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果说”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
曹 曼*
内容提要:本文以爱伦·坡的“效果说”为理论依据,分析和讨论爱伦·坡的创作原则和审美取向。爱伦·坡认为,以死亡为主题来制造恐怖的气氛,能够给读者心灵造成极大的
震撼,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使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通过对爱伦·坡作品中的气氛营造、场景设计以及语言构筑的分析,探究其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
关键词:爱伦·坡 “效果说” 死亡主题
爱伦·坡的作品具有十分独特的主题,即死亡主题。在进入20世纪以来,这一主题引起了各派批评家的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批评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他的这一独特的主题,他也因此被冠以西方颓废文学的鼻祖,唯美主义文学、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变态心理的探索家等称号。人们在关注他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审美观时,在探究他选择“死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的意义和内容时,不禁要问他是如何理解和传达他的“死亡”主题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爱伦·坡的创作原则和审美取向,分析其“效果说”理论,并从气氛营造、场景设计和语言构筑等方面,来探讨爱伦·坡作品死亡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看他是如何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成功地表现死亡主题,实现“效果说”理论的。
一、“效果说”与死亡主题
爱伦·坡的创作原则是其“效果说”理论,他选择“死亡”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是由他的这个创作原则决定的。坡认为,无论是创作诗歌还是小说,作家必须讲究效果的统一,必须时刻想到预定的结局,要使每一个情节变得必不可少。他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TheReviewofHawthorne'sTwice-ToldTales,1840)中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McMichael996)。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McMichael996)。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在“创作的哲学”(ThePhilosophyofCompo-sition)中,他认为,故事的首要目的是要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最激动人心的效果。为此,他努力探索可以产生最激动人心效果的内在规律。而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就是惧怕。人们最惧怕的是什么呢?“死亡———这是显而易见的回答”(McMichael998)。以死亡为主题来制造恐怖的气氛,能够给读者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最大限度地在情感上扣住读者的心弦,达到预定的效果。所以,爱伦·坡乐于而且善于吓唬读者,并在读者的恐怖中得到
曹曼,湖北教育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
*
106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享受和快感。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他预想的恐怖的效果,爱伦·坡不惜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采用一切可以烘托和营造气氛的细节,使作品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爱伦·坡对“死亡”主题的选择还与他的审美取向有关。爱伦·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理想的时代,恶劣的社会现实给他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不平衡。他的这种情感的背向和心理的逆反表现在背离常理的描写方式上,即把死亡作为题材来创造美,以一种美的破坏来获得另一种美的实现。他感到,在这个残酷、丑恶、不可救药的世界上,在痛苦、孤独、绝望的内心生活中,只有沉醉在对诗歌的虚无缥缈的“美”中,才能获得短暂的“幸福”和“解脱”。在“诗歌的原则”(ThePoeticPrinciple)一文中,坡认为,“美”是诗歌创作的唯一题材,唯一合法范围,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兴奋,而最富于美的特性的基调是“忧郁”、“悲伤”(McMichael1005)。他在“创作的哲学”一文中又提出,必须选择合适的主题,其中死亡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主题”,尤其是一位美丽的女子的死亡是诗歌创作的最好的主题(McMichael994-995)。他说:
我问我自己,根据人们的一般理智,在所有忧郁论题中,什么是最抑郁的论题呢?显而易见,是死亡。“那么,”我说,“什么时候这个最抑郁的题材才最富有诗意呢?”根据我已经解释过的……答案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当死亡与美连在一起的时候”。如此说来,一位美丽的女子的死,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题材了;———同样不容
置疑的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痛失这位美女的情郎。(Baym1324)
因此,在他的著名的诗作《乌鸦》(Raven)中,主人公是一位失去了恋人的男子,他由于哀伤过度而处于极度忧郁和癫狂之中。此时一只乌鸦飞来,他在半昏迷状态中误以为恋人之灵前来与之相会。而乌鸦以一再重复“永不复还”(Nevermore)来回答主人公的提问,主人公的心被推至极端的恐怖和悲凉的境地。这种境地既是主人公也是读者所期待已久的,它不仅带来了悲哀,同时也带来了美的享受,一种忧郁悲哀的美的享受。爱伦·坡在《序曲》(Overture)中这样写道:我不能爱,除非死神自己,把它的气息与美的气息混在一起。由此可见,抒发“死亡”可以创造出爱伦·坡之“美”的效果,在最不协调的气氛中制造出最大的怪异性。爱伦·坡选择一系列阴沉、灰暗、衰败的环境和物象,以抒发其孤独、冷寂的心境。这一切都体现了他的逆向心理和他的以恐怖为美、以死亡为美的审美价值观,以及他独特的“效果说”,为了效果而创作的文学理念。
二、“效果说”与气氛营造
鲁迅十分赞赏坡的气氛描写,他说:“爱伦·坡的《黑猫》(TheBlackCat)确实有点骇人”(365)。马丁.S.戴也说:“坡在小说中,对环境造成的极度痛苦的恐怖,能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qtd.inRussell215)。爱伦·坡在作品中创造一种恐怖,使人觉得惊骇的事总要发生,在等待中的寂静是那样沉闷,甚至听到地板上脚步的哒哒声都能使人感到心惊胆颤。这就是爱伦·坡的“效果说”,即追求一种恐怖的效果。
在《厄舍古屋的坍塌》(TheFalloftheHouseofUsher,McMichael944-956)中,爱伦·坡通过对环境、人物、超自然现象的描述,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成功地营造了恐怖气氛。
曹曼:从“效果说”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107
为了烘托整个故事阴郁恐怖的气氛,使其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作家煞费苦心地对环境的恐怖进行了设计,他犹如一位画家,给故事打上了灰暗的底色,把一幅阴冷凄凉的画面展现在
读者的面前。
同时,在这个故事中,爱伦·坡还成功地运用了绘画、诗歌、音乐等形式,并在故事中套故事。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是为了起到缓解紧张气氛作用,其实它们都以其特殊的方式与《厄舍古屋的坍塌》的故事相吻合,真正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运用都是作家为追求恐怖效果而精心设计,并处心积虑想要达到的,他完美地把它们揉进了故事情节里,并以此来烘托主题,起到了恐怖的效果。
因此,爱伦·坡成功地使整个故事完全服从于恐怖的艺术效果。他精心选择了故事的主角和叙述者,用心安排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巧妙地运用绘画、诗歌、音乐和小说等艺术形式,运用声、光和色彩来刺激读者的感官。他精心雕琢,拼命堆砌辞藻,成功地烘托了恐怖气氛,表现了他那永恒的主题:死亡的恐怖。在他看来,一个完整的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理想的短篇小说就象宇宙一样,每一个情节、事件都是相互牵连的。为了达到这种整体效果,他设计了故事的诸多细节:古屋的裂缝、压抑的布置、罗德里克的吉他、夜晚的狂风暴雨,等等。
爱伦·坡深知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恐怖效果。他曾认为《布莱克伍德杂志》(Black-wood'sMagazine)上所刊登的故事非常成功,并还写了一篇题为“如何写一篇布莱克伍德的故事”的文章,嘲笑过那些专为追求效果的作家们。他说,“里面有“活死人”,一个绝妙的东西!———一个绅士没有断气就给拖进坟墓后的感觉———其中有的是趣味、恐惧、玄想和博学。你大可以发誓说这个作家是在棺材里出生长大的”(坎利夫61)。爱伦·坡善于把一种由环境造成的“生理定势”和“心理定势”的恐惧并举在他的作品里。《威廉·威尔逊》(WilliamWilson)、《泄密的心》(TheTell-TaleHeart)和《黑猫》中更是这样,其中《泄密的心》和《黑猫》写得丝丝入扣,读了令人不寒而栗。他写了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及作案过程,但不是一般凶杀小说。“因为作者既无唆使人犯罪之心,也无惩恶扬善之意。他只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一种病态心理罢了”(奎恩222)。他“探索人类灵魂的阴暗面,他用他的创作去揭示而不是去解决人类命运的难题”(司比勒64)。在他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是一些心理不健全的人物,他们常常被关在可怕的城堡、寺院或地窖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恐惧和痛苦。他们都是带着恐惧感,罪恶感和自责感而浑浑噩噩地活着,使自己趋向一个与愿望相反的方向———死亡。
