课程 实践课程编号 类型 60040301 毕业 实践 60040302 综合60040303 实践 合计 课程名称 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综合实践 学分 8 6 15 29 学时构成 理论 实践 考核 合计 方式 1 各学期课程周学时数 2 3 4 5 6 7 18周 开课 8 时间 8周 第二、三课堂学生自主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