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构想

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构想

来源:意榕旅游网


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构想

中共延安市委 延安市人民政府 (2010年6月5日)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21亿元,人均GDP33538元,折合4912美元,居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26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亿元,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7元,居全省第四;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居全省第二;城镇化率40.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改善民生为主线,全面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人口转移趋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破解二元结构难题,重构城乡发展格局,坚持以工业

1

化、城镇化、产业化为先导,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转移人口与健全保障并重,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努力实现农民社会地位市民化、农村社会管理城镇化、农业发展理念工业化、农村物权产权资本化,力争用5—10年时间,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 二、指导原则

1、规划引领、综合配套。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统筹规划城乡空间结构、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跟进保障措施,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城乡均等、资源共享。用发展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配置要素资源,把现代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引导城市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消除城乡资源配置差别,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和收入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城乡居民更有尊严地生活创业。

3、因地制宜、注重引导。从实际出发,区别山区、川塬和主导产业布局情况,采取不同政策措施和推进方法,不搞

2

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不搞强迫命令。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目标与当前发展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规划、政策、市场、产业、资金和项目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县要先行先试、大步快走。

4、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意愿,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普惠性,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上实现更大突破,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统筹城乡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三个阶段性目标梯次推进,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

开局奠基阶段(2010—2012年)。到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累计1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20元,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1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

整体推进阶段(2013—2015年)。到2015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进入西部地区第一方阵,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

3

元,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GDP达到86580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237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5000亿元,年均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4.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86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0元(折合5000美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000元(折合1710美元),年均增长19%;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35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跃居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水平全省领先。

巩固提升阶段(2016—2020年)。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达到西部领先、全国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并超过小康社会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

1、修编延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完成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80万人口中型城市定位,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5万以上;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80万以上。

4

2、编制县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规划。2015年完成安塞县、甘泉县撤县设区和子长县撤县设市。

3、修编提升小城镇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向城镇转移50万人口,建成3个人口10万以上县城、20个万人以上小城镇。

4、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2011年全面完成县区村庄布点规划。

(二)建立统筹城乡的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能源工业:2015年,原油产量达到2000万吨(含长庆800万吨)、煤炭5000万吨、天然气100亿方。重点推进100万吨乙烯、华能电厂建设,建成黄陵和子长煤焦化、延长集团180万吨能源综合化工、延长煤气盐电综合化工等重大项目。新能源工业:重点发展核电、生物质能、风能、光伏等产业。非能源工业:加快发展石油装备、汽车、卷烟、制药、农产品加工等。

2、着力打造产业园区体系。每个县区集中支持建设1—2个特色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打造一批轻工业园、机械工业园、陶瓷工业园、文化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带动农村工业化进程。2015年,园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GDP15%以上。 3、提升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实施有机农业战略、品牌营销战略和农产品增值工程,大力提升苹果、棚栽、草畜产业

5

发展水平,把延安建成西部知名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基地,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4、突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二五”末游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100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1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GDP30%以上。 (三)建立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期间,建成延安新机场,开通更多国内城市航线;建成包西铁路复线,延安至西安两小时通达;建成青兰、黄延二线、延志吴、延安至延川、吴起至定边等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县城半小时上高速,延安与所有县城二级公路连接、两小时通达,形成“两小时经济圈”;打通县际、乡际公路,城乡路网互联互通,实现村村通油路,基本实现重点镇通公交车、行政村通客运班车。

2、提升城镇功能设施保障水平。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新区,拉开框架,扩大规模,把延安中心城市建成“红色之都”、“山水之城”。县城和重点镇基本具备现代城市各项功能设施,水、电、气、暖供给可靠性不断增强,产业承载力和宜居创业环境明显提升。2011年实现县城气化,2015年实现重点镇气化、县城集中供热、重点镇通自来水、城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建成垃圾填埋场,12个省级重点镇建成污水处理厂。

6

3、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实现网络信息资源乡乡通、村村通。实施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供水工程、农村社区保洁工程,到2015年,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农户达到60%以上,所有实行社区管理的村实现统一保洁、集中供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四)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事业。继续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学前教育体系。 2、统筹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2010年完成全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

3、统筹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建设。到2012年,实现县级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新型社区有文化室、居民书屋和体育健身广场。

4、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率先启动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推动城乡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序接轨,巩固提高保障水平。 5、统筹发展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适应各类人群需求的多

7

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满三年以上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安居、新型窑洞民居改造三大工程,到2015年,全市农村基本告别传统穴居式居住方式。

6、统筹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五)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就业体系

1、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促进和服务机制,城镇登记失业稳定在4.3%以内,到2015年,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产业人员比重提高到5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各类人员充分就业,动态消除城乡绝对贫困人口。

2、创建宜居创业型城市。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创业示范市场,为城乡各类人员搭建创业平台;建立市、县区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增加创业计划和项目,实施专家能人带头创业、大中专毕业生科技创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城镇失业人员自立创业和城乡妇女自强创业“六大创业工程”,推动全民创业。

(六)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管理体系

8

1、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2015年,35%的行政村完成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2020年,全市社区服务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

2、强化各级管理服务职能。市、县区级行政管理、经济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向乡镇延伸,建立农村城镇化管理体系和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乡建镇、城郊乡镇改街道办、村改社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下放管理权限,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3、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创建活动,努力维护城乡和谐稳定。 (七)建立统筹城乡的生态环境体系

1、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力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石油煤炭污染治理、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严格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到2015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原油管输率达到80%以上,市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 2、创建生态家园。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加快城乡生态区保护和建设。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8%,实现建设生态市目标。

9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点在能源化工产业集中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把黄陵煤电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八)建立统筹城乡的政策支持体系

1、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城乡平等的要求,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向基层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匹配能力。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统筹城乡发展。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物权产权资本化试点,2015年前基本完成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等产权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农村房屋进入市场交易,推行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用宅基地换住房的进城模式,使农民带着资本进城。

3、加快建立现代大流通体系。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实施好“农村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农村消费品配送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网点,消费终端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大流通、网络化、全覆盖。

4、探索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加快组建地方商业银行,建立城乡一体的融资平台。到2015年,每个县区至少成立一个投资公司,每个县设立1—2家村镇银行或农村资金互助

10

社,有条件的县区设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发展农业政策保险,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企业上市,上市企业力争达到10家以上。

5、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城乡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平等享受各项社会经济权利,到2012年,实现进城农民工在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购买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保障措施

一是确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把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引领发展的一条主线,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贯穿于发展规划、工作部署和政绩考核之中。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专门办事机构,成立县级建制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局,与市发改委合署办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和行政资源保障。

三是出台实施意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年内研究出台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确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工作重点、推进措施、投入机制和考核要求。

11

四是加强宣传动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大讨论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舆论宣传动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六、政策建议

1、建议省上把延安市确定为全国、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列入中、省“十二五”发展规划。

2、建议省上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3、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延安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重点在产业扶持、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用地指标、环境容量、金融创新、民生工程、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措施,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