由此可见,爱伦·坡了解这些作家,也了解他自己。他在抨击那些追求效果的作家的同时,实际上也揭示了他自己的某些创作经验。他既聪明,也很有自知之明。波特莱尔说,爱伦·坡的小说显示了“深入智慧的荒谬,并且完全合乎逻辑”,尽管阴森的气氛有时写得有点过分,但由于他对“故事的发展刻意加工,使得故事更具有梦魇般的迷人的魅力”(Cunlis-ffe61)。
三、“效果说”与结构设计
死亡主题是通过谨严紧凑的结构和作品的简洁而表现的。爱伦·坡的作品形式精美,技巧圆熟。爱伦·坡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里,强调了作品的简洁和统一效果。在写作中,他还十分注意情节和结构的高度简洁,小说中通常只有两个,最多三个人物,也没有离题
108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的枝节和无关的装饰品。在他看来,一位技巧高明的文学家在写作之前,必须成竹在胸,深思熟虑,为实现预期效果而选择和组织情节,并且不应该有一个词的意向直接或间接与预先的构思无关。为更好地揭示死亡主题,他坚决排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情节,要求作品必须有精美的艺术形式,必须体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原则。他认为,为了保证效果的统一,首先要考虑的是作品的长度。他说,一首诗或一篇小说不能过长,要让读者能“一口气读完”(atonesitting)。否则,尘世间的杂事就会干扰读者的阅读和欣赏,破坏作品效果的统一性(Mc-Michael1002)。为此,他精心地设计结构,以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以爱伦·坡的《莱吉娅》(Ligeia)为例。作者在精心挑选了叙述人和莱吉娅后,便用心安排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他依次描写了莱吉娅的外表,她的精神力量,她同病魔进行的斗争,她的死和叙述人的重婚,第二个妻子的死亡。最后形成高潮,莱吉娅在叙述人的第二个妻子的躯体上复活。作品环环紧扣,无懈可击。
这里我们来看看爱伦·坡是如何选择时间、地点、人物和叙述角度,来表现死亡主题的。为了突出死亡主题,描写衰败和死亡的情景,坡在时间上有意选择了“黑夜”,“秋天”,“狂风骤雨的夜晚”,“惨淡的月夜”,“夜里12点钟”。如《阿尔阿拉夫》(Israfel)中的“黄色的夜晚”,《乌鸦》中的“萧瑟的十二月”里的“一个阴郁的子夜”,《厄舍古屋的坍塌》中那“一个恐怖与美丽交织的奇特的夜晚,《泄密的心》中的“每天半夜12点整”等。坡的作品的地点均在“寺院”,“教堂”,“城堡”,“古屋”,“地下室”,“地窖”,“地穴”,“僻静地”,“阁楼”,“暗室”等。他笔下的人物一般都是“美丽的女人”,“怪异的心理不健全者”,“复仇和自我折磨型的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有教养有学识,但均逃脱不了注定灭亡的命运的人”。(McMichael915—1005)
爱伦·坡的叙述角度为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者也称之为“同叙述者”。他的作品中的同叙述者可分为二种:一种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位于故事中心位置的人物。这种第一人称叙述有时看起来是戏剧性的独白,如《一桶白葡萄酒》(TheCaskofAmontillado),有时是一个痛苦的灵魂向人公开倾诉的书面自白,如《泄密的心》,《黑猫》等。作为中心人物的叙述者通常是一些心理不健全或精神病患者,他们要么喜好死亡,要么惧怕死亡。“他们通过坦白的自供,通过他们所叙述的故事以及叙述故事的态度来塑造他们自己”(WellekandWarren250)。另一种叙述者是故事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他不仅拉开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如《厄舍古屋的坍塌》中的叙述者,他既有机会与主人公接近,但对主人公的许多行为感到迷惑不解,从而使主人公的行为、心理显得神秘、费解和恐怖,作品也因此具有撩人的诱惑力。这种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角度的选择,对表现其“死亡”主题有独特的意义,使得“他在剖析人物内心活动,对情节作驾轻就熟地处理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胡亚敏41)。
爱伦·坡的作品的结构中还突出了对照手法的运用。他用鲜明的对照结构来强化他的“死亡”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这种“二元悖反”的结构比比皆是。如:真实乃虚妄———或欢乐就是悲戚,死亡是永生(《阿尔阿拉夫》)(McMichael917);那愤怒的灵魂已离开仇敌去寻友———已离开地狱去高高的天国,去最高的尽头———《雷诺》(Lenore)(McMichael923)。在环境的选择上,爱伦·坡也十分注重对比。如室外狂风骤雨,而室内则黑暗无声,这种华丽与衰败,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欢乐与痛苦的对照都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主题。
