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清史研究现状

明清史研究现状

来源:意榕旅游网
明清史研究现状

■王刘波/周口师范学院

摘 要:纵观中国历史学界,古代史与近代史研究成果显著,并形成各自的研究领域。而在这两者的研究领域当中,明清史与近代史存在时间方面的既定联系,因此在某些研究领域方面具备一定的连贯性特征。根据近些年来的学术交流及研究来看,我国相关学者对于明清史的研究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给我国历史学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内在驱动力。鉴于明清史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明清史研究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以供参考。关键词:明清史 历史学界 研究现状传统史学研究并未将明清史并列为一个历史学界研究领域,而是多以明史以及清史的形式存在。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界对于明清史的研究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主张将明史与清史合并一起的想法,便于研究。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明清史并不是贸贸然将两个朝代进行合并,而是从二者具备相同特征的历史时段特征入手,重点阐述王朝史的衰落时期。可以理解为明清史更加侧重于淡化正统王朝世系因素、重点强化某段时期因素,加以总结与归纳。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两个历史学界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积极进行交流与研究,以期可以推进双方的互动与发展。

一、双重学术背景下的明清史研究(一)研究背景

所谓的双重学术背景基本上可以视为明清史研究领域经历的重大历史变迁。主要是指在思想解放运动背景下,中国明清史学术研究领域重新走上正轨的阶段。以及国际明清史研究界所提出的思想与理论给中国研究学者带来的影响、变化。著名历史学家李祖德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关于《中国史研究》创刊时的场景[1]。

当时党和国家刚刚召开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思想,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繁荣与深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明清史研究工作会将更多侧重点放在学术性研究方面,保护不同意见的发

表权利。处于双重学术背景下的明清

史研究工作更加在乎历史的真实性与还原性。

(二)研究进程

如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的《清关海瑞》一文当中,作者站在真实性角度还原历史,阐述历史上海瑞这一人物的真实形象,重新肯定历史。另外,像农民战争的研究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重点,但是在特殊时期当中,“让步政策”观念遭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无法真实地还原历史[2]。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李洵于1978年发表了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相关文章,重点强调了晚明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统治者的主导情况,说明明末农民战争的具体成因,为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及复苏奠定了基石。足以见得,双重学术背景下为我国明清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变迁与连续性背景下的明清史研究

(一)历史背景

历史学者一般不会对于某一时期的历史研究止步于前,而是始终对历史发展脉络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明清史研究学者而言,如何证明明清史在中国历史学术研究学界的位置、涉及到的思想理论问题,俨然成为近些年来明清史研究学者广泛关注的目标内容。

在研究领域与作用范围方面,中国研究学者与国外研究学者存在不同的见解。如日本学者主要将关注点放在了“近世”与“近代”方面,而美国研究学者则是将明清历史侧重点放在了“帝国晚期”与“早期现代”研究方面。足以见得,学者研究意见纷纷不一[3]。

(二)研究进程

针对16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问题中外学者基本达成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者接续明朝嘉万时期滋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理念及变化。从客观角度上来看,当前研究学者并未针对理念给予变化定性研究与分析。举例而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间,明中叶商

《长江丛刊》2019.09

品经济发展规律及情况称为历史学界

研究人员的研究特点内容。

如研究区域性商帮等,且即便在现在,该研究领域也未曾陷入冷门状态,而是不断深化,并向明清时期北方与边境地区的商业经济发展靠拢。如林雨薇《明清市镇研究综述(2001-2013)》中明确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如何定位,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答案[4]。

如赵轶峰针对明清社会性质研究工作,提出了为“帝制农商社会”理论;李伯重针对明清社会商业经济称之为时期。该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后期西方各国的侵华战争,这种工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空间。根据当前研究情况来看,关于“新清史”研究问题反应强烈,尤其是在近十年当中。

部分学者直接指出以往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如对于部分地区缺乏关注,研究工作存在片面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学者并未针对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异议,而是多是侧重于明清两个朝代治理方式与经济管理方式不同方面的研究[5]。

三、国家、社会与人文背景下的明清史研究

(一)研究背景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历史研究学者针对明清史研究问题展开了大量分析工作与讨论工作,除了一贯研究明清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等领域范畴之外,更多地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明清社会史、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研究领域当中。可以说,不同研究视角应时而生,为明清史研究工作增添了异样色彩。足以见得,这是其他断代史所无法超越的。之所以可以出现上述繁荣景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学术研究材料要远高于以往朝代,再加上研究者视野要比以往更加开阔,促使新材料、历史资源等不断被更新与升级,为明清史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研究发展近些年来,多数学者从二者具备相同特征的历史时段特征入手,重点阐述王朝史的衰落时期。可以理解为明清

