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 简史:学术背景、社会需求背景。 学术背景:
1、1882年,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 2、1890年,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
3、1896年,韦特默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咨询心理学诞生)。 4、1904年,比内-西蒙,弱智儿童智力测量。 5、1907年,大卫,学生行为指导。 6、1908年,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 社会需求背景:
韦特默:咨询心理学的启蒙者,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咨询的发端,而并非1907年比尔斯的《自觉之心》。
20世纪30年代,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是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基础和促进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手段,代表人物是威尔森。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 1953年,颁发心理咨询指导员的特别执照,并公布了APA伦理纲领。 1954年,首刊专业杂志《咨询心理学杂志》创办。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咨询心理学的贡献:
1、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 2、帮助个人与环境协调。 3、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心理咨询专家的目标是,帮助连最基本、最低适应状态都已丧失的心理不适应者(障碍性咨询),和为促进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发展咨询)。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1、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2、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3、定义包括:
1)作为一种职业,必须掌握心理学一般知识,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相关知识。 2)只能使用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心理治疗,不包括药物疗法。 3)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和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 4)咨询关系是“求”和“助”的关系。
4、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区别:前者是协助关系,平等协商、互助互长关系; 后者是要求求助者配合,治疗方案没商量。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1、罗杰斯认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1942)
2、威尔森认为: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图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3、陈仲庚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做些什么。
1
心理咨询明确三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 2)咨询师技术; 3)所要达到的目标。 4、《心理学大词典》、李维、张人俊、赵耕源、马建青等的定义:
心理咨询的定义: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是指一种职业性活动。 三、关于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2、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区别:
1)一个相同点:目的相同,都为消除求助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二个不同点:
(1)一个在操作上规范化、标准化的。另一个不太标准、规范; (2)一个是“协助解决”,另外一个是“矫治”,带有一定强制性。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专业知识、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思维方式与态度、心理素质 一、思维方式与态度(5)
1、唯物主义的观点
2、普遍联系的观点(3)——心身一体(躯体化),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整体性观点。
3、限制性观点(4)——职责限制,时间限制,感情限制(工作范围、不带入个人情绪),目标限制(锁定心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4、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5、中立性态度(客观、驱除个人情绪、增强求助者的信任感)理解,是中立态度最恰当的表达词 二、心理素质(5)
1、品格——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2、自我平衡能力 3、善于容纳他人 4、有强烈的责任心
5、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能对自我生存价值进行评 第四单元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简史:
20世纪30年代:丁瓒、丁祖荫——翻译《青年期心理学》 50年代:综合快速疗法 现状:
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有六种可操作性指标为佐证。 社会化水平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 社会的认可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已经出台——2001年8月 展望:
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如下特点:
1、借鉴本文文化而产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将会越来越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2、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普及化 3、职业化的心理咨询 4、本土化、独立性
2
5、社会舆论 6、有序发展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一、关于心理结构——人类的心理分为: 1、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 2、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部分
3、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含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 二、关于人格结构——将人格的结构分为:
1、本我——遵循“享乐原则”。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2、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 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关于心理动力:
1、性本能(力比多);2、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四、关于心理发展(心理性欲发展学说):
1、口欲期(0—1岁)2、肛欲期(1—3岁)3、生殖器欲(3—5岁):恋父恋母。 4、潜伏期(心理断奶期5—12岁)5、生殖期(12岁以后) 五、关于适应问题——适应的观点
1、变相宣泄:
1)梦、口误、笔误;若不能宣泄,则可引起神经症焦虑 2)焦虑可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2、自我防御
1)心理防御机制:
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渐渐形成了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3)自我防御机制如应用不当,可形成各种障碍; 4)认识-认知疗法(钟幼斌):
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知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的不相符、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标。
精神分析的咨询和治疗着重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产生意识层面的领悟。 第二单元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一、巴甫洛夫——精典条件反射学说。(1849-1936)
二、桑代克——研究“老鼠走迷宫”行为,提出“尝试-错误”定理。 三、华生——认为:
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摈弃一切主观内省,强调行为观察(1978-1958),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圆心控制的,提出刺激-反应模式:R=f(S)。
四、新行为主义:
1、斯金钠——操作条件反射,提出R=f(S.A)。(A为控制变量)
2、斯金钠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在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后果不同,强化的性质也不同。
五、班都拉——的新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过程中,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的相互作用。有以下基本概念:
3
1、替代学习(观察学习):人能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预见可能性; 2、自行奖赏或批判: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批判,自我强化 3、行为自控:人可以自我调节,控制自己行为,不受外界左右。
按照“学习理论”,对行为问题的咨询与治疗原则是:行为反应过剩时,治疗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消退这些反应;行为反应不足时,治疗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增加和强化此类行为。
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反之亦然。
1)按这种理论,沃皮将行为主义定义为:行为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是按照学习理论,不良行为可以经过环境改善与消退作用而去除。
2)行为治疗一般步骤:
(1)“靶行为”的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 (2)“靶行为”量化与标定。 (3)矫正目标的制定。
(4)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 (5)结束以及复发的处理。
3)主要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是一种潮流,并非学派,通过实验证明,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自习中可以帮助求助者。
行为主义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大脑的内部加工是“黑箱子”,不可探索,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最重要。 认知是指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当前事件的解释,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期。 认知是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咨询过程是对具体的认知过程进行细致的、客观的科学分析。
由于所有认知阶段和各阶段的联系都与认知因素有关,所以,从理论上说,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第四单元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