曹曼:从“效果说”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109四、“效果说”与语言构筑
爱伦·坡作品的“死亡”主题也可以说是由语言构筑起来的。在他的全部诗歌中,直接提及“死亡”就有20多处。短篇故事中所提及的“死亡”则数以百计。他无数次地描绘了“梦幻”,提及到“坟墓”“灵魂”。他的作品里充斥了“幻觉”、“怪诞”、“凄凉”、“阴冷”、“幽灵”、“神秘”、“阴郁”、“孤独”、“病态”、“疯狂”、“恐怖”等词汇,把“死亡”的气息直接传达
给了读者。
爱伦·坡善于运用具有音响效果,表现光线和色彩等感官词语来构筑“死亡”主题。他在“创作的哲学”(ThePhilosophyofComposition)一文中,对《乌鸦》的创作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如何选定主题,主角,如何确定诗歌的基调,诗的长度等问题。他说,在确定了以“死亡”作为这首诗的主题后,他首先想到的是选择这首诗的基调。什么音调最“忧郁悲怆”呢?他认为长元音[ ]+辅音[r]能够产生悲切的效果。因此,在语音上,他选择[ r]音节,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诗歌中的[ r]发音低沉、拖沓,给人以悲切、阴郁的感觉,有效地突出“死亡”主题。
如:《致海伦》(ToHelen):“Theweary,way—wornwandererbore/Tohisownnativeshore”(McMichael917).《睡眠者》(TheSleeper):“Sometombfromoutwhosesoundingdoor/Shene'ershallforceanechomore”(McMichael919).特别是《乌鸦》,它以[ r]音为其主韵律,如下列词语的发音:lore,floor,door,Lenore,before,implore,nothingmore,nomore,ev-ermore,explore,yore,wore,shore,outpour,bore,core,ashore。全诗沉浸在不断重复的[ r]的韵律中,给人以死亡的悲切、恐怖和阴森之感,其效果是其它音节所无法企及的。
这一艺术手法在《厄舍古屋的坍塌》里也得到充分的体现。爱伦·坡在故事开头除了用生动的语意和感情色彩来描写乌云低压、荒径孤零中的凄凉的古屋外,还运用语音来加强这一气氛。如在第一句中就出现一连串重复的元音、双元音、浊辅音和辅音连缀等,计有六十个英语单词,造成低沉、拖沓、刺耳、难受的音响,产生一种压抑感和悲凉感。从作者细腻的笔调中,读者的耳畔似乎回响着罗德里克“吟唱的哀歌声”,听到了“铁门的刺耳的嘎嘎声”、“风在墙根丝丝的游动声”、“干木头破裂的空洞声”、“窗外轰鸣的风雨声”、“铛啷啷的金属落地声”、巨大的古屋崩裂而发出的“一阵长长的巨响声”,也看到了可怕的光亮,绘画中的那不见火炬或其它光源的地下坑道里发出的“将一切都照耀得煌如白日”的“一种强烈的光亮”、乌云在笼罩于古屋的水蒸气的映衬下发出的“一种淡淡的、不正常的光亮”。
爱伦·坡还刻意地用色彩词语来装点古屋和在古屋里发生的一切,成功地以灰暗色作为基色,突出了白、灰、黑、红四种色彩。在故事中,出现了“白色的殓袍”、“灰墙”、“灰草”、“黑夜”、“黑洞”、“黑挂毯”、“血红的满月”、“血迹斑斑的长袍”、“血红的玻璃窗格”等。这种感官词汇的巧妙运用,强烈地刺激读者的视听神经,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幅恐怖的画面,成功地表现那永恒的主题:死亡。
爱伦·坡不愧是一个文学工程师,他善于驾御和利用环境和语言。他说,“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但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soul),———我一直仅仅是从这种恐怖合理的源头将其演绎,并仅仅是将其驱向合理的结果”(Quinn166)。从爱伦·坡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潜意识提供了排遣不去的谵妄、苦难和死亡的主题,而意识则将之发展成文学”
110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WellekandWarren85)。爱伦·坡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极为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效果说”理论,表现了“死亡”主题的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并为这一主题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的思维和遐想空间。
引用作品【WorksCited】
Baym,Nina.TheNorton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NewYork:W.W.Norton&Company,2002.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方杰译。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年。
[Cunlisffe,Marcus.TheLiteratureoftheUnitedStates.Trans.FangJie.HongKong:ModernWorldPublishing
House,1975.]