25

“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工业化”史更加侧重于淡化正统王朝世系因素、重点强化某段时期因素,加以总结与归纳。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两个历史学界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积极进行交流与研究,以期可以推进双方的互动与发展。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历经的变迁、变化在整个世界历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不止是国内研究学者,就连国外研究学者也对明清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因此促使学者重点针对明清历史上涉及到的人文、社会乃至国家之间产生的关联性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举例而言,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相继发行了两篇关于明清社会文化方面的学术篇章,如冯贤亮的《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以及胡铁球的《明清歇家研究》。该学术篇章试图从社会人文加力度入手,阐明明清社会变

迁以及历史文化的情况,最好从不同研

究立场入手,实现历史价值与认知取向的分析过程,尽可能地为中国历史学术研究提供理论保障。

四、结语总而言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明清史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论是在研究人员数量增长方面,还是在研究成果数量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像明清思想史领域、清史工程建设方面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在领域与成果建设方面亟待提高。也就是说,在明清史研究领域方面,像资料挖掘、理念研究以及方法更新方面仍需不断加强。相信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明清史研究工作势必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褚若千《.“地域社会”视野下的明清史研究:以江南和福建为中心》出版[J].历史档案,2017(04):91.[2]赵世瑜.改革开放40年来的明清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01):77~96.[3]赵世瑜.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J].学术月刊,2005(12): 101~108.

[4]周喜峰.故宫学与明清史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3,4(05):101~103.[5]王绪芬. 2013年清史论文索引[J].清史研究,2014(04):145~156.

作者简介:王刘波(1983-),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博士,中级,研究方向:明清史、航运史。

(上接21页)应对,应在舆情发酵之前就提前发现、及早研判、提出预警,建立相应机制,将监测、预警工作化为常态。

及时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情。学院宣传主管部门及舆情监督队伍要在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了解搜集相关网络舆论,研判舆情现状及苗头,把握主动权。

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学院网络主管部门要采取技术手段做好突发事件后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发现不良舆情信息后立即上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视实际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搜集全面信息、提供决策支持。

关注特殊人群。独立学院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生,学院学工部门应建立特殊学生花名册,重点关注心理问题、成绩较差、受处分等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意识地多关注、多引导,对于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矛盾给予足够重视,做出可能出现的舆情预判,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三)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抢占先机,及时发声。真实、及时的信息发布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有力方式,学院涉事部门要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启动后第一时间在宣传部门的指导下,拟定口径、撰写新闻通稿、进行信息动态发布,主动进行舆情引导。要发挥

“意见领袖”作用,从学生干部中选拔责

任感、号召力强的学生舆情信息员进行相关培训,在突发事件产生时及时发布正面言论,引导舆情正面氛围。

善用平台,灵活应对。新媒体视野下网络舆情的传播多借助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学院在传统纸媒、网页等形式发布信息的同时,要注重各类官微的信息发布,以灵活的应对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构建互动平台、赢得学生信任。

部门协作,迅速响应。学院网络主管部门可在网络不当言论出现时采用技术手段立即定点定人、迅速做出回应。保卫处可利用监控、保安等途径关注校园内外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次生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及时向各职能部门通报,为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提供支持。

注重育人,加强教育。对网络舆情事件中言论激进的学生要以教育为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在平时工作中也应注重全程育人,通过讲座、展板、官微等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引导大学生自律、自觉约束网络言论,形成良好的舆情氛围。

三、结语

新媒体的应用给社会带了很大的便捷,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工作者带了挑战,新媒体视野下宽松的网络环境、便捷的通讯方式提高了独立学院突发事

件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学院要积极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应对、妥善处置,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沛沛.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 2016(03):184~185.

[2]李中原.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路径与防控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9(08):171~177.[3]叶元龙,李秀芳.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及特征研究——基于对皖江学院的调查[J].新闻传播,2018(23):51~52.

[4]廖琪,田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视听,2017 (03):186~18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新媒体视野下独立学院学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FDY517);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科研立项课题“新媒体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基于辅导员视角”成果(项目编号:KD2017KYJJYB010)。

作者简介:张鹤(1991-),女,汉族,江苏徐州丰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