该心理学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的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被称为“第四浪潮”,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论证手段,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
1、强调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志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5、常见的概念是“需要层次论”、“潜能”、“超越自我”。 第五单元 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的心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点
郭念锋——只有“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出发,才能摆脱当今临床心理学“各执真正一面”的局面,去正确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心理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以及心理诊断、咨询和矫治等问题。
一、基本概念 1、人性:
1)定义: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叫做人性; 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2)三种基本属性:
(1)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制约的生物属性; (2)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 (3)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
4
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区别是人性,精神社会属性制约生物属性。
2、人性心理学: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心理动力:
1)不同意需要层次和力比多的观点;
2)认为心理动力来自人性的内在需要——三种本能: (1)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
(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 (3)为自下而上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
3)三种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层面化为三种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故人性是精神、生物、社会三位一体的需求是真实心理的动力。
人性是一种抽象,抽掉了个体之间在精神、生物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
人具有一定的自我平衡能力来应付各类冲突和压力,但这种能力不是无限的。在成长的各阶段都会有不能恢复人性的平衡状态而给个性留下创伤和癍痕。
人性主义心理学把心身障碍看作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人性偏离,人性内部结构的失衡,心理咨询就是协助求助者理顺和平衡自身的人性
4、个性心理(个体的心理差异): 5、情绪与健康
二、对心理诊所、咨询和治疗的认识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一单元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 一、心理咨询的对象: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心理问题的人群。 二、咨询对象的条件: 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
2、内容合适:心因性问题、情绪调节,发展问题,神经症。 3、人格基本健全。 4、动机合理。 5、有交流能力。 6、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 三、心理咨询的形式:
1、发展性咨询 2、心理健康咨询 四、心理咨询的任务:
1、任务:帮助正常人群在生活中化解种类心理问题,克服种种心理障碍,矫治不良行为,理顺人格结构,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非逻辑思维,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深化自我认知,端正处事态度,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适应能力。
2、内涵:
1)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即要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 2)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和错误观念; 3)学会面对现实和应对现实; 4)使求助者学会理解他人; 5)使求助者增强自知之明; 6)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5
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形式分类和一般程序 一、心理咨询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
1)发展咨询:孕妇心理状态对胎儿影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儿童发展中问题;青春期身心发展;社会适应问题;性心理知识;男女社交与早恋;青年的独立;中年及更年期,工作、家庭、生活;老年社会角色再适应等。
2)健康咨询:各种情绪障碍;各种不可控制思维、行为、动作;各类心身疾病;长期慢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问题;精神病康复指导等。
2、按咨询的规模分类:
1)个体咨询:一对一的关系。 2)团体咨询:
* 团体咨询为个人提供了一面镜子。
* 成员可从其他参加者和咨询员的反馈中获得益处。 * 成员接受其他参加者的协助,也给以协助。 * 团体提供考验实际行为和新尝试行为的机会。 * 团体情境鼓励成员做出承诺并用实际行动来改善生活
* 团体中的互助行为,帮助成员了解他们在工作上、家庭上的功能。 * 团体的结构方式可以使成员得到归属的满足。 3、按咨询时程:
1)短程咨询:1-3周完成咨询。要求咨询师思维敏捷、果断,语言要准确、明快,长期的临床经验。 2)中程心理咨询: 1-3个月完成 涉及严重心理问题,要求完整咨询计划,咨询预后。 3)长期心理咨询:3个月以上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结合心理治疗。 4、按咨询形式:
1)门诊咨询: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工作者。
2)电话咨询:处理心理危机效果比较好,20世纪50年代开始,防止心理危机导致的恶性事件,自杀、暴力行为,咨询员24小时值班沟通心灵,“希望线”、“生命线”。
3)互联网咨询: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存在的缺陷是咨询员不在场 二、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1、资料的搜集:
1)搜集资料的途径:
摄入性会谈与记录; 观察与记录;访谈与记录;心理测验; 实验室记录。
2)资料的内容: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个人健康史(生理、心理、社会); 家族健康史(生理、心理、社会);个人生活方式、个人受教育情况;对自己家庭及成员的看法; 社会交往状况(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里);目前生活、学习、工作状况;自我心理评估(优缺点、习惯、爱好,对社会、家庭婚姻看法个人能力、生存价值评估)近期生活中遭遇;求助目的与愿望; 求助者言谈举止、情绪状态、理解能力;有无精神症状、自知力;自身心理问题发生时间、痛苦程度,对工作与生活影响心理冲突的性质和强烈程度;与心理问题相应的测量、实验结果。
2、资料的分析:
1)排序-—按出现时间,将所有资料排序。
2)筛选-—按可能的因果关系,将与症状无关的资料剔除。
3)比较-—将所有症状按时间排序,再按因果关系确定主症状和派生症状。 4)将与症状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造成问题的主因和诱因。 3、综合评估:
1)将主诉,临床直接、间接所获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2)将主因、诱因与临床症状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确定心理问题的由来、性质、严重程度,确定其在症状分类中的位置。
4、诊断:依据综合评估结果,形成诊断。
6
5、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1)症状定性-按症状的表现确定其性质。
2)症状区分-将已经定性的症状和在现象上与它相近、性质类似的其他症状细致区分,明确诊断。 3)确定鉴别诊断的关键症状和特征(病知力)。 4)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 6、咨询方案的制定:
1)求助者的概况(人口资料、主诉临床观察)。 2)诊断和鉴别诊断。 3)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协议。 4)确定使用的咨询、治疗方法。 5)确定咨询的步骤和阶段。 6)确定阶段性咨询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 7)确定最终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 8)确定预后。
9)确定咨询意外和失败的对策及措施。 10)确定本方案允许意外修改的可能范围。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 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一、幼儿、儿童期的咨询
1、3岁前后婴幼儿,心理发展最大威胁,安全感缺乏,遭受惊吓影响发展。 2、4-6岁儿童,简单道德观念,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系统萌发,自尊、自信
3、儿童心理障碍内容、形式以行为障碍为主: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 二、少年期的咨询
1、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影响很大。学前期不良教养,入学后老师错误对待,影响少年个性发展。丧失自信心、自卑、焦虑情绪,厌学,教育和交流。
2、青春前期(男13—16;女12—14)独立意识萌发,反抗期的少年,情绪体验迅速丰富,寻找友谊、同情、理解,萌发性爱。
3、不正确的看法:不合群、孤僻;喜欢邪恶,热爱毒辣;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服管。成人讨厌、愤怒、蔑视,夸大他们的缺点。
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咨询
青春期的青年人度过少年烦恼,踏入社会。升学、就业、恋爱、社会适应、复杂人际关系。 考试焦虑、各种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 第三单元 中年人的心理咨询
中年人生活经验丰富、具备各种知识,个性成熟。面对社会、家庭和自我压力。能力的不足导致超负荷压力。婚姻家庭问题(婚外恋)、疑病,“过劳死”。
中年人危机:过劳死、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抑郁症、疑病、睡眠障碍 第四单元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心理问题如:更年期症状,记忆问题,性格改变。 离退休后适应问题,孤独、退行行为,老年痴呆的预防。 第五节 婚恋、家族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 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
一、什么叫爱情:
爱情是同时满足人类三种基本需求并得到体验的过 爱情中包含三各吸引力:精神的、社会的、生物的 真正的爱情是三种需求“性爱”、“美感”、“依附”。 二、“神话”中的爱情:
神话中“性”是罪恶,神的延续不需要性,人类的延续必须有性。
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依存和性、情,互相给予并彼此理解和接纳的过程。 三、爱情困惑与障碍的心理咨询:
爱或情是对人类非理性体验的描述,爱和恨相加。
7
第二单元 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
一、苦涩婚姻的缘由:
1、婚姻问题比恋爱问题复杂,如法律规范、责任、经济关系、家族社会关系等问题 2、咨询关键:
1)情爱、理解和相互依附,围绕这三个要点收集资料; 2)着眼点不应是婚姻死亡的结局,而是婚姻死亡的过程; 3)离婚是否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选择; 4)婚姻问题不可成为婚外情的借口; 5)婚姻中确立信任、包容、体谅的准则; 6)通过夫妻沟通来解决问题(沟通); 7)给对方想要的,而不是自己以为是好的。 3、婚恋咨询原则:
1)遵守与婚恋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 2)依据爱情定义判断爱情质量; 3)非理性的恋爱生活,用理性警示; 4)恋爱是利人利己的事情;
5)人类两性间爱情行为,是同时追求性、情、道德满足的“复合动机” 二、影响婚后夫妻关系因素:
1、结婚动机; 2、恋爱过度情绪化; 3、角色适应; 4、心理相容问题。 第三单元 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
一、什么叫家庭:
家庭是个体合情、合理、合法地满足三种基本的特殊社会功能组织。 二、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
第一、不要轻易判断“破裂家庭”或“死亡婚姻”; 第二、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第三、咨询师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揣摩求助者; 第四、摆出几种解决问题可能性; 第五、必须绝对保密;
第六、无论哪类婚姻问题,尽量坚持夫妻双方同时咨询。 三、亲子关系心理咨询 1、亲子关系本质——内涵:
1)自然的血缘关系; 2)人伦道德关系; 3)法定的养育、监护关系和法定的赡养关系 2、亲子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亲情、道德、法理。 3、构建良好亲子关系三基本条件: 1)双方对亲子关系有全面、正确理解; 2)对人伦道德有端正的态度;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
4、亲子关系的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放任型等,类型不是绝对不变。 第六节 性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 “人类性科学”概述
一、“人类性科学”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1、外延——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看,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法律、性道德学、性医学等构成“人类性科学”。
2、内涵——人类的本质即人性:性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二、人类的性特征:
8
1、性的普遍性(与人共存、人是性交产物);
2、功能多样性(生殖需要、维系夫妻关系、满足心理需要、性以外某种目的); 3、选择性和排他性; 4、责任性;
5、文化-社会制约性。 三、性道德与性态度 1、性道德:
1)性道德具有控制功能和调节功能; 2)性道德的特点:
(1)多样性(文化、社会、宗教) (2)一致性(性行为限制在婚姻范围); (3)继承性(代代相传);
(4)双重性:二种表现:理想和现实行为的脱节,男女双方对性行为道德评判不一致; 3)现代性道德特点:
(1)严肃性:性行为应在婚姻内进行;性行为应是双方爱情的表达 (2)平等:性交过程双方自愿;性交中双主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3)科学:遵守性医学原则; 遵守性生理学原则遵守性心理学原则。 2、性态度:一种稳定心理状态。
1)构成因素:性认知、性情感、性行为倾向
2)性认知的内涵:(1)对性规范的认识(2)性知识的理解 第二单元 性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
一、性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
1、基本宗旨:将性行为由“自为”转向“自觉”,愚昧到文明;
2、基本原则:坚持性道德、法律、心理、生理、医学五位一体相结合的原则。 二、儿童期的性心理咨询 1、咨询对象:
1)对于有性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咨询; 2)对问题儿童的家长进行次 2、儿童期性心理咨询内容:
1)性别认同: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学方面的性“协调一致;2)性冲动的困惑 3)性好奇 三、少年期的性心理咨询:
1、性道德咨询:4岁以前,道德教育是以道德行为培养为主, 4岁以后,可以使用道德观念进行道德教育。
少年期的性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晓之以礼”的方式进行。 2、性法律咨询
3、性生理和性医学知识咨询 4、性心理知识咨询
四、青年期、成年期的性心理咨询: 1、关于恋爱 2、关于性生活的咨询 五、更年期、老年期的性心理咨询
1、更年期(绝经期):女:45—55;男:六十左右 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2、老年人的性行为:
1)量力而行,方式多样(拥抱、接吻、各种抚爱动作、自我刺激等。 2)老年人的性活跃程度与他们在青年、中年时期的性活动有密切关系。
3)影响老年人性生活心理因素:(1)认知偏差(一滴精子十滴血);(2)兴趣下降;(3)性态度老化;(4)对衰老的恐惧; (5)人际关系问题。
9
第三单元 性行为问题
一、造成性行为问题的原因:
1、生理因素:先天遗传缺陷和后天疾病; 2、心理因素:错误认识和不良性经验;
3、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不良 生活事件 风俗习惯 二、咨询心理学中对性行为问题的分类: 1、认知心理学认为:
1)人类的性行为过程包括八个阶段:性角色认知 性欲望产生 性动机形成 性对象选择 性能力发挥 性交操作过程 性交体验 性后果的责任; 2)由此产生的性行为问题也有八类:性角色问题 性欲望问题 性动机问题
性对象选择问题 性能力问题 性交操作问题 性交体验问题 性后果的责任问题; 2、对每一类性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种:
1)性行为失调:同性恋 恋物倾向 异性厌恶倾向 偶发阳萎 2)性行为障碍(性恐惧); 3)性行为变态 三、几种常见的性问题: 1、性角色问题:
1)构成人类性别认同的基本因素:
(1)生物因素:遗传基因性别 解剖生理性别
(2)心理社会因素:性别的自我认识 外在行为的社会认同 2)性角色认同问题按强度分:
(1)性角色认同失调:如儿童性角色定向偏差 (2)性角色认同障碍:如性心理身份认同障碍 (3)性角色认同变态:如易性癖;
2、性动机偏离:1)泄欲动机2)奉献动机3)生育动机4)交易性动机5)享乐动机 6)性别自我肯定动机7)性好奇(认知动机)
3、性对象偏离:1)同性恋倾向2)恋物倾向3)自恋倾向4)性幻想与梦恋; 4、性能力问题:1)阳痿 2)冷阴 3)早泄4)女性性交疼痛5)射精不能。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