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HuYamin.Narratology.Wuhan:CentralChinaNormalUP,1994.]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LuXun.ACollectionofLuXun'sWorks.Vol.2.Beijing:People'sLiteraturePublishingHouse,1973.]佛瑞德·麦得克:《美国文学简介》(英文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Medaick,Fred.AnIntroductiontoAmericanLiterature.Kaifeng:HenanUP,1985.]
McMichael,George.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80.Quinn,PatrikF.TheFrenchFaceofEdgarPoe.Illinois:SouthernIllinoisUP,1957.PH·奎恩编:《爱伦·坡集》,上、下册,曹明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
[Quinn,PH,ed.AColletcionofEdgarAllenPoe'sWorks.2vols.Trans.CaoMinglun.Beijing:TheJointPub-lishingCompanyLtd.,1995]
Russell,Blankenship.AmericanLiterature.NewYork:CooperSquarePublishers,Inc.,1973.罗伯特·E·司比勒:《美国文学的周期》(英文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
[Spiller,RobertE.TheCycleofAmericanLiterature.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1990.]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WellekandWarren.LiteraryTheory.Trans.LiuXiangyu,etal.Beijing:TheJointPublishingCompanyLtd.,
1984.]
责任编辑:李 安
AbstractsandNotesonContributors173
reader'sattention.
Keywords:VanityFair progress commodityculture 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 Re-beccaAuthor:YinQipingisPh.D.andprofessorofEnglishatthe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ZhejiangUniversity.HisresearchfocusisEnglishliterature.
Title:WritingonBoundaries:TheSplitSubjectinChineseCanadianLiterature
Abstract:ThisarticleprovidesaconceptualgraspofthecorpusofworkproducedbyChineseCa-nadianwritersandaframeworkforanalysingitstropesandinterpretingtheirpoliticalresonance.ItdefinestheChineseCanadianworkasathree-phasecounterhegemonicdiscourse:Writingbackintoaforbiddenpast;negotiatingintothepresent;writingonboundaries.Fortheambivalent,splitdiasporicsubjecttonegotiateintothepresentfromtheforbiddenpastistoreinscribeitselfasalocusofcrisis,anon-identity,adoubling,athirdterm.Writingonboundariescanbereadasastrategyofdecolonizationdeployedbythesubalterninstrivingforself-vindicationandself-fulfil-ment.Keywords:history splitsubject hybridity identity negotiation counterhegemonyAuther:XieShaoboisassociateprofessorintheDepartmentofEnglishattheUniversityofCal-gary.HeisanAssociateEditorofARIEL.Hehaspublishedonliterarytheory,postcolonialstud-ies,culturalstudies,andChinesemodernity.AmonghisrecentpublicationsareCulturalPoliticsofResistanceandDialoguesonCulturalStudies:InterviewswithContemporaryCritics(co-editedwithFengzhenWang.
Title:AnAnalysisofandCommentonPound'sConceptof″Image″
Abstract:Pound'sfirstdefinitionof″image″onlydescribesasortoffunctionof″image,″i.e.animagecouldarousesomeintellectualandemotionalresponseinthemind.Pound'ssecondandthirddefinitionsof″image″insistthatanimageisofmorethanoneidea,beingactiveanden-dowedwithenergy.Pound's″InaStationoftheMetro,″afamouspoemembodyinghisunder-standingofimage,isinfactnotabeautifulone.BasedontheanalysisofallPound'sthreedefi-nitionsofimageandhispoem″InaStationoftheMetro,″thispaperconcludesthatnoneofPound'sdefinitionsofimageoffersaclearandcompletedefinition,thoughwecouldmoreorlessunderstandwhatPoundmeansbyhisdefinitions.Keywords:Pound image definition complex idea specimenpoemAuthor:LiZhiminisassociateprofessorandheadoftheInstituteofWesternLiteratureoftheSchoolofForeignLanguages,GuangzhouUniversity,andpost-doctoralresearcherintheChineseDepartmentofSunYat-senUniversity.Hismajoracademicinterestliesinthestudiesof20thcen-turyWesternandChinesepoetry.
