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文章主旨
本诗中,诗人巧妙运用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意象,营造出感人至深的意境,歌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借此赞美“你”带来的爱、温暖和希望。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意象: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白莲、燕。 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的感觉。 拓展链接
描写“四月天”的古诗词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 3.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司马光《客中初夏》 4.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娉婷(pīng) 呢喃(ní) 鹅黄(é) 花团锦簇(cù) ....B.冠冕(guàn) 蹒跚(pán) 宽恕(shù) 锋芒毕露(lòu) ....C.亘古(gèn) 佝偻(gōu) 昏黄(hūn) 锐不可当(dāng) ....D.枝蔓(màn) 喑哑(yīn) 嫩芽(nèn) 鲜为人知(xiǎ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馨香 鲜妍 斑斓 浩瀚无垠 B.染坊 萦绕 希冀 浑浑噩噩 C.尉蓝 眷恋 一瓣 庄严萧穆 D.缱绻 婀娜 轻灵 沧海桑田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清清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B.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太多隆重的准备。
C.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地摇曳着我们的心。 D.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句式与韵式上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格律诗的发展和继承。 B.林徽因的诗多写个人情感的波澜,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C.为了我市的美好环境,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
D.每日读书,犹如攀爬梯子。通过攀爬无形之梯,让我可以时刻丈量自己到底领略了多少人生真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林徽因传(节选)
张清平
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
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5.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有两个方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7.下列对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林徽因喜欢欧洲优美的风光,因此产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B.林徽因领悟了建筑学的真谛,从而萌生了成为建筑学家的愿望。 C.林徽因立志成为建筑学家与身为建筑师的女房东有一定的关系。 D.林徽因的立志源于她领悟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欧洲建筑艺术的共性。 E.儿时在祖父家看到山水画时,林徽因已经有了学习建筑学的朦胧愿望。
8.九年级(2)班在学完本文之后准备开展一次林徽因诗歌朗诵会,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这次朗诵会拟写一句主题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上有个别同学认为举办朗诵会会耽误学习,对中考没有好处,因此不想参加。请你对他们进行劝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详解详析
1.[解析] B “冠”应读“ɡuān”,“露”应读“lù”。
2.[解析] C “尉蓝”应为“蔚蓝”,“庄严萧穆”应为“庄严肃穆”。
3.[解析] D A、B、C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解析] B A项,逻辑顺序有误,应将“发展”和“继承”互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在句末补充“的生活方式”;D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
5.对欧洲文化的向往与迷恋之情
6.[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
[答案] ①眼前的新世界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 ②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7.[解析] AE A项,林徽因并不是因为喜欢欧洲优美的风光,才萌生出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而是因为领悟了建筑和艺术的真谛,明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萌生出在建筑上有所作为的愿望。E项,林徽因是出国之后回忆儿时看到的山水画,从而领悟了建筑和艺术的真谛,才有了学习建筑学的朦胧愿望,并非是儿时就有了学习建筑学的朦胧愿望。
8.(1)示例:走进人间四月天,感受民国才女的魅力。
(2)示例:诗歌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多读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多参加课外活动,劳逸结合,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