Title:Poe's″UnityofEffect″andtheRepresentationoftheThemeofDeathinHisStories
Abstract:ThisarticleintendstoanalyzeanddiscussAllanPoe'swritingprinciplesandhisaes-theticpointofviewbasedonhis″unityofeffect.″InPoe'sview,thethemeofdeath,whichcre-atesmacabreatmosphere,cancausegreatshocktothereader'smindandappealtothereader,thusachievingthepreseteffect.Inordertofarthestachievehispresetmacabreeffect,AllenPoetriestoemployeveryartisticmeansandadopteverysingledetailtobuildupatmospheresoastobringimmensepathostothereader.ThisarticlehasdiscussedPoe'sartisticrepresentationofthe
174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themeofdeaththroughtheanalysisofthecreationofmacabreatmosphere,theuniquedesignofthestructureandanartisticappealofthelanguage.Keywords:AllanPoe ″UnityofEffect″ thethemeofdeathAuthor:CaoManisprofessorat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HubeiInstituteofEducation,specializinginthestudiesofAmericanRomanticliterature.
Title:MoviegoerinthePerspectiveofConsumerCultureTheory
Abstract:EmployingtheconsumersocietytheoryexpoundedbyJeanBaudrillardandothers,theessayexploresthecorrelationsbetweentheprotagonistandthemoviewhicharefinallydefinedasinterdependentandoppositional.Ononehand,playingamultipleroleintheconsumersociety,themovieshapesreality,pastandmemoryfortheprotagonistandhasvirtuallybecomeahyper-re-alexistenceevenmorerealthanreality.Ontheotherhand,thebondagebetweenthetwoalwaysrevealsalatentbreakage,leadingtheprotagonistwhoseekstopursuetruthintheshadow'sshad-owtoutmostdespair.Keywords:Moviegoer consumersociety hyper-realismAuthor:XuLeiisPh.D.candidateinEnglishDepartmentattheSchoolofForeignStudies,NanjingUniversity.Herresearchareais20thcenturyEnglishandAmericanfiction.
Title:V.NabokovandtheSpiritoftheSilverAge
Abstract:Asaworld-classwriterwhowasborninRussiaandwhoseyouthwasspentinRussia,V.Nabokov'sworkshasbeenmarkedwiththespiritoftheSilverAgeinRussiacultureandtra-ditionalRussianaesthetics.Russiansymbolists'aestheticpursuitoftheothershore,Acmeists'attentiontothereality,humanlife,theartitself,andtothelanguageitselfhaveinfluencedthewriterdeeply.HisearlyworksinRussianarethekeytotheunderstandingofhisworksbothinRussianandinEnglish.Keywords:V.Nabokov realism symbolism AcmeismAuthor:ZhangBingisprofessoranddoctoralsupervisoroftheInstituteat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
Title:OntheCharacters'Multi-CulturalIdentitiesinNarratives:ACaseStudyofAnnaKarenina
Abstract:ThroughthestudyofAnnaKarenina'scomplexpersonalities,thispaperdiscussestheimportanceofanalyzingthemulti-culturalidentitiesofdifferentcharactersinnarratives;suchananalysisisessentialinhelpingreaderstoachieveanaestheticunderstandingofthecharmofthecharacters.Thepaperconcludesthattheanalysisofcharacters'multi-culturalidentitieswillbeanidealapproachtoliterarycriticism.Keywords:AnnaKarenina cultural-identitycriticism narrativeworks multi-culturalidenti-tiesAuthor:ZhaoGuanghuiisaPh.D.candidateattheSchoolofLiteraryStudies,NanjingNor-malUniversity.Herresearchfocusiswesterncriticaltheory.
Title:AnInterpretationofFolkCustomsasSymbolsinBulin'sFiction
Abstract:Thisessayisdevotedtotheinvestigationoffolkcustomsassymbolsinthenon-linguis-ticsysteminBunin'snovels.ThesefolkcustomsarerepresentedbythesymbolsofChristianfolk-lore,thesymbolsofconcreteobjects,thesymbolsofcolorsandthesymbolsoffolkbeliefsinBu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